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分析
【作者】 加杨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凸显出很多值得深究的问题。比如实践中的“钟摆现象”——人们发现,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是立足于作家和文本就容易将文本限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而一旦向学生与生活敞开又容易导致偏离文本方向。
综观中外语文阅读教学,大家都在寻求一条路子——实现学生、文本、社会(生活)、作者四者的协调。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它是联系学生、社会(生活)、作者的纽带。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试图从文本出发,用文本互涉这样一种文艺理论来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寻找回归文本的方法。
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用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一定前提的,它需要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候的高中学生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又在认知方面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正是抽象思维迅猛发展的时期。运用文本互涉去观照这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文本互涉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本互涉还要求教师有大量文学知识、理论知识的储备,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深入,这些知识与能力,能得到横向与纵向的不断发展。接下来我们从文本互涉的四个阶段来看具体教学的策略。
1.文本互涉的准备阶段
文本互涉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学生“学”的策略。在准备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协助备课
首先,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前面两者比较明确,较易收集,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文本关联点)——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最佳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唯一的,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其次,提纲挈领阶段。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结合搜集到的文本,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引导预习
教师运用互涉引导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读一些互文本;也可以不呈现互文本,提供一些打开思路的问题;或者是运用一些可以反馈学生“前理解”的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更有方向。
2.文本互涉的诱导阶段
这个阶段,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扣文本,诵读并独立得出具有学生个性的意义空间。其次是在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寻找文本与文本的关联点,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向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到的知识。
(1)剖析文本细节,探析意义空间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对文本作进一步了解。包括对文本所描写的、记叙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来,才开始解剖细节。这一块,从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发,可以简单地从字句剖析。这么一来,每个学生在读文本、体会字句的时候,最佳意义空间就浮现出来了。
(2)选取关联之点,关联互涉文本
这部分是要从意义空间里面提取出关联点,关联互涉文本,是找到起跳点与进行起跳的重要阶段。这是在目标文本的基础之上,找到文本生长点,开始生长的过程。
[案例]从“人”、“黄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原因在于,下片虽不着一字,却写尽菊的风流。由“东篱”引得学生从记忆里调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与李清照抱守黄昏的孤独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强烈的对比。“把酒”又引出重阳佳节五大习俗之一——饮菊花酒,正是佳节正浓,人却离散。“暗香”引出“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时候菊花的香气正和着这辛辣的酒和缱绻的愁绪陪伴在女词人的身边,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黄花”引出《礼记·日令》:“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在将暗写菊花挑明之后,抛出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呢?”带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
3.文本互涉的交融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是在关联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审美空间、文化意旨、生活哲理作进一步的挖掘。
(1)文学文本互涉,对话目标文本
文学文本的互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文本互涉,一个是纵向的文本互涉。其中,横向的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目标文本与同一作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互涉,二是目标文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互涉。纵向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同一作家的历时的文学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二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这种互涉,是利用文本与文本的对话,来启迪我们的思想,揭示文本的隐秘意义。横向主要是通过同时代文本间的相互比较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纵向主要是通过探寻文学源与流的关系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2)生活文本互涉,升华文本境界
可以互涉的文本,不仅仅是文学文本,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文本。从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文学作品的知识,也是启发和指涉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意义的知识。这样,解读文本的境界由工具境界、鉴赏的审美境界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案例,介绍文本互涉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旨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阶段、诱导阶段、互涉阶段、巩固阶段,将目标文本放在相互关联的文本群中,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解读出文本的隐含意义,实现关注作家、社会生活、文化的多元和深层解读,希望能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探究能力,形成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利用多种文本充分解读、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
综观中外语文阅读教学,大家都在寻求一条路子——实现学生、文本、社会(生活)、作者四者的协调。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它是联系学生、社会(生活)、作者的纽带。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试图从文本出发,用文本互涉这样一种文艺理论来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寻找回归文本的方法。
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用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一定前提的,它需要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候的高中学生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又在认知方面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正是抽象思维迅猛发展的时期。运用文本互涉去观照这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文本互涉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本互涉还要求教师有大量文学知识、理论知识的储备,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深入,这些知识与能力,能得到横向与纵向的不断发展。接下来我们从文本互涉的四个阶段来看具体教学的策略。
1.文本互涉的准备阶段
文本互涉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教师“教”的策略,也是学生“学”的策略。在准备阶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协助备课
首先,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前面两者比较明确,较易收集,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文本关联点)——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最佳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唯一的,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其次,提纲挈领阶段。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结合搜集到的文本,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2)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引导预习
教师运用互涉引导学生预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读一些互文本;也可以不呈现互文本,提供一些打开思路的问题;或者是运用一些可以反馈学生“前理解”的问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更有方向。
2.文本互涉的诱导阶段
这个阶段,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扣文本,诵读并独立得出具有学生个性的意义空间。其次是在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寻找文本与文本的关联点,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向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到的知识。
(1)剖析文本细节,探析意义空间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对文本作进一步了解。包括对文本所描写的、记叙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来,才开始解剖细节。这一块,从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发,可以简单地从字句剖析。这么一来,每个学生在读文本、体会字句的时候,最佳意义空间就浮现出来了。
(2)选取关联之点,关联互涉文本
这部分是要从意义空间里面提取出关联点,关联互涉文本,是找到起跳点与进行起跳的重要阶段。这是在目标文本的基础之上,找到文本生长点,开始生长的过程。
[案例]从“人”、“黄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原因在于,下片虽不着一字,却写尽菊的风流。由“东篱”引得学生从记忆里调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与李清照抱守黄昏的孤独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强烈的对比。“把酒”又引出重阳佳节五大习俗之一——饮菊花酒,正是佳节正浓,人却离散。“暗香”引出“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时候菊花的香气正和着这辛辣的酒和缱绻的愁绪陪伴在女词人的身边,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黄花”引出《礼记·日令》:“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在将暗写菊花挑明之后,抛出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呢?”带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
3.文本互涉的交融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是在关联文本的基础之上,对文本的审美空间、文化意旨、生活哲理作进一步的挖掘。
(1)文学文本互涉,对话目标文本
文学文本的互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文本互涉,一个是纵向的文本互涉。其中,横向的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目标文本与同一作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互涉,二是目标文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互涉。纵向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同一作家的历时的文学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二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这种互涉,是利用文本与文本的对话,来启迪我们的思想,揭示文本的隐秘意义。横向主要是通过同时代文本间的相互比较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纵向主要是通过探寻文学源与流的关系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2)生活文本互涉,升华文本境界
可以互涉的文本,不仅仅是文学文本,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文本。从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文学作品的知识,也是启发和指涉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意义的知识。这样,解读文本的境界由工具境界、鉴赏的审美境界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案例,介绍文本互涉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旨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阶段、诱导阶段、互涉阶段、巩固阶段,将目标文本放在相互关联的文本群中,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解读出文本的隐含意义,实现关注作家、社会生活、文化的多元和深层解读,希望能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探究能力,形成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利用多种文本充分解读、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