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倪晓燕 高金鸽 夏轶煜

【机构】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大班额孕育着合作学习的潜能,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大班额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认知心理学发现,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提高学习和思维水平。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积极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认知活动有助于学习者构建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的交流过程使学习者的想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更加明确地外显出来,进而能更好的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同时,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能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和完整表达,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其次,由于小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它对于语言习得更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关键词:小组合作 分配任务  角色转换  模式
  近几年,国家对学校建设虽很是重视,但由于学生基数庞大,优质配套教育设施资源不均,优质班级严重超载,如此这些原因都决定了我国大班额教学的普遍性(所谓大班额,则是指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50人以上的教学班额)。大班额已然是存在于我国中小学中的不争事实。班级规模过大,教师又无分身术,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更难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究竟怎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这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课题。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有效在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小组活动是每个教师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大班额教学应继续坚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注重吸收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一定的改造。基于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提出在课堂中建立心的合作的方式与策略。通过组间、组内合作和竞争,鼓励全员参与,实现共同进步。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我县教研室推行独学(裸学、助学、记学、量学)对学(议一议、问一问、查一查、变一变)群学(帮学、合作和探究、提出问题)汇报展示的课堂教学效果监测方案,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上精讲多练,学习方式上自学、探究、合作、展示,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25分钟;在我们的教学课堂实践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的听课的研讨中,我们发现有的小组合作井然,群献群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力技能,有的小组个人主义严重人云亦云,懒惰、盲从,缺乏自主思维的意识,只是被动的听从,盲目的照抄,这样以来,学生不仅丢失了学习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丢弃了思考习惯。在此,我们认为要想获得高效课堂合理的小组合作组织尤为重要,摸索更有效的小组合作方案具有现实的意义。
  为获得高效课堂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施不断的设计、更新、安排、引导、组织教学小组合作较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小组合作组织方案。本实验可以有效地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合作交流能力的途径,探索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能力的良好发展;可以培养建设适应大班额课堂教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也可以推动我市“有效教学”课改的发展。学校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尴尬局面,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教学研究应该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研究小组通过为期半年的实验发现,与传统的大班额教学方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课堂,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帮助增进了同学感情,学生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将近80%的学生也表示小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我们倡导的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是:
  一、合作学习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组建的科学性。学生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信息差”,这些信息差也直接或间接的填补当前知识空档,从而促进习得。据此,在考虑分组时,教师除适当照顾学生的意愿外,应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组间平衡”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并安排座位。比如把65学生分为了11个小组,每组6人(第11小组5人)。每个小组包括优等生(成绩100分以上)、中等生(成绩80分-100分)和学科弱势生(成绩80分以下)各2人。同时,笔者对学生传统的前后桌座位进行调整,采取了“火锅桌”的模式,即小组内6个成员围坐在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形式使小组活动进行更加方便,同伴之间交流更加容易,彼此的成果也易于分享。当然,组间也可以进行随意组合,比如整个班级根据任务需要分为辩论赛的正反两方。
  二、教师主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需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建设与指导,如建立基本的合作程序,规则,进行合理分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掌握合作的规则,技巧,保证合作学习有序运行,把合作小组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深度合作,提高合作效果。通常,小组成员的分工由小组成员协商自定,也可由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而指定。小组的分工可分为主持人、主讲人、分述人和记录等。教师指定小组成员分工时,要注意分工的合理性,开始阶段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分工。例如,听说能力较好,外向型的学生担任主讲;而听说能力较差,内向型的学生担任记录。通过学习和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能力得到提高并适应了小组活动后,应当轮流执行不同任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因为长期担任主讲人或主持人而在组内形成“小权威”,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积极模仿能力强的成员,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能力,从而促进小组成员共同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与分配任务的合适程度息息相关。学习内容太过简单,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不屑参与;相反,难度过大,学生畏难情绪增加,任务难以完成。因此,教师在设置讨论话题环节应多下功夫,选定难度适宜的任务,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给小组成员充分展示的机会。我们有次实验中,由于学生正在接受常态教学,所学课程为人教版的教材内容,教学时间紧迫,故教师只能从中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话题,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合理设计分组,布置真实任务,模拟实际情境,鼓励充分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性。
  四、小组合作的成果通常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即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1)小组讨论为大班额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一种有效形式。小组接到任务,全员工作起来,各自履行职责,亦或是帮助同伴,总之为了完成某项复杂的学习任务而主动参与。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文章,课下小组讨论,理清行文思路,将原本一节平淡无奇的阅读课变得五彩斑斓,有声有色,学生们各个乐在其中。所以,学生的创造力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设法去激发它们。(2)角色扮演常用于对话剧题材课文的教学,通过创设较为真实的生活情景,就对相关话题进行重现或者对话,各自演自己的角色。教师在班级根据学生意愿并结合学生自身性格敲定合适角色,形成表演小组。要求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充分,以备在课堂展示。学生热情高涨,精神集中,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小组成员通过准备话题,已经熟知并全部背诵了文本,这毫无疑问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通过角色合作配合,组间组内沟通协调能力得到锻炼;此外,通过课堂表演,自信心成就感大大提升,这些正能量会带动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3)小组辩论形式有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改善学习氛围。针对难的有争议的问题,开展小组辩论,更能使学生抒发观点,拓宽思路。
  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兴趣,培养合作创新精神,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采取适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的作用由原来的课堂主讲者变为帮助者。其主要作用为:(1)指导作用。小组互动开展后,教师应融入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倾听他们的交流。在某些小组活动遇到障碍时,如遇到生词,及时提供帮助。(2)监控作用。教师应对小组活动、学生参与度实施监测,及时掌握课堂进展情况,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3)评价作用。针对每次任务,组员或组员代表都要阐述观点。全班同学可以共同评价,赞扬优点,纠正错误。对于点拨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时进行补充。为了使评价更有依据,更加合理,我们建立了专门的评价机制,设计了对应的评价量表。每个小组的表现都会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在量表中,定期统计数据,及时排名,反馈信息,以保证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动力,增强合作意识。
  可惜的是,关于小组活动效果,我们很难用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此外,小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部分问题,我们发现,有20%的学生表示在其小组中有成员无小组合作意识,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其次对于不确定性的话题学生没有方向感,往往不知所措。再者,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这样小组活动可能影响课堂进度。所以我们应通过设计恰当的任务,建立合适的评价及激励机制等方式,使学习小组在大班额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的是如何从无法回避的问题中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高水平调控课堂学习行为,发掘学生潜能和团队精神,关爱学生并及时把握他们的真实需要,建设合作学习型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大班额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地解决了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突出矛盾,为学校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著
  2、《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胡庆芳、杨翠蓉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