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科学选材与严格训练——论体育生的选材与培养
【作者】 李绍彬
【机构】 山东青岛莱西市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对体育生招生质量的提高,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课水平,都要求跨上一个新台阶。显然,这就要求工作在一线上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既要抓专业训练,又要抓文化学习,二者缺一不可。对此,我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之体会谈以下几点我的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选材是关键
大家都要说,我们是一般的体育教师,又不是专业队的教练,你有资格选材吗?好的苗子不一定考上高中,考上高中想从事体育专业训练的又不一定是好的体育人才,因此说你选材有用吗?大家的认识可能有点儿片面。体育生选材,并不是说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选拔的优秀体育生,而是针对一部分理科的学生进行选拔。这样的选拔对考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材得当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中考时选拔体育生时就要注重选材这一重要环节,对一部分理科生身体比较好的同学进行改行选材也很重要。相对于一个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都较突出的学生,训练时不用费太大力气,成绩就日趋渐长;相反,对于素质一般的学生,无论怎样训练,在学习压力特别大、训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大幅度提高运动成绩,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当好“伯乐”,具体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思想品德优秀,政治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们为国家输送的是专业的体育人才,重要的是选取那些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责任心强和敬业精神的人。尤其为师范院校选送学生,他们毕业后,大多将成为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一颗红烛,自身不能点燃,又如何能照亮别人?
(二)注意“理改体”的学生。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凡正式考入省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中,70%以上的是“理改体”生。如我校理科班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高三期末考试中,列四十多名。文化课教师及班主任对他已经“放弃”了。而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发现他弹跳及爆发力特别突出,就劝导他改练体育。经过分析与鼓励,他加入了体育生训练的行列。从此他天天刻苦训练,文化课学习在原来的基础上也不放松,在一年后的高考中,文化课以508分,体育分以8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班。由此可见,如能把握好这部分学生,他们很可能成为体育生中的娇娇者。
(三)文化课成绩一般,专业成绩突出,超过二级运动员标准或接近一级标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经过严格训练,专业成绩达二级标准,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或体育成绩过九十分,专业满分,文化课降低100分录取,这部分学生升学也很有希望。
二、严格管理是手段
体育生相对文理科学生来说,纪律比较涣散,这与每天的大运动量训练有一定关系。但正因为这样,体育生更应严于律己,提高自控能力,并且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刻苦学习,给担任文化课的教师及同学做出表率。具体要求如下:
(一)提高思想觉悟
教练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光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与成绩是不行的,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体育院校的优秀体育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基础,其次才是体育成绩。只有苦学苦练,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对的紧迫感及适度的压力,会使他们产生动力。
(二)训练与学习两手抓,不可偏废
在学与训练的问题上,许多学生往往只侧重一面,由此可见,学与训练必须两手抓,缺一不可。针对学生情况不同,有以下同种情况:第一种是学习成绩较好,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训练上,力争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取得较高的运动专业成绩。这样才能提高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机率。第二种是文化课成绩较一般或是较差,但体育专项特别突出的学生,他们的重点应为专项成绩,只有专项满分,体育成绩过九十分,才有希望降低文化课分数录取,对他们如果片面抓学习,忽视训练,被大学录取的概率相对就低。
三、训练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具体要求
(一)加强营养,注意有效的眨眼
体育生每天大运动量训练,必须有充足的能量做保证。如果营养跟不上,往往会感到体力不支,达不到教练所提出的目标与要求,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体育生应多吃一些高能量的食品,比喻:牛肉等等。
(二)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一般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在疲劳情况下进行强度训练等原因造成的。操作一旦发生,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训练计划,这对高三的体育生来说,一次较重的肌肉拉伤,无疑对来年的高考宣判了“死刑”。所以,在训练当中,多宣传避免运动操作应注意的问题,让同学时刻注意,努力做到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注意按摩放松
许多学生训练结束后,往往忽略放松练习,第二天会出现腰酸、腿痛等现象,殊不知短短的5——10分钟的练后按摩放松,可以大大缩短运动疲劳的消除时间。相反,运动疲劳不消除得相对慢,从而影响整个运动成绩的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生的专一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二者兼顾,才有希望走向成功。作为优育教师更应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科学选材,因材施教。
一、选材是关键
大家都要说,我们是一般的体育教师,又不是专业队的教练,你有资格选材吗?好的苗子不一定考上高中,考上高中想从事体育专业训练的又不一定是好的体育人才,因此说你选材有用吗?大家的认识可能有点儿片面。体育生选材,并不是说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选拔的优秀体育生,而是针对一部分理科的学生进行选拔。这样的选拔对考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材得当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中考时选拔体育生时就要注重选材这一重要环节,对一部分理科生身体比较好的同学进行改行选材也很重要。相对于一个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都较突出的学生,训练时不用费太大力气,成绩就日趋渐长;相反,对于素质一般的学生,无论怎样训练,在学习压力特别大、训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大幅度提高运动成绩,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当好“伯乐”,具体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思想品德优秀,政治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们为国家输送的是专业的体育人才,重要的是选取那些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责任心强和敬业精神的人。尤其为师范院校选送学生,他们毕业后,大多将成为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一颗红烛,自身不能点燃,又如何能照亮别人?
