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语音、语义与语言节奏的关系
【作者】 扎西彭错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 四川成都)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口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是语言的节奏。它表现为“音”和“义”的结合,并且通过抑扬顿挫、快慢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本文将从语音和语义,即“音”和“义”两个方面,来论证与语言节奏的关系。
关键词:语音;语义;语言节奏
一、语音对语言节奏的影响
语言事实上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并由此构成听觉审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声音节奏美是利用音调的抑扬组合、字词句的停顿反复而构成的一种声音节奏,表现出听觉上的流动感、愉悦感、美感。严格地说,语音只有经过节奏的梳妆,才会优美动听。语言若是有了节奏的点缀,就会更加迷人。下面就围绕语音,来谈谈它对于语言节奏的影响。
1.音节的顿:节奏的基本要素
音节是由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音节的顿是节奏的基本要素。如:老舍先生在《习作新曲艺的一些小经验》中的例子。
原句:“小狗子和他哥哥小牛儿,在院子里的雪地上正扭秧歌。”老舍认为这句话的音节的顿切不开,就没有歌曲那样的音乐美,因此节奏感很弱。
修改版本一:牛儿狗子兄弟俩,院子雪地扭秧歌。
修改版本二:大牛儿小狗子兄弟两个,院子里雪地上去扭秧歌。
修改版本三:笨大牛儿傻二狗子小哥俩,院子里头雪地上面扭秧歌。
老舍认为,修改后的三个版本由于音节的停顿形成了节奏的快慢,使得读起来很符合“京味儿”口语的特点,这恰恰与顿的疏密度有关。
2.韵脚:回环节奏的重要因素
在相等的时间间隙中,韵脚可以使节奏基本单位的再现性变得更加清楚。
例一:徐志摩的《沪杭车中》的一句话,“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只撸声,/一林松,一丛竹,红色纷纷。”
分析:例一中,韵脚“影”“声”“纷”的交替使得上句的节奏在下句的节奏中得到了“再现”的效果。
例二:余秋雨的《上海人》中的片段,“浦江汽笛声声,觅红灯夜夜闪烁,西装革及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
分析:例二中,韵脚“烁”“驳”,这对后两句的节奏起了一种模板式递进的作用。
3.平仄、叠音、双声叠韵:构成节拍的重要因素
音长的对比在本质上决定这个音节是平还是仄。因此,平仄使得音节之间有对比变化的形式美。而叠音、双声叠韵的两个音节有和谐对称的形式美。单个音节的连续交稗,一般以音节的停顿为基础。
(1)平仄、叠音与音节停顿的完全同步
1.细草橄风岸,危格独夜舟。
分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绿树成阴,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萦。
分析: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以上各例中,平仄、叠音依据音节的顿连续交替出现,使语言节奏更富有“节拍”的性质。对于诗歌语言来说,虽简短,却朗朗上口,因有节奏的美感而简单易背。
(2)平仄、叠音、双声叠韵的间隔交替
1)出现在句首或句末
例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闻一多《死水》
分析:“死水”为仄仄,“漪沦”为平平,“烂铁”为仄仄,“残羹”为平平。四个短句中,每一句的最后两字的平仄形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规律”,使得现代诗歌具有了古代格律诗歌形态的特质。从而,形成现代诗歌语言表达的节奏美、形式美,便于五四时期白话诗文的兴起和广泛传播。
例二:纤纤/推素手,札札/弄机抒。
分析:“纤纤”、“札札”为叠音,分别出现在两个短句的句首。
例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分析:“劳劳”、“依依”为叠音,出现在句末。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一方面,它们的交替得依据停顿这一节秦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它们的交替又是一组停顿的标志,从而构成鲜明的节奏阶段。
2)出现在句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分析:这个例子叠音和双声叠韵交替出现在句中第二个音节的停顿上,这些可比成分起着提示节奏段的作用。
总结:由平仄、叠音、双声叠韵和音节的顿构成的节奏,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而使这种节奏更富有音质美的变化,从而更能展现语言节奏美的特质。
