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 郭爱华
【机构】 平昌县涵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选择作文教学策略,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文能力;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选择作文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被放到了课堂的前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把握学生的年级以及学生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不同的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同的,作文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教师要紧扣教材,结合课本上的作文训练,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把握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顺序和写作的顺序相结合,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中,不仅要将学生的观察结果在合作小组及班级中进行交流,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并引导学生拟好中间部分的提纲,这样的作文教学设计是根据五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特点进行的,能够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完成写作。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作文评改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一人评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评改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作文能力的高低,分成若干个合作评改小组,以每组4~6人为宜,并选拔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作文评改小组的组长。作文评改之前,教师要告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要注意的事项,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修改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或者将平常的句子修改成比喻句、拟人句,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文章增色。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有趣的剪纸》的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完成了作文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合作小组中每一个同学,互相换作文进行作文评改。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同学的作文中是否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如果没有采用,是否采用了更好地让文章增色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同学的作文,看一看同学作文中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哪些句子可以采用修辞方法,哪些句子可以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作文应该怎样修改才能让人阅读起来爱不释手。当学生进行作文评改之后,教师要整合学生的作文评改,不仅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还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作文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全面提升全班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多媒体辅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作文教学。因为作文教学涉及的面比较广,单凭教师的口授,有时很难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多的内容,在作文指导课以及作文评改课上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学生的作文能力将会提升得更快。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趣事”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深的事,体现个性化。(3)记事的内容要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多媒体的展示使教学目标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更好地注意怎样写作才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大家共同欣赏佳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共性错误的作文,让大家了解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正确的标点应该如何点等等。而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展台上展示已经评改完的作文或者在评改过程中进行展示,学生就会更加懂得如何进行作文评改。多媒体课件辅助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作文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握学生已经具备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写作以及作文评判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强化指导,还要在学生习作之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作文评改,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冬雪.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宋丽杰.刍议“作文先导式”模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张冰.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J].广西教育,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文能力;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选择作文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被放到了课堂的前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把握学生的年级以及学生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不同的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同的,作文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教师要紧扣教材,结合课本上的作文训练,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把握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顺序和写作的顺序相结合,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中,不仅要将学生的观察结果在合作小组及班级中进行交流,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并引导学生拟好中间部分的提纲,这样的作文教学设计是根据五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特点进行的,能够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完成写作。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作文评改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一人评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评改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作文能力的高低,分成若干个合作评改小组,以每组4~6人为宜,并选拔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作文评改小组的组长。作文评改之前,教师要告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要注意的事项,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修改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或者将平常的句子修改成比喻句、拟人句,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文章增色。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有趣的剪纸》的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完成了作文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合作小组中每一个同学,互相换作文进行作文评改。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同学的作文中是否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如果没有采用,是否采用了更好地让文章增色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同学的作文,看一看同学作文中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哪些句子可以采用修辞方法,哪些句子可以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作文应该怎样修改才能让人阅读起来爱不释手。当学生进行作文评改之后,教师要整合学生的作文评改,不仅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还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作文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全面提升全班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多媒体辅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作文教学。因为作文教学涉及的面比较广,单凭教师的口授,有时很难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多的内容,在作文指导课以及作文评改课上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学生的作文能力将会提升得更快。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趣事”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深的事,体现个性化。(3)记事的内容要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多媒体的展示使教学目标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更好地注意怎样写作才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大家共同欣赏佳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共性错误的作文,让大家了解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正确的标点应该如何点等等。而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展台上展示已经评改完的作文或者在评改过程中进行展示,学生就会更加懂得如何进行作文评改。多媒体课件辅助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作文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握学生已经具备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写作以及作文评判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强化指导,还要在学生习作之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作文评改,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冬雪.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宋丽杰.刍议“作文先导式”模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张冰.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J].广西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