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使学生作文语言活起来
【作者】 陈 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喜捷镇玉龙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习作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的练习。然而,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写作方法及素材积累的欠缺和教师的“高标准”评价,学生往往“害怕”作文,不敢轻易下笔。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作文与生活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等方面对如何让学生作文鲜活起来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作文 积累 训练 方法
很多学生对于作文很头疼,难处之一就是觉得自己表达不出来心里所想的,最后归结为自己“词量不够”,然后积累很多的词语成语后,发现还是不会写,或者还是表达不到位。所以作文就沦落到凑合凑合写写的地步。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词量的问题,初中生认识的字不多,也可以把一篇文章写得很精彩。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当然,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对语言的敏感性等都是影响作文的因素,但是掌握了一定的作文技巧,同样可以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活”起来。
一、培养和提高作文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生更适用于学生“畏惧”的作文教学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对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可见,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刺激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让五感渗入写作
中考时如何让你的作文在万千学生中脱颖而出,如何让你的作文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成为作文高分的关键。很多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材料和思路结构方面都很不错,可写人叙事只是概括地表达,没有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也就一般般,分数自然就偏低。内容具体形象,语言流畅生动,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感染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呢?语言怎样才能在流畅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呢?上一讲中“让修辞走进你的文章”利于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容易理解且生动。这一讲“让五感渗入写作”提供的是另一种写作方法,同样简便易于操作,并且给我们提供了较快较优的作文构思。“让五感渗入写作”就是从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入手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写人就是要让人物“活”起来,即通过你的文章,人物的动作、话语、思想能够很清楚地呈现在老师面前。例如描写一根头发:“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似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尖子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通过这段逼真、细腻的描写,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角度新颖。如果采用俗套的“妈妈又多了几根白头发”之类的语言,只能到人胃口,也缺乏真实感,给人虚假的感觉。
再如,你要写一个人上楼梯很艰难,却只用“他每次上楼梯都很艰难。”无数次地重复这句话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只能坚定阅卷老师给判低分的信心。因为用这样的话语,老师是无法知道“他上楼梯与别人上楼梯有什么不同”“到底怎样艰难”等具体情况了。仍可以从五感入手,不一定每个感官都要写到,选择其中最能反映情况的即可。如写成:“他上楼梯前,双手抓住扶手站稳后,伸开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阶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阶,上一级台阶,重复一次。每挪动一步,他都要咬紧牙关。”作者采用旁观者的视角,“看到”(视觉)这个人“双手抓住扶手托起左腿扶上台阶”(触觉),到最后的“他都要咬紧牙关”(感觉),虽然没有出现“艰难”的字眼,但读者似乎看到了这个人上楼梯艰难的情景。文章不仅摇曳生姿,更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融入生活,让作文活起来
生活阅历浅。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生活在“三点(教师、寝室、食堂)一线”似的闭塞空间里,长城内外的春光他不知,大河上下的雨露他不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精彩还是无奈他漠然,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太孤陋寡闻了!而“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蜂不采花朵酿不出蜜,创作人员不到生活中去,写不出好作品”,学生写作也是一种艰辛的创作,缺乏了生活,写作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果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就是一堆方字符号,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尽量把每篇文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尽量让他们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而且见多识广,提高了文学素养。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头脑就能充实,心灵就会得到美化,写作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语句、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过的事物,也可以学到许多未曾学到过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认识、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这些都是作文不可缺少的准备。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每读一篇课文,要把文章中写的好的词语、句子和精彩段落摘抄下来,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积累。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勤写读书后的自己感受。这样使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学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就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文章,班上就有好多学生仿照其句式来介绍家乡。达到很好的效果。
写作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方法,学会了运用,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只有仔细地观察,以敏锐的感觉,在生活的天地里,思考、畅游,才能写出佳作来。
关键词:作文 积累 训练 方法
很多学生对于作文很头疼,难处之一就是觉得自己表达不出来心里所想的,最后归结为自己“词量不够”,然后积累很多的词语成语后,发现还是不会写,或者还是表达不到位。所以作文就沦落到凑合凑合写写的地步。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词量的问题,初中生认识的字不多,也可以把一篇文章写得很精彩。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当然,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对语言的敏感性等都是影响作文的因素,但是掌握了一定的作文技巧,同样可以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活”起来。
一、培养和提高作文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生更适用于学生“畏惧”的作文教学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对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可见,写作兴趣是习作活动刺激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让五感渗入写作
中考时如何让你的作文在万千学生中脱颖而出,如何让你的作文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成为作文高分的关键。很多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材料和思路结构方面都很不错,可写人叙事只是概括地表达,没有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也就一般般,分数自然就偏低。内容具体形象,语言流畅生动,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感染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呢?语言怎样才能在流畅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呢?上一讲中“让修辞走进你的文章”利于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容易理解且生动。这一讲“让五感渗入写作”提供的是另一种写作方法,同样简便易于操作,并且给我们提供了较快较优的作文构思。“让五感渗入写作”就是从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入手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写人就是要让人物“活”起来,即通过你的文章,人物的动作、话语、思想能够很清楚地呈现在老师面前。例如描写一根头发:“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似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尖子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通过这段逼真、细腻的描写,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角度新颖。如果采用俗套的“妈妈又多了几根白头发”之类的语言,只能到人胃口,也缺乏真实感,给人虚假的感觉。
再如,你要写一个人上楼梯很艰难,却只用“他每次上楼梯都很艰难。”无数次地重复这句话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只能坚定阅卷老师给判低分的信心。因为用这样的话语,老师是无法知道“他上楼梯与别人上楼梯有什么不同”“到底怎样艰难”等具体情况了。仍可以从五感入手,不一定每个感官都要写到,选择其中最能反映情况的即可。如写成:“他上楼梯前,双手抓住扶手站稳后,伸开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阶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阶,上一级台阶,重复一次。每挪动一步,他都要咬紧牙关。”作者采用旁观者的视角,“看到”(视觉)这个人“双手抓住扶手托起左腿扶上台阶”(触觉),到最后的“他都要咬紧牙关”(感觉),虽然没有出现“艰难”的字眼,但读者似乎看到了这个人上楼梯艰难的情景。文章不仅摇曳生姿,更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融入生活,让作文活起来
生活阅历浅。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生活在“三点(教师、寝室、食堂)一线”似的闭塞空间里,长城内外的春光他不知,大河上下的雨露他不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精彩还是无奈他漠然,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太孤陋寡闻了!而“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蜂不采花朵酿不出蜜,创作人员不到生活中去,写不出好作品”,学生写作也是一种艰辛的创作,缺乏了生活,写作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果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就是一堆方字符号,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尽量把每篇文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尽量让他们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而且见多识广,提高了文学素养。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头脑就能充实,心灵就会得到美化,写作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语句、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过的事物,也可以学到许多未曾学到过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认识、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这些都是作文不可缺少的准备。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每读一篇课文,要把文章中写的好的词语、句子和精彩段落摘抄下来,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积累。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勤写读书后的自己感受。这样使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学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就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家乡的文章,班上就有好多学生仿照其句式来介绍家乡。达到很好的效果。
写作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方法,学会了运用,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活”起来;只有仔细地观察,以敏锐的感觉,在生活的天地里,思考、畅游,才能写出佳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