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信息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探讨
【作者】 胡 昆
【机构】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十堰)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风现于课堂,隐于寝室,寝室作风和文化对大学生学风产生诸多影响,在信息时代加强学风建设应始于寝风建设,以学生寝室作为学风建设的原点和基本单元,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寝风、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现代自媒体平台为手段,以寝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促成学风-教风-作风的协同交融,构筑和谐校园。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宿舍;教师
Abstract: the ethos of study was considered appeared in classroom and disappeared in dormitory, but in fact, dormitory culture and ethos affect undergraduates’ studying style a lot.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style should be started in ethos of dormitory in information age. The undergraduates’ dormitory should be taken as an origin or basic cell in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style. And teachers sh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by making us of We media. So ethos of dormitory can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ethos, studying ethos and teaching ethos and working ethos will blend together, harmonious campus will be constructed
Keywords: information age; undergraduate;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ethos; dormitory; teacher
曾有一篇名为《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却让中国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的博文,讲述了信息时代的移动通讯终端智能手机的出现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言辞虽过于激烈,但也道出了目前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1],堂堂象牙塔出现如此危机,不得不令人在扼腕叹息之后深刻反思。加强大学学风建设迫在眉睫。“学风,简言之即学习的风气,是学生再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做事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诸要素的综合体现”[2]。学风不仅是学生在求学中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更是一个大学在长期沉淀的治学精神。优良的学风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求学精神,严谨踏实、穷追深究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劳逸结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促成大学生尽快成才的终极目标。也会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大学教师和工作人员在教风、工作作风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信息高度透明化和自由化的信息时代,需要不但需要加强学风建设,也要加强教师的教风建设和员工的作风建设,优化三者的关系[3],构建大学校园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这些改变既有积极的正能量也存在消极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同样身处信息漩涡之中,由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生活状态、学习方式的影响更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传播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风气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以信息传播工具的更新为前提的。计算机取代了传统书写工具,智能手机取代了传统移动终端,硬件设施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各种信息软件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这一切还要归功于网络。有人戏称“网络不仅爬到了凌晨一点宿舍的床上,更坐到了清晨9点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已被网络牢牢地网住。对网络持乐观态度的人说“足不出门而观天下、知天下、行天下”,对网络持悲观态度的人则说“沉迷网络而废寝忘食、禁声止动”,对大学生这一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特殊人群而言,网络呈现的负面影响居多,主要有这几方面:第一,作息时间不规律,通宵熬夜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第二,学习韧性不足,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学习兴趣不高,就会马上退回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以寻求心灵的慰藉。第三、国外的“Face 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软件引领了国内诸如微博、校内网、人人网等新型交互社交平台的发展,从而使得信息传播高度透明化和自主化的信息时代,大众从以往的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制造者。这一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众(包括大学生)在传播信息时并不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负责,甚至在制造信息时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为了提高点击率或转发率而故意制造和传播未经查实的虚假信息。从大学生角度来看,此种信息传播方式固然具有民主、自由的成分,但其在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方式也必然助长偏激片面、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的不正确学习风气。
2、信息阅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面临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承受力,为了加快信息阅读速度和信息阅读的趣味性,很多信息以图片形式或图文结合方式出现。从而催生出各种“标题党”和所谓的读图时代,诸如此类的信息阅读方式对于不以学习为主业的人却而言并无不妥,但对于“主要职责是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阅读方式会滋生学习惰性,认识事物肤浅,对待问题不求甚解,不利于培养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严谨治学态度。
