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编辑工作模式思考
【作者】 王兴博
【机构】 山东省东明县城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出版业出现的新形势,以往的出版运作规律和出版机制面临重新整合。作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侧重探讨编辑群体如何完善自己能够适应新时期出版行业的需要。
关键词: 出版;编辑;工作模式;研究
屈指算来,进入出版系统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当年,我带着满腔的热忱,满腹的好奇与疑惑走上工作岗位,面对这比较陌生且刚从一家教育出版社独立出来,主要经营教育类的音像制品的行业,开始了滚打摸爬的职业生涯。十几年的经历中我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出版编辑责任重要,岗位光荣
据《现代汉语词典》,“编辑”一词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第二种含义是指做编辑工作的人。十年前,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同时在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播放,无不引起热烈的反应。这部后来经过多次重播的电视连续剧,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叫绝。现在想来,我觉得它的成功,就在于首次在荧屏上塑造了一种特殊职业,即编辑应有的形象。出版编辑工作虽然是普通的工作,但是又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编辑笔下有人间冷暖,编辑笔下有气象万千;编辑笔下有金钱万贯,编辑笔下有是非忠奸。这足以说明出版编辑不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信息社会话语权也是权力,它既可兴邦,也可溃败和衰退一个社会与民族。
因此,出版编辑在自己的岗位上,要秉承竭力为社会服务的核心理念,倡导精神文明,始终坚持为市场经济与全社会服务,宣传企业经济的管理经验,推广其科研成果,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己任,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服务于经济工作为出版宗旨,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和全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新闻出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把企业与社会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充分的展示,尽情的交流,让各地企业管理信息、科技信息、业态发展得到广泛的沟通与传播。开展学术讨论,推广科研成果,宣传管理经验,报道科技动态,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竭诚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努力为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人士提供进行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的最佳平台。
2 新闻出版编辑应具备的意识
怎样做好新时期的出版编辑工作,我认为除了基本的编辑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2.1 创新意识 新闻出版工作本身就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载体,对于新闻出版的编辑来说,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创造性地提出出版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应体现在出版内容上和形式上,密切结合日益进步的当代出版技术,联系多元化的读者审美观念,注意从市场竞争的实际出发等等,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够胜任这些要求。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是编辑工作的乐趣和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迅猛发展,读者对出版业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一线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大读者的要求。
2.2 社会意识 出版编辑的社会意识,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出版指导思想,不曲意逢迎市场上某些读者不健康的阅读情趣,注意克服与纠正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遵纪守法,不搞置国家的出版政策于不顾的违规操作,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前沿阵地,新闻出版编辑作为出版过程中的直接责任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社会意识,才能把好这一关口。
2.3 信息意识 当代人类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是社会与时代的高度信息化。编辑工作是一门信息科学,信息对图书编辑的整个过程及对这一过程的每一道工序,均起重大作用。
2.4 审美意识 这一意识,首先是一种时代的、宏观的审美,是一种服务与服从主流文化、着眼大局的审美,是一种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紧密地与世界接轨的审美,而不单单是讲编辑对某一个选题、某一部书稿具部与表象的审美。有了这种高屋建瓴的审美意识,编辑群体才能有高雅的审美观。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应该渗入市场意识和社会意识之中,也就是说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增强市场意识的同时还应强化编辑的审美意识,站在时代审美的高度,站在出版事业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来指导市场意识,干预市场意识,健全市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2.5 营销意识 作为出版编辑,怎样实施营销策略,配合发行部门搞好图书发行?仅仅是写个新书预告或者书评这些通常的做法已经远远不够,而应对与图书销售有关的诸因素进行整合,从各个环节全面考虑,促进图书的销售工作。
3 出版编辑应高度重视音像制品选题策划
3.1 关注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所出版的音像制品既记载、反映改革的实践过程,又有利于指导推动新的改革实践。我社出版了由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合作出版的《学英语》教材的配套录音带。得到了省内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认同。与此同时,国内二十几个省相继租型。有比较才能有发展,我们时刻关注同行的出版产品。
3.2 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作为一家教育类的出版社,我社以传承知识,传播文化为已任,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也是我们重视的对象。
3.3 重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主旋律和多样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还涉及多方面的教育问题。
3.4 选题定位准确,实用性、针对性、启发性强,对当前的教学实践,对广大学生、家长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许多出版单位在选题策划和媒体手段的运用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了非常有吸引力、有可视性的音像制品,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总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相信我国的教育类图书与音像制品的出版将会呈现出更加繁荣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陆耀东.关于教辅图书营销编辑的几点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3(02).
[2]方立松.大学出版社编辑介入发行浅论[J].巢湖学院学报,2011(05).
