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正确使用评价,让学生学得快乐
【作者】 向大彩
【机构】 建始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学生学习的愿望更是可贵的。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正确使用评价,发挥其正面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快乐,甚至成为一种幸福。
多给学生正面鼓励和表扬的评价。我班上有一个叫小茹的女孩子,她虽然学习比较努力,但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学习效果比较差。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是从不忍心去指责,和过多的说教,而是经常在课后给她单独辅导。一次听写词语,她一篇课文的十个词语错了八个(包括拼音)。我让她对照课本看看是哪几个词语不会写,自己订正。她乖乖地拿出课本和作业本细心地订正起来。然后我让她自己再记几次以后老师再给她听写,看是不是有进步。我再次给她听写后,这次错了五个。小茹脸红红地低下了头。我冲她微微一笑说:“刚才你只记了几分钟,就多写对了三个词语,向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进步的!再记一次好吗?”小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使劲地点点头,开始认真地记词语和拼音了。第三次听写的时候,还有三个词语没写出来。看着她有些失望的眼神,我鼓励她:“不错,你看,你在一次次进步,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的!”小茹听了我的话,用充满希望的目光看了看我,又去主动记词语了。最后在听写到第六次的时候,她终于交来了令我和她自己都满意的结果了:全都写对了!我高兴地抚摸着她的头向她表示祝贺:“今天你的听写真棒!明天咱们再来听写另外一课的词语怎么样?”“好啊!我保证会比今天写得好!”小茹也高兴地向我作出了承诺。
后来的事实证明,小茹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表扬声中,在缓慢地却是执著地进步。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我相信,她一直没有丧失信心,主动学习的愿望一直在激励她克服困难。她的父母也很感激老师对小茹的不放弃。
批阅学生的作业不要轻易画“×”。“×”是老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符号,它的含义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错。老师们用手中的红笔认真地画着“∨”和“×”,对学生的作业作出公正的评价。但是我认为一把把“×”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沉重的打击,会伤害孩子幼小而单纯的心灵。没有哪个学生希望自己作业上经常出现“×”的,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业不一定会完全做对,可谁会希望看到刺眼的“×”呢?所以我在批改作业时,一般学生做对的用“∨”“好”“棒”表示,错误的我都用“——”或者“○”标识出来。学生在旁边把错误的订正过来。就是学生没写的内容,我也不画“×”,而是用“?”标出。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在“?”旁边写出正确答案。渐渐地,学生在对比了别的班老师批阅的作业后,就常常对我说:“向老师,我觉得语文作业本给我的感觉很温馨,我很喜欢写语文作业。”看着孩子们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尊重学生,得到学生的肯定,就能让孩子们更加自信,更加敢于创新,这就是我们老师的基本职责。
让评价延缓,化解课堂矛盾。那是一节语文分析课,学生在进行了分组自由讨论后,要进入到下一个流程:小组汇报。我按平时的示意,让学生安静下来。有五个小组的学生马上就安静下来了,我给他们每组各评了一个“优”。接着另外三个组的学生也坐好了,他们也都得到了“优”。按惯例,教室里应该全都安静下来了。可是我发现还有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第一组的组长和组员在讲话。我用眼神提示组长停止讲话。他只好望着我,有些委屈地嘟着嘴,眼睛却瞪着刚才和他争论的组员。我收回目光正准备继续上课。一个声音冒出来:“我没有说话!”声音还挺大,正是刚才在和小丹说话的组员小凡。他怒气冲冲地瞪着组长小丹。小丹把手举得高高的,想向我解释什么。小凡于是也举起了手,两人毫不示弱。看样子是两人发生了争执。我想,让他们解释吧,肯定是各说各有理。如果我马上去了解情况评判,肯定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进度。不让他们解释吧,他们肯定谁也不服气,肯定不会认真听课,说不定还会激发矛盾呢。我走到他们身边说:“你们这组的‘优’老师先不评,看你们的听课表现再评。你们下课后再跟我解释好吗?瞧,大家都在等着你们呢!”说完,我快速回到讲台边说:“现在让老师看看哪组最团结。”我特意望了望第一组。全班同学都神气地坐好了。一场“战争”就这样无声地平息了。
下课后,我马上来到第一组,仔细倾听他们的“心声”。组长小丹迫不及待地说:“向老师,我不是在说话,我是提醒小凡别讲话。”“我没有说话,是他硬说我讲话。”小凡争辩着。果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只好向其他组员“取证”了。原来我在评“优”时,小凡和小林在讲话,组长小丹提醒小凡别讲话了,可小凡不听,认为自己是和小林在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就是组员不服组长的提示,才闹出了这场矛盾。我听完他们的解释后发表意见:“要想成为优秀组,组长和组员一定要好好合作。刚才组长小丹提醒小凡别讨论了,就是想评上‘优’,对吗?但是,刚才应该注意方法,如果用眼神提醒小凡就好了。否则,你们组老是有声音,就影响了课堂纪律,那还怎么评‘优’呢?而小凡在组长提醒要停止讨论时该怎么办啊?”“该停下来,不和组长顶嘴。”小凡不好意思地低头承认自己的错误。“希望咱们第一组的同学和组长好好合作,互相理解,共同努力,争取成为优秀组,好吗?”“好!”大家击掌约定。我也轻松地回到办公室。我想,老师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如果学会等待,学会延缓评价,让事情冷处理,这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更有利。
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想看到最美的生命的花朵,就不能忽视那些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没有这些根须,生命就会凋谢。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学习的愿望这样的根须提供滋养,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更快乐!那么,教育必将一步步走向成功!