二、宿舍是学风建设的最小单元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学风建设均以自然班级为主体和最小单元,但随着“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推行与完善,自然班级正逐步被打破,学生宿舍渐成大学校园的细胞。加之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宿舍公寓化和社会化管理方式的实施,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宿舍,不仅自然班级会被打破,而且还会打破传统按专业、按院系、甚至按院校居住的情况[4],在此背景下,以宿舍为基本单元和主阵地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就显得异常重要。应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以宿舍为核心构建优良的学风:
1、生活作风:当前形势下,“大学宿舍已由以前的单一休息功能逐步转换为集学习、休息、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活场所”。功能越丰富,生活设施越齐全,对环境整理的要求就越高。及时规整、定期检查各种设施,制定科学健康的作息时间表,指定固定或轮换的宿舍长,管理宿舍的各项活动,破除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日常生活习性,避免社会闲杂人等进入学生宿舍,营造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条件,塑造合理有序的生活秩序,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活作风。
2、纪律作风:纪律是自由的前提条件,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大学生活同样如此。但当代大学生在经过高中高压教育进入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之后,往往意识不到纪律的重要性,从而衍生出散漫懒惰的学习风气。因此,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纪律观念与意识。首先应当从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大学宿舍加强巩固制度和纪律意识的培养,进而上升到法律意识的建立与健全。首先在宿舍遵循各项学校制定的正式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宿舍分配制度(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学生的籍贯、成绩、特长爱好对学生宿舍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宿舍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安排专人对学生宿舍的卫生进行定期检查、评比,按照等级评选出优秀和混乱宿舍并给予相应奖励与惩罚);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出入宿舍时间规定,结合校园卡应用现代网络科技技术,参照现代企业打卡制度对学生进行制约);其次还要遵循各项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则是寝室内部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运用一定非强制力量规范与控制成员行为的规范体系。事实上,由于寝室成员之间的“熟识性” ,非正式制度在管理中作用更为凸显,并与正式制度相互交织,共同存在于寝室文化之中[5]。通过这些看似严苛的手段引起大学生对纪律、制度的高度重视,并自觉遵守、执行。延伸至课堂,学生也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走向社会后,也会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3、学习风气:学习是学生的义务与责任。学习风气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自学成为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课堂学习成为辅助方式。此时,良好的自学意识和学习习惯就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大量课外学习时间在应该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度过,宿舍仅是休息场所,是用来放松和恢复体力的地方。但实际上,现代的大学生宿舍是具备学习功能的,而且是保证学习的延续性和思考的连贯性的重要阵地。很多课后练习和作业都需要在宿舍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同学的争论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这是大学学习中应该实现的内容,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行为,例如遇到困难就上网百度,更有甚者直接上网搜索后下载,而且对于下载内容没有完整地阅读,然后就直接打印当作作业交给任课教师。这种敷衍塞责、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偷懒耍滑、得过且过的学习作风在当代大学生中也不在少数。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就应在宿舍中培养建立“比、拼、赶、超”的学习竞争意识,让宿舍的每一位同学都充满忧患意识,不甘人后同时也应建立“传、帮、带、携”的集体荣誉感,不让宿舍的每一位同学掉队,从而形成具有优良学风的宿舍整体。从学校管理层面更应出台相应的措施,将这种具有优良学风的宿舍以一种荣誉称号的形式固化,促其形成一种优良传统,类似于我国军队中的“老八连”的称号,让每个进入到这个宿舍的同学都感受这种荣誉,并采取实际行动自觉维护这种荣誉。
4、行为作风:同处一室的学生在行为上会相互感染、影响,这主要来自于人类的从众心理,从而形成一种比较一致的行为方式,可称之为行为作风。当宿舍的同学大多都早起上自习,个别睡懒觉的同学也不可能赖床不起,大部分同学都安静读书学习,个别学生也不可能喧闹游戏。例子不胜枚举。可通过推举自律性、号召力强同学作为宿舍长,以其模范带头作用在宿舍内部建立良好的行为风气。也可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宿舍成员都充分感受宿舍长的责任,从而加强对自身不良行为的约束。
从如上几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宿舍的学风建设,在宿舍这个坐标原点开始每一天的学风建设,延伸到课堂,从课堂再回到宿舍,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优良的学风必将成为常态。
三、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职责
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承担,也有一些高校仅设置班主任岗位。不管是辅导员也好,班主任也罢,大部分高校担任这一职务的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或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能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三大块。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教书”和“育人”一直分得比较开。专业教师特别强调“教书”而不怎么重视“育人”,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很少去做“课下”的思想引领和政治辅导工作,较少关注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在尝试选聘专业教师从事班主任岗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古往今来就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教授学生知识技巧,解释人生迷惑和学业疑难。教书与育人是合二为一的过程。但在现代高等院校,这一过程被割裂了,教师往往专注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一更崇高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第一,教师的师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对学生学风建设起着引领示范作用,李岚清同志1997年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谈到:“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6]。
