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作者】 戚玉香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围子街道陶埠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从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看,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能否正确地阅读题目的要求,理解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一年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那么对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阅读理解 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习惯养成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一年段尤为明显。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应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少,平时在家的阅读也很少,一般都是家长讲故事给孩子听,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在一开始做作业时,也都是老师帮助其读题目、分析题意的,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导致一些学生平时的作业正确率很高,但在测试中成绩却不理想,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针对这一现象,在又一次任教一年级数学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开始学生还没认识拼音时,我让学生用铅笔头点着字,我读一个,点一个,然后老师再完整的读一遍,接着请学生也完整的读一遍题目。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我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满黑板地写,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做题前不阅读教材,导致数学课本变成了习题册。数学课本是教师的教学之本,学生的学习依据。在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阅读例题、习题,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由于学生对“凑十法”是第一次接触,而数学书本上已经有详细的介绍,在学生没有想出“凑十法”时,我让学生阅读数学上的例题,指导学生理解凑十的含义。当然如果教学内容是想让学生先自己探索的,那么在新授时可以让学生先不看书,但可以把阅读的环节放在探究之后,把知识整理一下,更加的系统化。刚开始阅读数学课本时,学生可能会走马观花地浏览,根本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是正常的。老师可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反复地读,边读边思考,逐步理解内容。阅读到关键性的词句时可以圈圈画画。如鸭有6只,鸡比鸭多4只,鸡有几只?可以根据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多少的要求在关键句下面划一划,写一写。 
  三、注意培养学生解题前阅读题目的习惯
  在做作业时,常发现学生题目读一半,就想当然的开始解答,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学生和老师有时还把这类错误归结为学生的粗心。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学生没有把题目读完整,对题目一知半解。例如:有这样一道检测题:100个一是( )个十。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这样填的学生往往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连题目也没有完整地阅读一遍就开始解答,又怎么能解答正确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
  除了对学生阅读题目引起足够的重视外,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习题,给予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1、填空题的阅读指导
  填空题,要指导学生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通过阅读,要了解题目的含义,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重点之处。对于易混淆的题目,更要增加阅读的遍数,找出其中的区别,防止一知半解。
  2、计算题的阅读指导
  学生对计算题的读题是最忽视的,他们往往一拿到题目就做,有时错了都还没发现,说明明是对的怎么老师也批错。其实计算时抄错数字、搞错运算符号、混淆运算顺序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计算错误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除了要求学生计算细心外,更要强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通过阅读,了解题目中包括哪些数字,哪些运算符号。如出示这样两组题目:①9+7=、9-7=;②6-2=、6×2=、6+2=;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在学生感知到这一点之后,请他们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一注意点,并且这样由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能记得特别牢。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3、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指导
  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尤其是识字量不多的低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认真阅读题目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指导学生阅读应用题,首先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先观察题目呈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句找出来,然后完整的读题目,如果题目较难,还可以用画一画的形式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找找关键词,把关键的字词圈出来或划出来再完成题目,这样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总之,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