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广角的教学策略

【作者】 王家强

【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材新增的内容,是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数学广角的内容不多,可以作为独立教材来处理,它经常出现在各类公开观摩课上,可是一些数学教师经常拿捏不准教学的“度”,走入一些教学误区:重视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关注方法的总结,忽略学生的感悟内化;一味拔高知识难度,致使学生感觉在学习奥数,失去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因此,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课太难上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内容,体现其数学价值呢?
  一、定准教学目标
  “数学广角”的课,它不只是数学认识过程中的“还原”,还要有数学思想的飞跃和创造。为了避免走入以上教学误区,要吃透大纲、研透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出发展开教学,引导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应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
  笔者观摩了《搭配问题》一课,出示内容:两件上衣和两件下装,共有几种搭配?让学生画一画、连一连来解答,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停留在直观状态。这样做,只有直观,没有抽象,就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实质没有得到发展。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的改进:创设“快乐的六一”的生活情境,早晨穿衣服的搭配——吃早点的搭配——游玩线路的选择——照相时的人物搭配,一系列情境,从摆具体的实物、画图、用符号表示到列式计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计算,在一次次搭配过程中,没有出现乘法原理、组合等词语,没有刻意拔苗助长,目标定位准确,学生体验着思想方法,感悟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经验,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学生才能学得兴趣盎然,才能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能力的提高。
  我在教学《等量代换》时,创设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的问题情境,这是一题非常经典的大象和石块的等量代换,让学生初步感知知识;教学《抽屉原理》时,我在班级中挑选13人,以“至少有两个人出生月份相同”展开教学;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时,创设小明早上起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情境。这些看似简单有趣的生活情境,既体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上好“数学广角”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体验感悟
  一位数学家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数学广角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很重要,但比较抽象,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体验感悟。关键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运用。
  例如,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创设了烙饼前的准备工作情境(洗锅、热油、和面、做饼),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合理安排能节约时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烙1张饼、2张饼,重点是讨论3张饼的最优烙法。在掌握了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基础上,再通过表格讨论4张、6张、8张……的烙法,得出偶数张饼就是两张两张的烙,然后再去发现:5张、7张、9张……,奇数张饼是最优烙法是先两张两张的烙,最后三张按3张饼的最优烙法烙。这种单双数分开研究使学生明白烙饼最优方案就是三张饼的最优方案,再结合表格点拨学生发现n张饼的计算就顺理成章了。烙饼中的优化思想也牢牢的扎根在学生心中了。
  四、注重举一反三
  华罗庚说过:“打好数学基础有两个必经过程:先学习、接受‘由薄到厚’;再消化、提炼‘由厚到薄’。”从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来说,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不断用数学思想“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感悟,最后经过消化、提炼,知识不断的明朗,直到最后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内化知识。
  例如,笔者教学《植树问题》后,设计了植树问题的变式问题,装路灯、上楼梯、锯木头、排队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化归思想”迁移解决类似植树问题,在这样的类似问题的解决中应用和感悟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反复实践应用中举一反三,感受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实践应用价值,举三反一,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能主动应用植树问题的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广角的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实际基础上开展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