多给学生正面鼓励和表扬的评价。我班上有一个叫小茹的女孩子,她虽然学习比较努力,但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学习效果比较差。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是从不忍心去指责,和过多的说教,而是经常在课后给她单独辅导。一次听写词语,她一篇课文的十个词语错了八个(包括拼音)。我让她对照课本看看是哪几个词语不会写,自己订正。她乖乖地拿出课本和作业本细心地订正起来。然后我让她自己再记几次以后老师再给她听写,看是不是有进步。我再次给她听写后,这次错了五个。小茹脸红红地低下了头。我冲她微微一笑说:“刚才你只记了几分钟,就多写对了三个词语,向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进步的!再记一次好吗?”小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使劲地点点头,开始认真地记词语和拼音了。第三次听写的时候,还有三个词语没写出来。看着她有些失望的眼神,我鼓励她:“不错,你看,你在一次次进步,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的!”小茹听了我的话,用充满希望的目光看了看我,又去主动记词语了。最后在听写到第六次的时候,她终于交来了令我和她自己都满意的结果了:全都写对了!我高兴地抚摸着她的头向她表示祝贺:“今天你的听写真棒!明天咱们再来听写另外一课的词语怎么样?”“好啊!我保证会比今天写得好!”小茹也高兴地向我作出了承诺。
后来的事实证明,小茹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表扬声中,在缓慢地却是执著地进步。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我相信,她一直没有丧失信心,主动学习的愿望一直在激励她克服困难。她的父母也很感激老师对小茹的不放弃。
批阅学生的作业不要轻易画“×”。“×”是老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符号,它的含义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错。老师们用手中的红笔认真地画着“∨”和“×”,对学生的作业作出公正的评价。但是我认为一把把“×”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沉重的打击,会伤害孩子幼小而单纯的心灵。没有哪个学生希望自己作业上经常出现“×”的,尽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业不一定会完全做对,可谁会希望看到刺眼的“×”呢?所以我在批改作业时,一般学生做对的用“∨”“好”“棒”表示,错误的我都用“——”或者“○”标识出来。学生在旁边把错误的订正过来。就是学生没写的内容,我也不画“×”,而是用“?”标出。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在“?”旁边写出正确答案。渐渐地,学生在对比了别的班老师批阅的作业后,就常常对我说:“向老师,我觉得语文作业本给我的感觉很温馨,我很喜欢写语文作业。”看着孩子们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尊重学生,得到学生的肯定,就能让孩子们更加自信,更加敢于创新,这就是我们老师的基本职责。
让评价延缓,化解课堂矛盾。那是一节语文分析课,学生在进行了分组自由讨论后,要进入到下一个流程:小组汇报。我按平时的示意,让学生安静下来。有五个小组的学生马上就安静下来了,我给他们每组各评了一个“优”。接着另外三个组的学生也坐好了,他们也都得到了“优”。按惯例,教室里应该全都安静下来了。可是我发现还有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第一组的组长和组员在讲话。我用眼神提示组长停止讲话。他只好望着我,有些委屈地嘟着嘴,眼睛却瞪着刚才和他争论的组员。我收回目光正准备继续上课。一个声音冒出来:“我没有说话!”声音还挺大,正是刚才在和小丹说话的组员小凡。他怒气冲冲地瞪着组长小丹。小丹把手举得高高的,想向我解释什么。小凡于是也举起了手,两人毫不示弱。看样子是两人发生了争执。我想,让他们解释吧,肯定是各说各有理。如果我马上去了解情况评判,肯定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进度。不让他们解释吧,他们肯定谁也不服气,肯定不会认真听课,说不定还会激发矛盾呢。我走到他们身边说:“你们这组的‘优’老师先不评,看你们的听课表现再评。你们下课后再跟我解释好吗?瞧,大家都在等着你们呢!”说完,我快速回到讲台边说:“现在让老师看看哪组最团结。”我特意望了望第一组。全班同学都神气地坐好了。一场“战争”就这样无声地平息了。
下课后,我马上来到第一组,仔细倾听他们的“心声”。组长小丹迫不及待地说:“向老师,我不是在说话,我是提醒小凡别讲话。”“我没有说话,是他硬说我讲话。”小凡争辩着。果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只好向其他组员“取证”了。原来我在评“优”时,小凡和小林在讲话,组长小丹提醒小凡别讲话了,可小凡不听,认为自己是和小林在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就是组员不服组长的提示,才闹出了这场矛盾。我听完他们的解释后发表意见:“要想成为优秀组,组长和组员一定要好好合作。刚才组长小丹提醒小凡别讨论了,就是想评上‘优’,对吗?但是,刚才应该注意方法,如果用眼神提醒小凡就好了。否则,你们组老是有声音,就影响了课堂纪律,那还怎么评‘优’呢?而小凡在组长提醒要停止讨论时该怎么办啊?”“该停下来,不和组长顶嘴。”小凡不好意思地低头承认自己的错误。“希望咱们第一组的同学和组长好好合作,互相理解,共同努力,争取成为优秀组,好吗?”“好!”大家击掌约定。我也轻松地回到办公室。我想,老师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如果学会等待,学会延缓评价,让事情冷处理,这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更有利。
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想看到最美的生命的花朵,就不能忽视那些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没有这些根须,生命就会凋谢。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学习的愿望这样的根须提供滋养,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更快乐!那么,教育必将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