第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取舍,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师的仪容仪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有学者提出,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因为教学方法是在动态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发展。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例,通过准备课堂发言,学生在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过程中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倾听,学会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通过对话,形成了平等观念等等[7]。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学生对具体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学习兴趣,就会自发主动地寻找一切与该课程有关的资料,优良的学风自然形成。相反,如果失去学习兴趣,不仅对该课程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会蔓延到其他相关课程,严重的则产生厌学情绪,如此,何谈学风。
第三,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学风。尤其是教师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更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卓越的科研成果则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之情,进而仿效教师的治学行为,达到建立良好学风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良好的学习状态和风气[7]。信息时代,高校教师需要随时加油补钙,在提升业务素质,成为业界标杆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专业上、人格上加以崇敬。更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和自媒体手段,避免枯燥说教,而是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打通教、学之间的壁垒,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结论
围绕大学生宿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合理运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大学生学风建设,促使优良学风成为大学校园新常态,学风,教风,工作作风三者协同交融,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http://edu.shenchuang.com/edu/20150604/194114.shtml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 却让中国人低下了头
[2]景鹏.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辅导员-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3-47
[3]薛琴.幸福校园构建进程中学风_教风与作风的协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21-22
[4]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37-38
[5]徐小霞.新时期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理论观察,2008,(2):103-105
[6]苏君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行动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3):42-44.
[7]叶信治.走出大学教学盲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45-47.
[8] 雷世富.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基于W大学学生学风调查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5,(2):147-154.
作者简介:胡昆(1977—),男,湖北襄阳人,讲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学主任,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与教学。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宿舍;教师
Abstract: the ethos of study was considered appeared in classroom and disappeared in dormitory, but in fact, dormitory culture and ethos affect undergraduates’ studying style a lot.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style should be started in ethos of dormitory in information age. The undergraduates’ dormitory should be taken as an origin or basic cell in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style. And teachers sh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by making us of We media. So ethos of dormitory can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ethos, studying ethos and teaching ethos and working ethos will blend together, harmonious campus will be constructed
Keywords: information age; undergraduate; construction of studying ethos; dormitory; teacher
曾有一篇名为《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却让中国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的博文,讲述了信息时代的移动通讯终端智能手机的出现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言辞虽过于激烈,但也道出了目前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现象[1],堂堂象牙塔出现如此危机,不得不令人在扼腕叹息之后深刻反思。加强大学学风建设迫在眉睫。“学风,简言之即学习的风气,是学生再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做事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诸要素的综合体现”[2]。学风不仅是学生在求学中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更是一个大学在长期沉淀的治学精神。优良的学风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求学精神,严谨踏实、穷追深究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劳逸结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促成大学生尽快成才的终极目标。也会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大学教师和工作人员在教风、工作作风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信息高度透明化和自由化的信息时代,需要不但需要加强学风建设,也要加强教师的教风建设和员工的作风建设,优化三者的关系[3],构建大学校园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这些改变既有积极的正能量也存在消极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同样身处信息漩涡之中,由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生活状态、学习方式的影响更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传播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风气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以信息传播工具的更新为前提的。