4.语言形式:影响节奏美感的外在因素
朱光潜曾讲,当我们的感官“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如果节奏符合心理土的“预期”便能增强我们的这种美感享受。可见,有节奏的语言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内容,那就是节奏的美感。节奏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例:鲁迅《阿Q正传》“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看。”
分析:整句由音节的顿和相同语音形式的交替所形成的节奏,让人看到争吵双方“势匀力敌”的阵势。平实的内容凭着节奏,展示出人物竭尽全力的扭斗情形,调整着读者呼吸的缓促,从而引起肌肉的张弛。
二、语义对语言节奏的影响
上述讲到了语音对于语言节奏的影响,其实,节奏停顿不仅与语音有关,更重要的是,长短不一的停顿会影响结构层次,进而影响人们的语义理解。因此,研究语言的节奏,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语义。
1.歧义与语言节奏的关系
从语义角度研究语言节奏,首先从分析歧义形式入手。在语言的静态形式(即未进入现实交际状态)中,有一些被称为歧义的形式。
例:“咬死了猎人的狗”。这句话着眼于语义层面的分析时,就不得不谈一谈歧义。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与“猎人”这个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有关,从而影响句子的节奏停顿。“猎人”既可以与“咬死”搭配,是“咬死”的受事,又可以和“狗”塔配,成为“狗”的领属性修饰成分。
情景一:强调咬死的对象是狗,并且是猎人的狗,“猎人的狗”作为宾语修饰“咬死”,成为“狗”的领属性修饰成分。当表达该意思时,就必须注意节奏停顿的位置,应当将停顿放置在“了”和“猎”字之间。
情景二:强调咬死了的是“猎人”,而将“猎人”咬死的是“狗”。这里,“猎人”是“咬死”的受事。当表达该意思时,就必须注意节奏停顿的位置,应当将节奏停顿放置在“猎人”之后。
内在原因:这里“狗”是个关键性成分,既可以是“咬死”的受事,搭配成“咬死了”……“狗”,又可以成为“咬死”的施事,搭配成“狗咬死了”“……”。
外在原因:然而当我们考察这类歧义时,它必定有一定的途径。当歧义被人们觉察时,就会发现外在形式的原因,那就是节奏停顿。而当“猎人”这个成分被其他动物替代,如:狐狸,就成为“咬死了狐狸的狗”。此时“狐狸”和“狗”之间没有领属关系,也没有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也就导致这句话不可能有歧义。因为,它们中间只有一个可能的停顿。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停顿外部原因,比内在的联系更重要。这类歧义形式一旦考虑到交际环境,就不会有歧义的可能。说话者只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节奏停顿的位置,就能使听话者辨析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咬死了猎人的狗”在形式上可以是动宾或偏正这两类结构,这样的形式在语言中非常普遍,同类的例子如:1)赞扬学生的作品;2)击溃过敌人的部队;3)坑害了自己的父亲;4)热爱人民的总理;5)帮助过邻居的老人。
这类形式经过扩展后性质不变,如:1)热烈赞扬/高中学生的/文学作品;2)曾经击溃过/来犯敌人的/主力部队;3)深深坑害了/他们自己的/老父亲;4)十分热爱劳苦人民的好总理;5)热心帮助过隔壁邻居的淳朴老人。
通过分析歧义产生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可以看出,语言形式中动词和其他名词性成分之间,往往会有结构层次的“多元化”,语义理解的“多义化”语言节奏停顿的“多样化”。
人们对某句有歧义的话语的表达和理解,往往是通过感知节奏停顿来把握结构层次,从而来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使得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能清楚明了地知道所要传达的意思。这个过程中,结构识别是中介,而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便是节奏停顿对语义理解的制约,通过暗示结构层次和关系来限制“多义”,避免理解时产生“歧义”,而只是限定于自己想表达的那一种意思。这就是语言节奏停顿在语义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语义清楚地知道节奏停顿在哪个成分和哪个成分之间。
