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巧设幼儿语言游戏,精心组织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 赵爱兰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儿天生爱玩游戏,有游戏的课堂总能让幼儿情绪高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活动中,让他们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之后在活动区自主游戏、练习按一定规则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放手让幼儿愉快地玩,必要时个别指导幼儿,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游戏的时间长短视幼儿的兴趣和疲劳程度而定,具体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游戏情境
  我们每位老师都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于是在活动中,老师喜欢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游戏,投其所好,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但是往往游戏时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说孩子我们来玩游戏了,但是孩子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可以说是玩不起来,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到老师选择则了游戏的内容,确没有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没有游戏情境的烘托游戏就显得没有意义,孩子更不会喜欢。
  创设孩子喜欢的丰富多彩的游戏情境:寓教于乐是数学活动教育的特点,教师要为幼儿的学而教,不要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数知识,而是通过采用积极的方法、各种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积极自信地参与数活动,创设孩子喜欢的买卖游戏情境、及爱角色扮演、童话故事等丰富的游戏情境。
  二、讲清游戏的规则
  游戏规则即游戏中被禁止的或被允许的某些特定的活动。儿只有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游戏的教育目的才能实现。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正确示范。可以通过语言的解释或语言、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使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避免游戏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在教游戏的玩法时,基本上应采用示范与讲解同步的方法,尤其是针对低龄幼儿更应如此。此外,组织游戏要安全,有秩序的,群体性的,不单独让孩子独处。
  三、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教师带领幼儿开展游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在此阶段,教师在游戏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主宰游戏的进程。此时,幼儿可部分地参与游戏过程,即一部分幼儿参与游戏,实行轮换,使另一部分幼儿有观察熟悉的机会。也可以是全体幼儿参加游戏的一部分,待幼儿熟悉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后再全部参加游戏。教师的指导有利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熟悉游戏规则,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游戏的玩法,掌握在游戏中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思路,从而为独立开展听说游戏做好准备。三岁前幼儿和小班幼儿的游戏中,教师可以直接参与游戏,担当主要的角色。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请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和自己一起玩游戏,给其他幼儿起到示范的作用,促使幼儿进一步熟悉游戏的玩法和规则,然后逐步过渡到全体幼儿参加游戏。在中、大班,教师讲清玩法和规则后,也可以先请部分能力强的幼儿试做游戏,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可以检查幼儿是否明确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如发现有错,教师应及时纠正。当全体幼儿都明确玩法和规则后,就可以开始幼儿的自主游戏。下面以“开展表演游戏”为例:
  (一)以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
  表演游戏依据故事、童话的情节对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主动性往往起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以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切入点,激发以后而参与游戏的兴趣。
  1.择情节简单、生动有趣,并有起伏和重复情节的表演作品,能有效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
  案例:歌曲《小兔乖乖》的敲门情节和夹断大灰狼尾巴、小兔智斗大灰狼等情节,赋予了这一表演游戏极强的生命力。幼儿争当大灰狼,小兔子或兔妈妈,积极参与活动。
  2.增加有趣的故事情节以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案例:故事《大家爱清洁》,可以增加情节:小兔子太脏了,小花狗、小花猫、小鸭子都不和他玩,并喊“小怪物来了,小怪物来了”;兔妈妈认不出是自己的孩子,叫她走开;小白兔照镜子,也被镜子中的怪物吓得摔倒在地,不敢照镜子。
  3.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
  (二)形象的道具,诱导幼儿参与游戏
  逼真形象的道具能直接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同时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或制作游戏材料,使幼儿更容易进入表演酏情境。
  (三)鼓励幼儿创造性的分配角色
  四、做好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1.观察游戏,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促进全体幼儿语言的发展是语言游戏的教育目的。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应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幼儿充分地动脑、动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在自主游戏阶段,教师的角色应是游戏的观察者,观察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幼儿对游戏玩法、规则的掌握和游戏目标的完成情况,督促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二是及时发现问题,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教育。
  作为观察者,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和束缚幼儿,通常适合用间接控制策略。教师要相信幼儿,让幼儿在语言游戏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产生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更加主动地吸收、加工语言信息,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2.关注个体,及时给予指导
  在游戏中,教师还要针对幼儿的个体游戏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因人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游戏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教师应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语言运用情况,分析每一个幼儿的特点,明确需要加强的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例如,对某些胆怯、内向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针对那些情绪浮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力不稳定的幼儿,要关注他们,引导他们专心游戏,遵守游戏规则;对交往能力比较弱的、兴趣单一的幼儿,则可以通过与他们一起游戏或引导同伴帮着游戏,激发他们对游戏活动的兴趣等。
  3.组织评议、总结和反思,提升游戏水平
  当语言游戏结束时,幼儿往往还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玩过的游戏。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幼儿评议和总结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还可以使游戏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提高幼儿的分辨能力,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同时游戏的评价本身也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