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班主任管理探究
【作者】 唐 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班级管理阳光操作——充分发挥民主。
当今社会提倡“阳光工程”、“阳光政府”,在班级的管理上也应进行“阳光操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级管理过程要公开透明,让广大学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及班级决策过程中要实行全程公开,增强民主意识,平等待生,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公正的秩序,来推进班级工作,强化学生的民主、平等、公正意识,有益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有益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让阳光操作指导班级管理。在班干部选拔活动中,如果班主任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指派某个同学担任某一职务,其结果不大尽人意,同学之间的了解比老师细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否以身作则走带头作用,学生心中比老师更为清楚。因此,班干部的产生宜采取“竞选”的办法,效果比较好,先把班级职位分开,让有意担任某一职位的同学发表“竞选”演说,当众介绍自己的优势,“施政”见解和方针,然后由全班同学根据该生实际表现公开投票表决,这样产生的班干部,说服力强,威信高。对于不合格者及时撤换,班主任还应组织同学对班干部进行监督,定期评议,达到人人能管的班级管理理念。
二、建立全民干部队伍——由“以点带面”转向“以面带面”。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能使班级工作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以前的班干部队伍总是由班上少部分同学担任,虽然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也力求给其他同学起模范带头作用,但小学生单纯,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参与班级管理。这时,班主任不妨放开“权力”,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不把权力只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立班级公共事务管理小岗位,让每个学生对班级工作负责,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等都应让学生各尽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通过学生的个性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各展所长,各尽其能。有些岗位虽小,但它们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最小单元,实行全民皆官,全班共管,使每一个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分享管理的酸、甜、苦、辣,增强遵守班级规范的意识。在我班,每个同学都是班干部,只是分工不同。比如卫生值日,我分为几大块:包干区、教室、卫生区、讲台、黑板报等等哪些人做,红领巾督查、图书管理、门窗管理、推普员等,每天哪些人做哪些事,值日表上都有安排。早上老师没到时,清洁班长就得督促把班级卫生工作做好,八位组长必须把家庭作业交到科代表的手中,科代表及时送到老师手中批阅,然后,值日班长组织早读,上、下午的眼保健操也有专人检查,每个人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班级干部能“分权”、“分层”合作,形成了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班级灵魂。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与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
1、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走进我班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书角”,在图书角里,摆满了中外名著和各类作文书,课余孩子们认真地阅读,整个班级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气氛。在书架上方,贴着一句由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热爱书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要具有浓郁的书香气息。”左面墙上是“你行我也行”栏目,这是专门用来展示同学们定期举办的手抄报、绘画作品的板块,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后墙黑板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优秀文章、语、数、外学科的补充知识,每两周一换,右边是“争星园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包括“劳动星、进步星、好学星、文娱星、体育星、文明星”。一天一评,要是哪位同学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就争得一颗星,学生们积极性高涨,争得了令人羡慕的“满天星”,每一颗星星都闪耀着绚丽,迷人的光彩。
2、环境影响习惯。一个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一批品质好的人,可以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每当新学期开始,我总是亲自和几个小干部一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学习用品、卫生工具放置到妥当的地方,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整洁的环境。因此,我班学生每次打扫清洁后都把工具摆放得整齐,教室里是窗明地净,地面无灰尘,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吐上一口痰。这样,学生逐步形成了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每个月都能争夺“卫生流动红旗”。
四、积极与家长沟通——构建和谐教育。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班主任应根据本班学生个体的表现,常进行家访活动。家访是学校与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是老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更是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家访时应尊重家长,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尽量多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点,在这基础上用比较婉转的语言向家长指出孩子在某方面如果能努力的话,一定会更加出色。要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找到孩子的成功或闪光之处,有助于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引导他们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使闪光点更加耀眼。班上有位男生,经常拖拉作业,学习不够自信,成绩不理想,在班上朋友也少,通过了解得知,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因繁重的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甚至还要孩子干很多家务,这时我才知道他为什么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在多次的家访中,我将他在学校的一些好的表现报告给他的母亲,我发现该男生眼睛中流露出感激的神情,同时,我鼓励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适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干得好的事,应予以充分肯定并表扬。
班主任是为班集体的专门管理而设计的角色,是对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是该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协调者,是学生生命活动的推动者,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应从“权威”走向“以人为本”,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管理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既循规律又讲技巧,就能做个最幸福的班主任。