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词是由唐人的七绝诗改编的,只字未改,仅仅将停顿挪了挪位置。运用词语之间潜在的另一种语义联系,试图调整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关系,将节奏停顿的位置作了移动,使之具有“词”的形式。
再如:“无肺病牛”,本意是“无/肺病牛”,属于动宾结构。结果被理解为“无肺/病牛”(偏正),成了“没有肺的病牛”,令人觉得好笑。因为,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对于四个字的格式,习惯于2+2的停顿形式。但实际上,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样停顿与实际不符,甚至已经不是歧义范畴,而是在实际情况中有没有这回事了。通常,人们在口语交际中的结构单位、结构层次的划分上,往往会偏重语音段落,由此产生错觉,导致语义理解的偏差。无独有偶,如“小型车/道”,也由于人们在口语交际中的停顿习惯,,被理解为“大型/车道”。再以一个考察学生运用的例子来论证:“出人__地”这个成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填成“出人投地”。事实上是“出/人头地”,但由于2+2节奏停顿习惯的影响,学生们会认为“出人”和“投地”是并列的语义关系,与“抛头露脸”一类的成语相当。
不管是“无肺病牛”,还是“小型车道”或是“出人头地”。在这些例子中,人们满足于口语习惯中对结构方式的认可,按照自己所谓的“语感”进行节奏的停顿,却没有稍加结合实际情况来理解真正的语义。同时,这些例子也恰恰说明了,人们对一个语言形式的节奏停顿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对该语言形式的理解。因此,节奏停顿对于语义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节奏单元的切分与语义的关系
节奏单元的切分与语法也有直接联系,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会影响语言的节奏感,比如:“在一只渔舟上,我们大开了眼界。”其中“在一只渔舟上”如果要切分为两个节奏单元的话,只能有“在/一只渔舟上”或“在一只/渔舟上”两种切分,而不能切分为“在一/只渔舟上”或“在一只渔舟/上”。因为,介词“在”不能与数词搭配独立使用,而方位词“上”的粘附性很强,往往不能独立使用。以总结性的角度看,节奏单元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说来,独立性强的实词,往往具备独立成为一个节奏单元的资格,如绝大多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而区别词具有较强的定位性,单独构成节奏单元的能力相对较弱。当数词与量词构成一个数量短语出现在句中时,此时它们不能拆成两个节奏单元。方位词的粘附性较强,常常与前面的词语构成一个节奏单元。
用以下的例子作详细分析:“东方远处的太阳从窗棂的空隙中倏地跳跃出颤动的晃耀,洒着房间的一角时,我惊慌地抢过隔夜整理就绪的书包袋,踉踉跄跄地跨出大门。”
分析:在第一个分句中,“东方远处的太阳”是主语,由一个定中短语构成;“从窗棂的空隙中”是一个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倏地”也是一个状语;“跳跃出”是一个中补短语,充当动语;“颤动的晃耀”是定中短语充当宾语。第二个分句中,“洒着房间的一角时”是句首状语,由方位短语充当;“我”是主语;“惊慌地抢过”是状中短语充当的动语;“隔夜整理就绪的”是“的”字短语充当定语;“书包袋”是宾语。第三个分句中,“踉踉跄跄地”是状语,“跨出大门去”是该分句的谓语。清晰明了每个分句中各个成分充当的角色,就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个复杂的句子。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论证了语音和语义,即“音”和“义”与语言节奏之间的关系。节奏作为形成语言音乐美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了解了语言节奏的特性及其构成要素,把握艺术节奏的审美作用,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领会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李荣启.文学语言节奏论[J].理论探索,2004.05.20
[2]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第147页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4]吴为善.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J],《汉语学习》第6期.1990
[5]叶军.停顿的声学征兆[T],第三届全国语音学研讨会论文.1996