[3]吴嫦娥.浅谈教材出版后策划编辑应加强的工作[J].中国出版,2011(05).
关键词: 出版;编辑;工作模式;研究
屈指算来,进入出版系统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当年,我带着满腔的热忱,满腹的好奇与疑惑走上工作岗位,面对这比较陌生且刚从一家教育出版社独立出来,主要经营教育类的音像制品的行业,开始了滚打摸爬的职业生涯。十几年的经历中我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出版编辑责任重要,岗位光荣
据《现代汉语词典》,“编辑”一词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第二种含义是指做编辑工作的人。十年前,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同时在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播放,无不引起热烈的反应。这部后来经过多次重播的电视连续剧,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叫绝。现在想来,我觉得它的成功,就在于首次在荧屏上塑造了一种特殊职业,即编辑应有的形象。出版编辑工作虽然是普通的工作,但是又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编辑笔下有人间冷暖,编辑笔下有气象万千;编辑笔下有金钱万贯,编辑笔下有是非忠奸。这足以说明出版编辑不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信息社会话语权也是权力,它既可兴邦,也可溃败和衰退一个社会与民族。
因此,出版编辑在自己的岗位上,要秉承竭力为社会服务的核心理念,倡导精神文明,始终坚持为市场经济与全社会服务,宣传企业经济的管理经验,推广其科研成果,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己任,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服务于经济工作为出版宗旨,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和全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新闻出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把企业与社会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充分的展示,尽情的交流,让各地企业管理信息、科技信息、业态发展得到广泛的沟通与传播。开展学术讨论,推广科研成果,宣传管理经验,报道科技动态,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竭诚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努力为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人士提供进行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的最佳平台。
2 新闻出版编辑应具备的意识
怎样做好新时期的出版编辑工作,我认为除了基本的编辑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2.1 创新意识 新闻出版工作本身就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载体,对于新闻出版的编辑来说,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创造性地提出出版工作中的问题并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应体现在出版内容上和形式上,密切结合日益进步的当代出版技术,联系多元化的读者审美观念,注意从市场竞争的实际出发等等,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够胜任这些要求。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是编辑工作的乐趣和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迅猛发展,读者对出版业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一线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大读者的要求。
2.2 社会意识 出版编辑的社会意识,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出版指导思想,不曲意逢迎市场上某些读者不健康的阅读情趣,注意克服与纠正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遵纪守法,不搞置国家的出版政策于不顾的违规操作,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前沿阵地,新闻出版编辑作为出版过程中的直接责任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社会意识,才能把好这一关口。
2.3 信息意识 当代人类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是社会与时代的高度信息化。编辑工作是一门信息科学,信息对图书编辑的整个过程及对这一过程的每一道工序,均起重大作用。
2.4 审美意识 这一意识,首先是一种时代的、宏观的审美,是一种服务与服从主流文化、着眼大局的审美,是一种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紧密地与世界接轨的审美,而不单单是讲编辑对某一个选题、某一部书稿具部与表象的审美。有了这种高屋建瓴的审美意识,编辑群体才能有高雅的审美观。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应该渗入市场意识和社会意识之中,也就是说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增强市场意识的同时还应强化编辑的审美意识,站在时代审美的高度,站在出版事业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来指导市场意识,干预市场意识,健全市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2.5 营销意识 作为出版编辑,怎样实施营销策略,配合发行部门搞好图书发行?仅仅是写个新书预告或者书评这些通常的做法已经远远不够,而应对与图书销售有关的诸因素进行整合,从各个环节全面考虑,促进图书的销售工作。
3 出版编辑应高度重视音像制品选题策划
3.1 关注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所出版的音像制品既记载、反映改革的实践过程,又有利于指导推动新的改革实践。我社出版了由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合作出版的《学英语》教材的配套录音带。得到了省内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认同。与此同时,国内二十几个省相继租型。有比较才能有发展,我们时刻关注同行的出版产品。
3.2 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作为一家教育类的出版社,我社以传承知识,传播文化为已任,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也是我们重视的对象。
3.3 重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主旋律和多样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还涉及多方面的教育问题。
3.4 选题定位准确,实用性、针对性、启发性强,对当前的教学实践,对广大学生、家长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许多出版单位在选题策划和媒体手段的运用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了非常有吸引力、有可视性的音像制品,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总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相信我国的教育类图书与音像制品的出版将会呈现出更加繁荣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陆耀东.关于教辅图书营销编辑的几点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3(02).
[2]方立松.大学出版社编辑介入发行浅论[J].巢湖学院学报,2011(05).
[3]吴嫦娥.浅谈教材出版后策划编辑应加强的工作[J].中国出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