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

【作者】 白玛央金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催生了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重点突出了《小学数学义教大纲》所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和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就课程的内容体系、呈现形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概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需要,给执教者和学习者展现了新的理念,并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有以下几方面的粗浅认识。
  1. 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让学生充满求知欲望。
  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明确地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西师版教材十分重视贴近学生生活的选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几乎每个课题都是以学生的生活原型作课题引入,比如三上“我们一起编3的乘法口诀”的活动情景,到超市购物和到银行存钱的生活场景等诸多生动事例,都可能是学生所经历或是身边的人所经历,这些生活原型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学生的生活中都是可以捕捉的,也就是说儿童们都不陌生,都将开启他们记忆和思维的闸门。
  2. 广阔的探究空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西师版教材遵循这一教学理念,不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从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西师版教材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各册每课后的课堂活动,强化了学生对已学新知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扩展,当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首先注意了“独立思考”,在每个学生都思考出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交流。做到重视学生的行为参与,又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方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3. 学习内容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根据认知心理学对低年级学生学习要遵循“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动作和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自主构建知识的关键,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的基础上将认识对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最后在头脑中将其表象进行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继而形成概念。西师版教材的内容客观上尊重了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数学教材,无论是课题、训练作业题还是课堂活动内容,都是以实物的实体图形,和活动图形出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且为彩图,其表述的内容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并为学生所熟知,如一上7页,升旗活动,强化学生对1——5的认识,再如一上106页,“12、13减几”中树上的小猴活动情况。在中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也一改传统的“纯文字表述为表格、漫画、情境图和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这正反映了现实生活本身的多样性特点,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收集信息,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因此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形式上,西师版教材注重学生的操作和实验活动,如一上的“比、涂、读、写”,一上59页要学生把圆环、圆柱、长方体滚一滚。三上56页的量一量、画一画,强调操作和实验的动作表象,给予思考的表象支持,手、脑、口并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西师版教材几乎每个课题后面都安排了课堂活动,且形式也是各有创新,有操作,对呤,游戏,分一分,说一说等,丰富多彩的课活动令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激趣,深受师生喜爱。
  4. 教学设计结构“开放化”,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
  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有点“纯数学”的味道,学得的数学知识与解决的实际问题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传统的应用题的编写总是要求条件充足而不多余,答案也是唯一的,应用题结构封闭,给学习者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教材内容脱离时代发展,远离学习者生活,形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西师版教材编写内容来自现实社会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之中,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数学的宗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用连环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揭示数的起源,在教材的编排上让数学回归自然,比如在植树养花活动中学乘法的初步知识,通过乘坐公交车学习加减法,通过汽车运输了解乘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这样的编排结构,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学生更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观察和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有趣探求。例如: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就在班上开展购物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算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更加巩固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设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如“如何派车”的具体情景,二上“每边的树同样多,每组人同样多”的不平常情景,一下“不同的角度出现的不同画像”的奇异情景,二上57页中“课桌长度的引导矛盾”的说法等,在理论和实际中解决不了的事情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探索逐渐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