计算机取代了传统书写工具,智能手机取代了传统移动终端,硬件设施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各种信息软件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这一切还要归功于网络。有人戏称“网络不仅爬到了凌晨一点宿舍的床上,更坐到了清晨9点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已被网络牢牢地网住。对网络持乐观态度的人说“足不出门而观天下、知天下、行天下”,对网络持悲观态度的人则说“沉迷网络而废寝忘食、禁声止动”,对大学生这一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特殊人群而言,网络呈现的负面影响居多,主要有这几方面:第一,作息时间不规律,通宵熬夜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第二,学习韧性不足,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学习兴趣不高,就会马上退回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以寻求心灵的慰藉。第三、国外的“Face 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软件引领了国内诸如微博、校内网、人人网等新型交互社交平台的发展,从而使得信息传播高度透明化和自主化的信息时代,大众从以往的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制造者。这一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众(包括大学生)在传播信息时并不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负责,甚至在制造信息时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为了提高点击率或转发率而故意制造和传播未经查实的虚假信息。从大学生角度来看,此种信息传播方式固然具有民主、自由的成分,但其在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方式也必然助长偏激片面、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的不正确学习风气。
2、信息阅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面临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承受力,为了加快信息阅读速度和信息阅读的趣味性,很多信息以图片形式或图文结合方式出现。从而催生出各种“标题党”和所谓的读图时代,诸如此类的信息阅读方式对于不以学习为主业的人却而言并无不妥,但对于“主要职责是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阅读方式会滋生学习惰性,认识事物肤浅,对待问题不求甚解,不利于培养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严谨治学态度。
二、宿舍是学风建设的最小单元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学风建设均以自然班级为主体和最小单元,但随着“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推行与完善,自然班级正逐步被打破,学生宿舍渐成大学校园的细胞。加之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宿舍公寓化和社会化管理方式的实施,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宿舍,不仅自然班级会被打破,而且还会打破传统按专业、按院系、甚至按院校居住的情况[4],在此背景下,以宿舍为基本单元和主阵地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就显得异常重要。应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以宿舍为核心构建优良的学风:
1、生活作风:当前形势下,“大学宿舍已由以前的单一休息功能逐步转换为集学习、休息、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活场所”。功能越丰富,生活设施越齐全,对环境整理的要求就越高。及时规整、定期检查各种设施,制定科学健康的作息时间表,指定固定或轮换的宿舍长,管理宿舍的各项活动,破除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日常生活习性,避免社会闲杂人等进入学生宿舍,营造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条件,塑造合理有序的生活秩序,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活作风。
2、纪律作风:纪律是自由的前提条件,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大学生活同样如此。但当代大学生在经过高中高压教育进入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之后,往往意识不到纪律的重要性,从而衍生出散漫懒惰的学习风气。因此,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纪律观念与意识。首先应当从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大学宿舍加强巩固制度和纪律意识的培养,进而上升到法律意识的建立与健全。首先在宿舍遵循各项学校制定的正式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宿舍分配制度(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学生的籍贯、成绩、特长爱好对学生宿舍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宿舍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安排专人对学生宿舍的卫生进行定期检查、评比,按照等级评选出优秀和混乱宿舍并给予相应奖励与惩罚);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出入宿舍时间规定,结合校园卡应用现代网络科技技术,参照现代企业打卡制度对学生进行制约);其次还要遵循各项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则是寝室内部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运用一定非强制力量规范与控制成员行为的规范体系。事实上,由于寝室成员之间的“熟识性” ,非正式制度在管理中作用更为凸显,并与正式制度相互交织,共同存在于寝室文化之中[5]。通过这些看似严苛的手段引起大学生对纪律、制度的高度重视,并自觉遵守、执行。延伸至课堂,学生也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走向社会后,也会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3、学习风气:学习是学生的义务与责任。学习风气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自学成为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课堂学习成为辅助方式。此时,良好的自学意识和学习习惯就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大量课外学习时间在应该在自习室和图书馆度过,宿舍仅是休息场所,是用来放松和恢复体力的地方。但实际上,现代的大学生宿舍是具备学习功能的,而且是保证学习的延续性和思考的连贯性的重要阵地。很多课后练习和作业都需要在宿舍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文献检索与分析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同学的争论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这是大学学习中应该实现的内容,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行为,例如遇到困难就上网百度,更有甚者直接上网搜索后下载,而且对于下载内容没有完整地阅读,然后就直接打印当作作业交给任课教师。这种敷衍塞责、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偷懒耍滑、得过且过的学习作风在当代大学生中也不在少数。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就应在宿舍中培养建立“比、拼、赶、超”的学习竞争意识,让宿舍的每一位同学都充满忧患意识,不甘人后同时也应建立“传、帮、带、携”的集体荣誉感,不让宿舍的每一位同学掉队,从而形成具有优良学风的宿舍整体。从学校管理层面更应出台相应的措施,将这种具有优良学风的宿舍以一种荣誉称号的形式固化,促其形成一种优良传统,类似于我国军队中的“老八连”的称号,让每个进入到这个宿舍的同学都感受这种荣誉,并采取实际行动自觉维护这种荣誉。