作者简介:扎西彭错,男,藏族,(1978—),四川雅江人,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藏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该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硕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X2015SZ117),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关键词:语音;语义;语言节奏
一、语音对语言节奏的影响
语言事实上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并由此构成听觉审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声音节奏美是利用音调的抑扬组合、字词句的停顿反复而构成的一种声音节奏,表现出听觉上的流动感、愉悦感、美感。严格地说,语音只有经过节奏的梳妆,才会优美动听。语言若是有了节奏的点缀,就会更加迷人。下面就围绕语音,来谈谈它对于语言节奏的影响。
1.音节的顿:节奏的基本要素
音节是由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音节的顿是节奏的基本要素。如:老舍先生在《习作新曲艺的一些小经验》中的例子。
原句:“小狗子和他哥哥小牛儿,在院子里的雪地上正扭秧歌。”老舍认为这句话的音节的顿切不开,就没有歌曲那样的音乐美,因此节奏感很弱。
修改版本一:牛儿狗子兄弟俩,院子雪地扭秧歌。
修改版本二:大牛儿小狗子兄弟两个,院子里雪地上去扭秧歌。
修改版本三:笨大牛儿傻二狗子小哥俩,院子里头雪地上面扭秧歌。
老舍认为,修改后的三个版本由于音节的停顿形成了节奏的快慢,使得读起来很符合“京味儿”口语的特点,这恰恰与顿的疏密度有关。
2.韵脚:回环节奏的重要因素
在相等的时间间隙中,韵脚可以使节奏基本单位的再现性变得更加清楚。
例一:徐志摩的《沪杭车中》的一句话,“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只撸声,/一林松,一丛竹,红色纷纷。”
分析:例一中,韵脚“影”“声”“纷”的交替使得上句的节奏在下句的节奏中得到了“再现”的效果。
例二:余秋雨的《上海人》中的片段,“浦江汽笛声声,觅红灯夜夜闪烁,西装革及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
分析:例二中,韵脚“烁”“驳”,这对后两句的节奏起了一种模板式递进的作用。
3.平仄、叠音、双声叠韵:构成节拍的重要因素
音长的对比在本质上决定这个音节是平还是仄。因此,平仄使得音节之间有对比变化的形式美。而叠音、双声叠韵的两个音节有和谐对称的形式美。单个音节的连续交稗,一般以音节的停顿为基础。
(1)平仄、叠音与音节停顿的完全同步
1.细草橄风岸,危格独夜舟。
分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绿树成阴,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萦。
分析: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以上各例中,平仄、叠音依据音节的顿连续交替出现,使语言节奏更富有“节拍”的性质。对于诗歌语言来说,虽简短,却朗朗上口,因有节奏的美感而简单易背。
(2)平仄、叠音、双声叠韵的间隔交替
1)出现在句首或句末
例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闻一多《死水》
分析:“死水”为仄仄,“漪沦”为平平,“烂铁”为仄仄,“残羹”为平平。四个短句中,每一句的最后两字的平仄形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的规律”,使得现代诗歌具有了古代格律诗歌形态的特质。从而,形成现代诗歌语言表达的节奏美、形式美,便于五四时期白话诗文的兴起和广泛传播。
例二:纤纤/推素手,札札/弄机抒。
分析:“纤纤”、“札札”为叠音,分别出现在两个短句的句首。
例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分析:“劳劳”、“依依”为叠音,出现在句末。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一方面,它们的交替得依据停顿这一节秦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它们的交替又是一组停顿的标志,从而构成鲜明的节奏阶段。
2)出现在句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分析:这个例子叠音和双声叠韵交替出现在句中第二个音节的停顿上,这些可比成分起着提示节奏段的作用。
总结:由平仄、叠音、双声叠韵和音节的顿构成的节奏,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而使这种节奏更富有音质美的变化,从而更能展现语言节奏美的特质。
4.语言形式:影响节奏美感的外在因素