当今社会提倡“阳光工程”、“阳光政府”,在班级的管理上也应进行“阳光操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级管理过程要公开透明,让广大学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及班级决策过程中要实行全程公开,增强民主意识,平等待生,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公正的秩序,来推进班级工作,强化学生的民主、平等、公正意识,有益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有益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让阳光操作指导班级管理。在班干部选拔活动中,如果班主任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指派某个同学担任某一职务,其结果不大尽人意,同学之间的了解比老师细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否以身作则走带头作用,学生心中比老师更为清楚。因此,班干部的产生宜采取“竞选”的办法,效果比较好,先把班级职位分开,让有意担任某一职位的同学发表“竞选”演说,当众介绍自己的优势,“施政”见解和方针,然后由全班同学根据该生实际表现公开投票表决,这样产生的班干部,说服力强,威信高。对于不合格者及时撤换,班主任还应组织同学对班干部进行监督,定期评议,达到人人能管的班级管理理念。
二、建立全民干部队伍——由“以点带面”转向“以面带面”。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能使班级工作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以前的班干部队伍总是由班上少部分同学担任,虽然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也力求给其他同学起模范带头作用,但小学生单纯,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参与班级管理。这时,班主任不妨放开“权力”,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不把权力只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设立班级公共事务管理小岗位,让每个学生对班级工作负责,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等都应让学生各尽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通过学生的个性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各展所长,各尽其能。有些岗位虽小,但它们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最小单元,实行全民皆官,全班共管,使每一个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分享管理的酸、甜、苦、辣,增强遵守班级规范的意识。在我班,每个同学都是班干部,只是分工不同。比如卫生值日,我分为几大块:包干区、教室、卫生区、讲台、黑板报等等哪些人做,红领巾督查、图书管理、门窗管理、推普员等,每天哪些人做哪些事,值日表上都有安排。早上老师没到时,清洁班长就得督促把班级卫生工作做好,八位组长必须把家庭作业交到科代表的手中,科代表及时送到老师手中批阅,然后,值日班长组织早读,上、下午的眼保健操也有专人检查,每个人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班级干部能“分权”、“分层”合作,形成了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班级灵魂。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与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
1、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走进我班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书角”,在图书角里,摆满了中外名著和各类作文书,课余孩子们认真地阅读,整个班级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气氛。在书架上方,贴着一句由同学们一致认可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热爱书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要具有浓郁的书香气息。”左面墙上是“你行我也行”栏目,这是专门用来展示同学们定期举办的手抄报、绘画作品的板块,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后墙黑板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优秀文章、语、数、外学科的补充知识,每两周一换,右边是“争星园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包括“劳动星、进步星、好学星、文娱星、体育星、文明星”。一天一评,要是哪位同学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就争得一颗星,学生们积极性高涨,争得了令人羡慕的“满天星”,每一颗星星都闪耀着绚丽,迷人的光彩。
2、环境影响习惯。一个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一批品质好的人,可以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每当新学期开始,我总是亲自和几个小干部一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学习用品、卫生工具放置到妥当的地方,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整洁的环境。因此,我班学生每次打扫清洁后都把工具摆放得整齐,教室里是窗明地净,地面无灰尘,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吐上一口痰。这样,学生逐步形成了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每个月都能争夺“卫生流动红旗”。
四、积极与家长沟通——构建和谐教育。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班主任应根据本班学生个体的表现,常进行家访活动。家访是学校与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是老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更是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家访时应尊重家长,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要肯定学生的长处,尽量多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点,在这基础上用比较婉转的语言向家长指出孩子在某方面如果能努力的话,一定会更加出色。要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找到孩子的成功或闪光之处,有助于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引导他们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使闪光点更加耀眼。班上有位男生,经常拖拉作业,学习不够自信,成绩不理想,在班上朋友也少,通过了解得知,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因繁重的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甚至还要孩子干很多家务,这时我才知道他为什么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在多次的家访中,我将他在学校的一些好的表现报告给他的母亲,我发现该男生眼睛中流露出感激的神情,同时,我鼓励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适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干得好的事,应予以充分肯定并表扬。
班主任是为班集体的专门管理而设计的角色,是对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是该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协调者,是学生生命活动的推动者,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应从“权威”走向“以人为本”,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管理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既循规律又讲技巧,就能做个最幸福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