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的路在何方

【作者】 李四梅

【机构】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银桥镇中心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笔者扎根农村,从教二十余年,亲身经历农村学校校舍由落后到先进的巨变,同时也亲眼所见农村生源由多渐少,师生比例明显失调的尴尬现状。本文想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和历年来的认真观察与思考,对农村教育现状作一番简单剖析,同时也对未来农村教育改革作一番大胆的合理性推测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教育 生源 异地流向 相互调剂 师资 合理配置 自然教育特色 人才摇篮 中国梦想
  首先,我们来说说现状
  一、从一师一校到数师一校
  按国家行政划分,一般情况下,数千人的一个自然村就会配有一个基础性的教育设施——村小,或一所完全完小;几万人的一个乡镇就配有一所初级中学。多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高度发展,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日俱增,农村学校从校舍到师资,再到相关的配套教育设施等,可以说是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但因地域条件限制,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除了一些分校与主校的合并外,相对优越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利用。例如当初我所供职的大理市湾桥镇中庄完小,早在二00一年,就有与地理位置比较邻近的古生完小合并的计划,并选址214国道与大丽路之间,大规模(占地数十亩,建筑面积数千平方)地建设了新教学综合楼,集结了优秀的教师队伍,预备在新学年合二为一。后因两地之间路途遥远,暂无校车代步,以及交通安全隐患,遂成为一个官意已成,但民意未合的无言结局。时至今日,中庄和古生仍是两所独立存在的农村完小。
  二、从残砖破瓦到钢筋混泥土
  古有一个说法,叫做“十校九庙”,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农村完小都曾经寄身于庙宇的屋檐下,甚至前身就是破庙。
  笔者初次(1995年)毕业分配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学校——湾桥镇石岭完小。当时全校计有两排一层的土木结构瓦房,一栋两层的土木结构综合用房及一栋两层的砖混结构平房,校舍紧挨本村本主庙大殿。二层楼板踏上就咯吱咯吱响,教室四围的土坯内墙经常簌簌往下掉泥巴……直至2001年,我调离前的五六年间,学校都没有任何建设和改善。
  后期(2005年起)建设较快,待我再次踏入时,旧校舍已几乎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结实牢固的钢筋混泥土,并有着白族民居风格的青瓦白墙的全新教学楼。再过几年去看,又新建了一栋设有实验室、远教、图书室等综合功能的楼宇。从前的破砖烂瓦破庙形象不复存在。
  三、从当地的老一辈知识青年献身教育到异地的新一代名师名校高才生选择就业
  从前的农村教育战线师范生凤毛麟角,各种素质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比比皆是。再后来“民”转,清“代”,教师队伍渐渐纯净起来。到如今,每年招录进来的几乎都是异地就业的对口专业名校大学生,这对农村教育来说,是一股股焕发青春的新鲜血液!
  四、从无“书”可读到课内课外琳琅满目
  从前,几乎每一所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教学研究室等都是设施与功能都不健全的往往只是一个书柜装几本旧图书,几个实验柜里塞些零零碎碎的实验器材,教师想弄点教辅资料还得铁笔蜡纸和油印机齐上阵,现在已不需如此费事。一台电脑,一台打、复印一体机,动动手指头,一切搞定。
  图书室大而阔,实验室宽敞明亮,磁性黑板取代了黑石灰墙,电子白板又取代了磁性黑板……与时俱进,势不可挡,农村学校完全改变了旧模样。
  然后,我们来说说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一、师资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针对大生育政策及大规模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生源大幅缩减及异地流向造成的农村学校什么都不缺,只缺学生的尴尬,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就我们学校而言,逐年下来,师生比例已扩大到1:10,但课程还是那么繁重:除却传统的语文、数学、科学、品德、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又新生了英语、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三生、地方等近十种教学科目加入到常规教学课表之中,一时之间,教与学都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教育内容改革适当吗?小学教师已不是万金油,得升级为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的大力丸才可以担当。
  小班额,大课程,有限的师资力量该如何合理配置才能把基础教育抓好?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管理者对现有学校内部的优化组合,而不在于领导者对大范围内的教育系统进行优化调整。
  二、集中办学大势所趋,但短时间内还是会维持分散办学
  学校是国家的,学生是老百姓自己的。一些孩子随着父母去了异地入学,一些孩子和老人留下来坚守农村,这是造成农村优质生源流失的主因。但随着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改革发展较快的农村各地实质上都不同程度地彼此接纳了一定数额的异地生源,随着改革的深化,能够相互形成调剂作用。地方政府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也舍得投资农村教育这一块,好校舍,好老师,好的教学形式,分散办学就还存在一定的地域优势和竞争力,因而还会在短时间内存在,并和小城镇化建设一起发展。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农村教育究竟路在何方
  一、让生源少而精,让师资力量壮而强
  一所学校产生的最初,总是为着满足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而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势必也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农民工进城,原本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这场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大迁移中,留下来守着农村这片根据地的儿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随父母一块儿进了城。留守儿童并不是农村生源的主力军。农村生源的主力军是和他们的父母一样有着坚定信念可以让挚爱农村改变的孩子们。
  所以,我们农村生源虽然相对要少,但是少而精。再者说了,生源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优秀的师资力量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比如说,你冷不丁地忽然安排一名出色的文科生去教数学,或者令一名优秀的理科生去教语文,他们并不一定都能迅速完成这个华丽地转身,更多时候可能是夜夜梦魇。
  另外,之前就和大家讨论过,当今的学校教育内容繁多,尤其是基础性教育阶段。内容多,教师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从前也要高很多。新生的师资力量在这方面是没得说的,但术业有专攻,姜是老的辣,老一辈一线教育工作者个人也是有着自己的教学特色与特长的。我们要做的是全方位协调,让师资力量继续保持壮而强。
  二、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农村教育特色
  不要让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形同虚设,不要让壮而强的师资力量有劲儿没处使。身为教育管理者应该高瞻远瞩地站在教师个人特质的角度去郑重考虑与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合理配置资源的关键是既要看得到每一位老师的特质与特长,又要能让需要团结协作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好钢用在刀刃上,铸铁也能派用场。
  有了合理的资源配置与良好的资源配套之后,再竭力打造出农村教育应有的特色就不难了。农村教育自身的优势在于小课堂,大视野,与自然科学天生契合,很适合做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摇篮。我们只消考虑如何全面地因材施教。在这里,因材施教的内涵囊括了教师的材质;教学内容的材质;乃至学生的材质。
  简而言之,农村教育的出路不在别处,就在脚跟前的山和眼跟前的水,以及无垠的旷野间。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呼来了风,唤来了雨。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已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天一变,日新月异。就在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尤其是教育及教育的基石——农村教育在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同时,就应该用最好的资源配置,最独特的农村自然教育方式,给每一位同样怀抱着中国教育梦想的中小学教师一个安身立命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教育这一块阵地在中国国民一个梦的大时代背景下必将前程似锦。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每个人都应该大有作为。我们的今天不必过分忧虑,我们的未来,精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