朱光潜曾讲,当我们的感官“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如果节奏符合心理土的“预期”便能增强我们的这种美感享受。可见,有节奏的语言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内容,那就是节奏的美感。节奏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例:鲁迅《阿Q正传》“阿Q/进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着;小D/进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看。”
分析:整句由音节的顿和相同语音形式的交替所形成的节奏,让人看到争吵双方“势匀力敌”的阵势。平实的内容凭着节奏,展示出人物竭尽全力的扭斗情形,调整着读者呼吸的缓促,从而引起肌肉的张弛。
二、语义对语言节奏的影响
上述讲到了语音对于语言节奏的影响,其实,节奏停顿不仅与语音有关,更重要的是,长短不一的停顿会影响结构层次,进而影响人们的语义理解。因此,研究语言的节奏,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语义。
1.歧义与语言节奏的关系
从语义角度研究语言节奏,首先从分析歧义形式入手。在语言的静态形式(即未进入现实交际状态)中,有一些被称为歧义的形式。
例:“咬死了猎人的狗”。这句话着眼于语义层面的分析时,就不得不谈一谈歧义。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与“猎人”这个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有关,从而影响句子的节奏停顿。“猎人”既可以与“咬死”搭配,是“咬死”的受事,又可以和“狗”塔配,成为“狗”的领属性修饰成分。
情景一:强调咬死的对象是狗,并且是猎人的狗,“猎人的狗”作为宾语修饰“咬死”,成为“狗”的领属性修饰成分。当表达该意思时,就必须注意节奏停顿的位置,应当将停顿放置在“了”和“猎”字之间。
情景二:强调咬死了的是“猎人”,而将“猎人”咬死的是“狗”。这里,“猎人”是“咬死”的受事。当表达该意思时,就必须注意节奏停顿的位置,应当将节奏停顿放置在“猎人”之后。
内在原因:这里“狗”是个关键性成分,既可以是“咬死”的受事,搭配成“咬死了”……“狗”,又可以成为“咬死”的施事,搭配成“狗咬死了”“……”。
外在原因:然而当我们考察这类歧义时,它必定有一定的途径。当歧义被人们觉察时,就会发现外在形式的原因,那就是节奏停顿。而当“猎人”这个成分被其他动物替代,如:狐狸,就成为“咬死了狐狸的狗”。此时“狐狸”和“狗”之间没有领属关系,也没有施事和受事的关系,也就导致这句话不可能有歧义。因为,它们中间只有一个可能的停顿。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停顿外部原因,比内在的联系更重要。这类歧义形式一旦考虑到交际环境,就不会有歧义的可能。说话者只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节奏停顿的位置,就能使听话者辨析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咬死了猎人的狗”在形式上可以是动宾或偏正这两类结构,这样的形式在语言中非常普遍,同类的例子如:1)赞扬学生的作品;2)击溃过敌人的部队;3)坑害了自己的父亲;4)热爱人民的总理;5)帮助过邻居的老人。
这类形式经过扩展后性质不变,如:1)热烈赞扬/高中学生的/文学作品;2)曾经击溃过/来犯敌人的/主力部队;3)深深坑害了/他们自己的/老父亲;4)十分热爱劳苦人民的好总理;5)热心帮助过隔壁邻居的淳朴老人。
通过分析歧义产生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可以看出,语言形式中动词和其他名词性成分之间,往往会有结构层次的“多元化”,语义理解的“多义化”语言节奏停顿的“多样化”。
人们对某句有歧义的话语的表达和理解,往往是通过感知节奏停顿来把握结构层次,从而来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使得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能清楚明了地知道所要传达的意思。这个过程中,结构识别是中介,而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便是节奏停顿对语义理解的制约,通过暗示结构层次和关系来限制“多义”,避免理解时产生“歧义”,而只是限定于自己想表达的那一种意思。这就是语言节奏停顿在语义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语义清楚地知道节奏停顿在哪个成分和哪个成分之间。
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词是由唐人的七绝诗改编的,只字未改,仅仅将停顿挪了挪位置。运用词语之间潜在的另一种语义联系,试图调整词语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关系,将节奏停顿的位置作了移动,使之具有“词”的形式。
