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学不妨回头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作者】 胡 君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眉山之行,短短的两天学习,听了几位名师的示范课和他们主讲的讲座。华应龙和吴正宪两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课有一种强烈的模式感,似在给学生上课,又似在给听课的老师上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自然流露出他们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理念;他们的报告,华应龙的《播种太阳》,吴正宪的《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展示了他们共同的研究精神——一种“改变的思维方式:改变导入的方式,改变操作的方式,改变教学内容的设置……“千金难买回头看”是两位名师做研究的习惯思维方式,而两个报告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老师的付出更能把握名师的成长历程——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平凡,这些不平凡影响了他的学生,又影响了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受名师的影响,结合自己对数学教学的再思考,我对几个曾经对我产生过较大影响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
  观点一:好学生是影响出来的——对“站在讲台我就是数学”的再认识
  华老师认为: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影响出来的,他引用了孟子的一句名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对学生不该俯视,而应该平视或仰视,因为“童心值得敬畏”,教师拿什么来影响学生呢?丰富的的学科知识——源源不断的活水;身教胜于言传的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别出心裁的教学艺术——自娱生乐的教学境界。听华老师和吴老师讲课,我们会感到无论他们在讲什么话题,其最后还是数学问题的回归,向名师学习,具备一种把身心融入到数学中去的工作态度,形成一种能使数学学习产生美感的能力,发出一股芬芳迷人的数学味道,功到自然成。
  观点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对“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的再认识
  在某个教学环节后回头去看看,有时是审视,有时是反思,有时又是发现。
  下面是华应龙老师的《多位数减法的练习课》中的一个小片段;
  师:每人写一个三位数,要求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各不相同,把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用最大的一个减去最小的一个,得到差;然后再用差中的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用最大的减去最小的,得到差……
  在老师的要求明确以后,学生开始写数,计算……
两分钟过去了,有的学生还在继续写,而有的学生却停下了笔,在进行认真思考。接下来老师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
 
           

   

 


  师问生2:老师想问问你,如果老师不叫你停下来,你还会继续吗?
  生2:可能会,我想继续研究,是不是以后的结果都会是495?
  师问生1:为什么别人还在继续计算的时候你却停下来了?
  生1:我看到了如果继续算下去,以后的结果都还会是495,所以没有必要再进行计算了。(想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真的吗?
  生1(自信满满地说):绝对是的,不信可以继续举例试一试。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表现?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千金难买回头看”一行字,问,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自己说一说。又是一片议论声。
  师: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不要只顾埋头苦干,还要回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规律:①最后的结果都是495;②倒数第二步的结果是594;③十位上的数都是9.
  为什么十位上都是9呢?
  ……
  师:你觉得第二位同学的计算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如果继续下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回头看,会发现我们的一些缺点和优点,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应周全,回头看很重要,而且我们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千金难买回头看”,乍一看,很通俗,细一想,极深刻。小到一次出行,上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段,大到工作,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都不能只顾埋头赶路,有时需要驻足静思,低头回望,这样才不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在名师看来,解题不是目的,掌握知识也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达到了培养思维方式的目的,这一观点凸显了数学价值的回归,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观点三: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对教师“第三只慧眼”的再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但如果缺乏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缺乏对生活中各种表象思考的深度,缺乏一种坐言起行的动力,“数学源于生活”只是一种空想。两位名师的研究都是从生活中做出来的。他们总是在思考,而且一有想法就记下来,然后不断地尝试,实践,去反思,去总结。他们的生活已经和数学融为一体。教师的第三只慧眼既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生活,关注数学和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