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作者】 苏勇斌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关键词:有效教学 策略 创新
  一、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是20世纪初期西方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即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时代,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2.教学活动的进行要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
  3.进行有效性教学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4.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传统高中化学教学对有效教学的不利影响
  1.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沦为空话。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其地位是高高在上不容动摇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发言权。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规律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个性活泼张扬的学生受到压制,学习积极性受挫,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无法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提高;只学到基本的化学知识,无法实现全面发展;没有体验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学习效果低下。
  2.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不够。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课堂多数是教师的知识输出和学生知识输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这种单向化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忽略了对于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死板的、枯燥的。
  3.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是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化学知识、提高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质疑解惑法、化学竞赛法、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等。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复杂的化学知识和身边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学以致用。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
  3.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4.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四、上课时因材施教,下课后有效布置作业
  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这样的“题海战术”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使学生也不知所措。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日常作业以练习为主,以训练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强调和巩固难点,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然而,这样的传统作业写作方式缺乏思维性训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
  总之,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创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参与化学实验制作,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最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鸿《高效课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保罗·R·伯顿 戴维·M·伯德 等 著 盛群力 闫蔚 等 译《有效的教学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