再如:“无肺病牛”,本意是“无/肺病牛”,属于动宾结构。结果被理解为“无肺/病牛”(偏正),成了“没有肺的病牛”,令人觉得好笑。因为,在口语交际中,人们对于四个字的格式,习惯于2+2的停顿形式。但实际上,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样停顿与实际不符,甚至已经不是歧义范畴,而是在实际情况中有没有这回事了。通常,人们在口语交际中的结构单位、结构层次的划分上,往往会偏重语音段落,由此产生错觉,导致语义理解的偏差。无独有偶,如“小型车/道”,也由于人们在口语交际中的停顿习惯,,被理解为“大型/车道”。再以一个考察学生运用的例子来论证:“出人__地”这个成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填成“出人投地”。事实上是“出/人头地”,但由于2+2节奏停顿习惯的影响,学生们会认为“出人”和“投地”是并列的语义关系,与“抛头露脸”一类的成语相当。
不管是“无肺病牛”,还是“小型车道”或是“出人头地”。在这些例子中,人们满足于口语习惯中对结构方式的认可,按照自己所谓的“语感”进行节奏的停顿,却没有稍加结合实际情况来理解真正的语义。同时,这些例子也恰恰说明了,人们对一个语言形式的节奏停顿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对该语言形式的理解。因此,节奏停顿对于语义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节奏单元的切分与语义的关系
节奏单元的切分与语法也有直接联系,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会影响语言的节奏感,比如:“在一只渔舟上,我们大开了眼界。”其中“在一只渔舟上”如果要切分为两个节奏单元的话,只能有“在/一只渔舟上”或“在一只/渔舟上”两种切分,而不能切分为“在一/只渔舟上”或“在一只渔舟/上”。因为,介词“在”不能与数词搭配独立使用,而方位词“上”的粘附性很强,往往不能独立使用。以总结性的角度看,节奏单元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说来,独立性强的实词,往往具备独立成为一个节奏单元的资格,如绝大多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而区别词具有较强的定位性,单独构成节奏单元的能力相对较弱。当数词与量词构成一个数量短语出现在句中时,此时它们不能拆成两个节奏单元。方位词的粘附性较强,常常与前面的词语构成一个节奏单元。
用以下的例子作详细分析:“东方远处的太阳从窗棂的空隙中倏地跳跃出颤动的晃耀,洒着房间的一角时,我惊慌地抢过隔夜整理就绪的书包袋,踉踉跄跄地跨出大门。”
分析:在第一个分句中,“东方远处的太阳”是主语,由一个定中短语构成;“从窗棂的空隙中”是一个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倏地”也是一个状语;“跳跃出”是一个中补短语,充当动语;“颤动的晃耀”是定中短语充当宾语。第二个分句中,“洒着房间的一角时”是句首状语,由方位短语充当;“我”是主语;“惊慌地抢过”是状中短语充当的动语;“隔夜整理就绪的”是“的”字短语充当定语;“书包袋”是宾语。第三个分句中,“踉踉跄跄地”是状语,“跨出大门去”是该分句的谓语。清晰明了每个分句中各个成分充当的角色,就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个复杂的句子。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论证了语音和语义,即“音”和“义”与语言节奏之间的关系。节奏作为形成语言音乐美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了解了语言节奏的特性及其构成要素,把握艺术节奏的审美作用,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领会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李荣启.文学语言节奏论[J].理论探索,2004.05.20
[2]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第147页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4]吴为善.节奏停顿与语义理解[J],《汉语学习》第6期.1990
[5]叶军.停顿的声学征兆[T],第三届全国语音学研讨会论文.1996
作者简介:扎西彭错,男,藏族,(1978—),四川雅江人,现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藏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该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硕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X2015SZ117),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