(二)注意“理改体”的学生。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凡正式考入省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中,70%以上的是“理改体”生。如我校理科班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高三期末考试中,列四十多名。文化课教师及班主任对他已经“放弃”了。而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发现他弹跳及爆发力特别突出,就劝导他改练体育。经过分析与鼓励,他加入了体育生训练的行列。从此他天天刻苦训练,文化课学习在原来的基础上也不放松,在一年后的高考中,文化课以508分,体育分以8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班。由此可见,如能把握好这部分学生,他们很可能成为体育生中的娇娇者。
(三)文化课成绩一般,专业成绩突出,超过二级运动员标准或接近一级标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经过严格训练,专业成绩达二级标准,可以报考高水平运动队,或体育成绩过九十分,专业满分,文化课降低100分录取,这部分学生升学也很有希望。
二、严格管理是手段
体育生相对文理科学生来说,纪律比较涣散,这与每天的大运动量训练有一定关系。但正因为这样,体育生更应严于律己,提高自控能力,并且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刻苦学习,给担任文化课的教师及同学做出表率。具体要求如下:
(一)提高思想觉悟
教练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光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与成绩是不行的,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体育院校的优秀体育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基础,其次才是体育成绩。只有苦学苦练,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对的紧迫感及适度的压力,会使他们产生动力。
(二)训练与学习两手抓,不可偏废
在学与训练的问题上,许多学生往往只侧重一面,由此可见,学与训练必须两手抓,缺一不可。针对学生情况不同,有以下同种情况:第一种是学习成绩较好,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训练上,力争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取得较高的运动专业成绩。这样才能提高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机率。第二种是文化课成绩较一般或是较差,但体育专项特别突出的学生,他们的重点应为专项成绩,只有专项满分,体育成绩过九十分,才有希望降低文化课分数录取,对他们如果片面抓学习,忽视训练,被大学录取的概率相对就低。
三、训练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具体要求
(一)加强营养,注意有效的眨眼
体育生每天大运动量训练,必须有充足的能量做保证。如果营养跟不上,往往会感到体力不支,达不到教练所提出的目标与要求,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体育生应多吃一些高能量的食品,比喻:牛肉等等。
(二)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一般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在疲劳情况下进行强度训练等原因造成的。操作一旦发生,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训练计划,这对高三的体育生来说,一次较重的肌肉拉伤,无疑对来年的高考宣判了“死刑”。所以,在训练当中,多宣传避免运动操作应注意的问题,让同学时刻注意,努力做到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注意按摩放松
许多学生训练结束后,往往忽略放松练习,第二天会出现腰酸、腿痛等现象,殊不知短短的5——10分钟的练后按摩放松,可以大大缩短运动疲劳的消除时间。相反,运动疲劳不消除得相对慢,从而影响整个运动成绩的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生的专一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二者兼顾,才有希望走向成功。作为优育教师更应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科学选材,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