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

【作者】 房 莹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祥瑞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首先是使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这里明确指出了学习数学的目的。但是,以往的数学教学则对书本知识及运算关注较多,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与学生的熟练度,从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个体在学习中所具有的能动性,于是,丰富的数学学习变成了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枯燥的解题过程。千姿百态、活泼可爱、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学生则被训练成了机械、木讷的“解题机器”或储存知识的容器,他们能解决书中的超难题目,却不会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生活和学习之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理念 生活化 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枯燥、乏味的原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充满着活力。这活力不仅仅来源于课堂和教材,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新的教学理念,来源于现实生活。
  一、新理念下的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事实上,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数学课上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比如:家里有几口人,买东西时怎样付钱,一个星期有几天,一年由几个月,怎样把一样东西平均分配……虽然这些数学知识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已经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出发点,他们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个人的“数学知识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和设计正是从这一方面出发,加入了许多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比如:长度单位的认识。时间的认识(包括认识钟表,认识年、月、日等),克和千克的认识,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问题,教学时,实际上是把生活中的知识数学化,把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的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使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正是以为如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是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二、数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解决。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呢?我认为这就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数学课本中几乎每一节都有情境主题图:如学习除法时采用的情景图是同学们到湖边游玩,共24人,每条船限乘4人,可以租几条船?平移和旋转的学习则呈现了游乐场的情境:有的玩摩天轮,有的玩转椅,有的坐火车,有的玩滑梯,远处还有风车和索道……情景图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做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学习中,有一部分是应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他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做碰碰车为背景。情景图由两幅构成,第一幅图隐含的条件就是第二副图的条件。第一幅图用图意展示“6条小船,每条船上坐4人”,第二幅图以学生的对话和提问给出信息:“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这一内容虽然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但是,作为2年级的小学生,很少一部分能从全局、总体上去考虑,况且两步计算的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把题目改成:昨天,老师家里去了几个客人,老师买了2包啤酒,平均每位客人喝3瓶,你猜老师家去了几位客人?我的话刚说完,同学就开始议论纷纷,很快他们就把问题弄清除了。
  这一次尝试使我更加明确: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就越容易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三、数学知识终究要应用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使其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要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最终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测量自己、同学的身高,学习了克和千克,让孩子们测量自己的体重、父母的体重……
  综上所述,只有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才能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只有把数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过数学中的生活,才能使数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