4、行为作风:同处一室的学生在行为上会相互感染、影响,这主要来自于人类的从众心理,从而形成一种比较一致的行为方式,可称之为行为作风。当宿舍的同学大多都早起上自习,个别睡懒觉的同学也不可能赖床不起,大部分同学都安静读书学习,个别学生也不可能喧闹游戏。例子不胜枚举。可通过推举自律性、号召力强同学作为宿舍长,以其模范带头作用在宿舍内部建立良好的行为风气。也可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宿舍成员都充分感受宿舍长的责任,从而加强对自身不良行为的约束。
从如上几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宿舍的学风建设,在宿舍这个坐标原点开始每一天的学风建设,延伸到课堂,从课堂再回到宿舍,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优良的学风必将成为常态。
三、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职责
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承担,也有一些高校仅设置班主任岗位。不管是辅导员也好,班主任也罢,大部分高校担任这一职务的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或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能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三大块。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教书”和“育人”一直分得比较开。专业教师特别强调“教书”而不怎么重视“育人”,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很少去做“课下”的思想引领和政治辅导工作,较少关注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在尝试选聘专业教师从事班主任岗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古往今来就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教授学生知识技巧,解释人生迷惑和学业疑难。教书与育人是合二为一的过程。但在现代高等院校,这一过程被割裂了,教师往往专注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一更崇高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第一,教师的师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对学生学风建设起着引领示范作用,李岚清同志1997年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谈到:“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6]。
第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取舍,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师的仪容仪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有学者提出,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因为教学方法是在动态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发展。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例,通过准备课堂发言,学生在收集和整理学习资料过程中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倾听,学会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通过对话,形成了平等观念等等[7]。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学生对具体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学习兴趣,就会自发主动地寻找一切与该课程有关的资料,优良的学风自然形成。相反,如果失去学习兴趣,不仅对该课程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会蔓延到其他相关课程,严重的则产生厌学情绪,如此,何谈学风。
第三,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学风。尤其是教师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更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卓越的科研成果则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之情,进而仿效教师的治学行为,达到建立良好学风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良好的学习状态和风气[7]。信息时代,高校教师需要随时加油补钙,在提升业务素质,成为业界标杆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专业上、人格上加以崇敬。更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和自媒体手段,避免枯燥说教,而是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打通教、学之间的壁垒,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结论
围绕大学生宿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合理运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大学生学风建设,促使优良学风成为大学校园新常态,学风,教风,工作作风三者协同交融,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http://edu.shenchuang.com/edu/20150604/194114.shtml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 却让中国人低下了头
[2]景鹏.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辅导员-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3-47
[3]薛琴.幸福校园构建进程中学风_教风与作风的协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21-22
[4]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37-38
[5]徐小霞.新时期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理论观察,2008,(2):103-105
[6]苏君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行动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3):42-44.
[7]叶信治.走出大学教学盲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45-47.
[8] 雷世富.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基于W大学学生学风调查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5,(2):147-154.
作者简介:胡昆(1977—),男,湖北襄阳人,讲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学主任,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