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作者】 郭力宇 李爱龙

【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 陕西)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已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从目前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出发,着眼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认为对该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配置、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专业规范引领等方进行的创新和改革十分必要。
  关键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优化与创新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become a very and key link during the constantly improving for the applied professionals’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major host by my university and the job demanding for the 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reform are quite necessary for the periods configuring and projects for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upgrading experiences for trainee teachers and improving students to learn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are still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Physical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Major; Appli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目前,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式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已由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体模式发展为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是一个于2012年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调整的精神,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分解出的新专业,该专业同环境保护、区域规划、生态建设、城乡发展等与社会民生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是典型的以实践应用为目标的专业,具有基础领域广泛、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强调与一线生产项目相结合、重视行业法律规定、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是一对实践能力要求强的专业。因此,如何以培养面向应用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为目标,创新其实践教学思路十分重要和紧迫。为此,提出以下观点和认识,以期提高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其他高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1 扩充实践教学训练课时,压缩课堂理论教学课时
  课堂理论教学讲授及实践教学是目前大学人才培养的两大主要环节。根据我校2013年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该专业的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占有2576个课时、160个学分,其中通识教育理论课讲授时间为1264个课时、78个学分,专业通识理论课讲授时间为1312个课时、82个学分,课堂理论教学时间几乎占有129周,约占本科教学总时间的80%;该专业相应的实践教学时间仅有15周,分散于四个学年之中,每次实践实习时间一般为期2-3周,多安排在学期末进行,约占本科教学总时间的9.4%。由此明显显示,该专业体现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时间极少、不连贯,是学生实践能力短板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教学思路和培养方案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坚持加强扩充实践教学训练课时、压缩课堂理论讲授教学课时的思路,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生产能力。首先,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使实践教学课时与课堂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接近1:2的水平。其次,由于企事业单位倾向于实践实习时间长、稳定的学生,就对实践教学时间进行整合和改革,变分散短期的实践教学安排为集中相对长期的安排,将所有课堂理论教学及课间实习、课程实习教学活动安排在前3学年教学过程中,第四学年集中安排实践教学实习活动,这样就使实践教学更好的同社会企事业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时间需求相一致,同时,又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国家行业规范要求、获得实际工作能力。
  2 围绕国家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优化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检验,确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时代性的实践对象、实践内容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和保障,使学生更好掌握理论基础、流程程序、关键技术、法规规定、成果体现,为未来就业适应就业岗位要求、顺利具体专业项目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自然地理认识实习(2周)、遥感实习(3周)、地形测量实习(3周)、GIS实习(2周)、土地规划课程设计(1周)、环境调查实习(1周)等组成,这些实践教学内容单调,主要是认知性、参观性的实习,同学生就业、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就业竞争弱的情况。
  因此,对该实践教学应进一步优化和创新。首先,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两类,即基础知识类实践教学和专业应用类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实践教学涉及自然地理、GIS系统、遥感影像、普通测绘、环境要素识别等内容;专业应用类实践教学内容选择需紧扣本专业培养目标、衔接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工程中对地理学及环境管理的需求、聚点学生未就业方向,集中在水土流失与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旅游发展规划、城乡与新农村规划、自然灾害调查与减灾防灾等领域。
  3创新实践教学思路,创建实践教学一体化基地
  目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完全由院系内部主导,即实习实践的内容、方式、地点、效果等组织由院系制定,缺乏同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沟通,显示出封闭式实践教学特点;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现在实践教学内容大多为基础、个体的实践,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不一致,相互脱节,不成体系。三是实践实习地域分散、简单,没有形成一个稳定、内容较齐全的实践实习基地。由此可以反映,实践教学思路滞后、模式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实习要求,亟待进行创新实践教学新思路,创建实践教学新基地。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集中于设计院所、国土管理、资源环境等部门,从事的具体工作涉及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国土资源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分、水土保持、矿产资源核实核查等,这些项目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控制,同时又各自的工作程序,需要扎实的实际过程及应用能力。因此,必须形成走出校门、走访就业单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就业单位需求、适应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教学新思路,分析、认识国家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需求,同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土、自然灾害、区域开发等重点综合项目的对接,创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础决策理论与技术对其支撑的重点基地,积极同有影响力的地方设计院所、企事业公司联合,共同建立资源互补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4 培养学生学习遵守法规标准习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
  本科学习阶段,养成学习遵守国家法律、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的习惯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与自然地理及资源环境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项目,都是与社会发展、民生民计相关的事情,为了保证其可行性、安全性、科学性、规范性,均有相关的国家法律、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条例的约束。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旅游规划通则、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及行业标准都是开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相应工作与项目的基础,在具体项目开展前、开展过程中均需学习和遵守。通常,在实践实习过程中不应被忽视,要列为实践教学主要内容之一,学习和遵守相关法规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予以培养,以提升专业技能素质和涵养。
  5 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外培青年指导教师
  做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是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队伍。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研室共有11名教师,其中有曾在专业实践科研工作历史、或者具有专业技能培训背景的指导教师仅有3名,其余指导教师几乎没有专业实践工作背景,这些老师基本上为近几年新引进的青年博士,是实践教学的骨干。显然,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老师的缺乏是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另一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是从社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丰富实践教学的思路、改变实践教学系统和模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对相对欠缺专业实践技能背景的指导老师,采取灵活的方式,使他们到企事业参与实践,了解社会对本专业需求和实践环节,从而更好的、针对性的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
  6 结论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是与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的专业,是一研究因素复杂、综合性强、专业基础宽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重要环节,但目前本专业的实际教学现状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课时少,安排分散零星;2)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同国家地方建设、社会需求脱节;3)缺乏政府战略规划、行业支撑的实践教学基地;4)引导学生对国家行业法规、标准、条例、规范理解和遵守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5)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为了改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创新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出以下主要改革思路:1)增加扩充实践教学课时,使之与课堂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处在1:2左右;2)将该专业的理论教学、课间实践、课程实践安排在前3个学年,第四学年集中进行案例式实践教学;3)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建立与国家创新领域、地方经济发展及企业密切相关的产学研型基地;4)积极培养学生对国家法规、行业标准的理解、遵守的实践学习;5)积极引进高层、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向外输送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强化,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富刚.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08-110
  [2] 史培军,宋长青.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 地理学报, 2003,58(1):9- 16.
  [3] 扬士弘.自然地理学实践与实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4] 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64(11):1363-1374
  [5] Dorn R J, Dixon J C. Integrating geomorphic process and landscape evolution. Physical Geography, 1991, 12: 301-302.
  [6] 林孝松.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7(增刊):86-89
  作者简介:郭力宇(1963.0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干旱的影响评价及综合调控研究(编号:51409204);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应用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编号:JG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