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作者】 确 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乡夏嘎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通用小语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通用小语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纵观整套小语教材,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桂林山水》等。
  (2)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等。
  (3)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如《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别了,我爱的中国》等。
  (4)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的。如《董存瑞》《黄继光》《视死如归》《“你们想错了”》《革命烈士诗》《草地夜行》等。
  (5)反映祖国今天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冷酷的,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大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这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棗从祖国的东南,台湾岛上的“日月潭”,来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葡萄沟”,来到祖国南海中的“西沙”。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儿童仿佛鸟瞰祖国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看到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高山、草原、海岛和湖泊……
  从历史的角度讲,又可以从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己设计、施工的“赵州桥”,耸立在山巅的“万里长城”,到今天飞越长江天险的“大桥”,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张衡、李时珍,讲到现代的鲁迅、聂耳、詹天佑……所谓“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既然属于情感教育,在教学有关爱国主义教材的过程中,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用,空洞的“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概念,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想见,一个革命者,如果没有出自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对于反动统治者切齿的恨,他怎么会做出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壮举呢?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伴随着道德的情感。若忽视情感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打动儿童心灵的,反而会导致儿童思想僵化。
  1从感受形象出发。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从别林斯基说的“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的名言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语文教师也应该学习诗人的做法,基本上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换句话说,我们对儿童应该是通过显示形象来阐述观点。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显然,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2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学生情感的产生,是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笔者觉得教师首先是一个受教育者。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是儿童的榜样,也是我们教师的榜样。备课时,我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客体,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怎么会感到美、产生爱呢?“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是毫无感染力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我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溶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以为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