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人文教育

【作者】 祝丹娜 宫福清

【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本文通过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提出具体的培养内容,对于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大学生的人格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人文精神 大学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中国人心灵的归宿,体现着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它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凝结了民族的智慧,是深深植根于华夏大地的精神珍宝,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 2014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推动了大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作出了具体可行的全面部署,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联系在于二者所共同具有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联系一方面表现在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主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影响。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道德精神的根基,而道德精神又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精髓之处,道德精神包含着“道”和“德”两方面,“道”是宇宙万物发展遵循的规律和法则,“德”是指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做出行为而得到的收获,当代国学巨匠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道德精神作为人文精神中的重要部分,是社会和国家的秩序和制度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由此,传统文化应当是发掘人文精神的文化宝库,它凝结着中国五千年来的人文精神结晶。
  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联系一方面表现在教育自身的文化属性,教育是一种具有文化传承作用的特殊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类精神文明和内在灵魂,另一方面教育是具有人文内涵的文化,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它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在社会中培养人,又通过培养出的各类人才促进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人文意义存在于整个人类文化之中,其人文价值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它将人作为主体,关注人的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人作为宗旨,教育通过将其他文化传授与人的模式发挥它的独特功能,和其他文化相比,它具有明显的贯穿整个社会生活的作用。由此,教育应当是最具人文精神的文化,它最大限度的体现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进程。[2]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呈现出特别注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与自身之间的身心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特点,这在儒家文化、释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各家的经文典籍中都有充分的蕴藏。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孔子的仁学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强调博爱大众的入世情怀,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人人平等观念。儒家认为“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要求人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主体人格,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内里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发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施行王道,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达到完美人格的境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孝悌仁爱,以“己所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对待他人,从家庭的孝悌推广普及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其二是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义利的取舍态度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评判尺度;其三是忠信宽厚,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认为诚是一种自然规律,对于诚的信守是做人的准绳,宽厚也是儒家追求的做人品质,面对他人的错误,能够宽容大度,通过对他人的真诚和宽厚达到“内圣”的标准。
  释家文化强调人与自己内心的修行之道。《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具体来说,佛家所说的“善”是指不仅在现实世界而且在未来世界,不仅是对自己而且是对他人集芸芸众生为一体的利益安乐之法,而“恶”即指损害自己或损害他人的善的一种反馈,“自净其意”就是佛家提倡的修行,即修心之行,是指通过自觉地断恶修善净化内心的恶念,达到清净自然的心境,要求人做任何事都要以善作为出发点,净化达到无所住而生心,佛家文化注重“自净其意”,认为这是人与内心安然处之的修行之道,究其本质是因为佛家文化认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是人们一时所动得心念,而善恶不同的心念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之中,塑造者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相貌外表,即所谓的“一切唯心造”。
  道家文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3] 可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天人自然观。《周易》中就有丰富的关于天地和谐、万物和谐的思想观点,“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就是指天道的规律要求万事万物都要保持各自的天性,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保持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顺遂天道,遵循宇宙的规律,有利于自然万物的发展。道家文化将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追求,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家提倡遵循自然规律,认为万物都有各自的本质特性和发展规律,不需要人为的改变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
  (一)以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经过人们的反复检验后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的指导原则一方面要具有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和先天之忧而忧的的家国情怀,就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孟子就曾提出:“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之推而内之沟中。”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急剧变化的成长阶段,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具备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不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应将自己与社会、国家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就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高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4]
  (二)以传统文化中的独立意志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人格
  儒家肯定人的价值,因此强调人的独立意志,孔子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为崇高人格的表现,保持人格的尊严,做到不偏不倚,自强不息,强调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孟子也曾提出“良贵”之说,认为人人都具有自己内在的价值,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而。”良贵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不可被剥夺,这种独立意志转化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自强、进取、严于律己的态度,在面对挫折之时能够坚定信念,有化解问题的决心,志存高远,顽强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无疑对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具有潜移默化又艰深稳定的意义。
  (三)以传统文化中的忠信宽厚培育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体现着深厚的宽以待人精神,孔子就曾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忠信,孟子有言“信于友之道。”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以宽厚的态度去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只有真心诚意的为他人着想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也是促进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必备条件。
  (四)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德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之学中始终强调的是“天人”是同德的,宋明理学家张载就曾明确指出:“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即“人之体”皆与天地合,天有“仁爱”、“真诚”、“无私”的德性和精神,人禀赋此而获性,具有与天同样的德性和精神,只有认识到人与天之间是彼此依附,有交往的,才会对天产生尊敬之情,敬畏之感。[5]面对现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培养大学生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刻不容缓,利用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德观念,使大学生产生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古代先人智慧为我们提供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高校人文教育应当善加利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有说服力的提升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
  [2] 孟建伟. 教育与人文精神[J]. 教育研究, 2008, (9): 17-22.
  [3] 钱穆. 中国文化特质[M]. 上海:三联书店,1988. 29.
  [4] 何家义.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1, (3): 58-59.
  [5] 徐小跃.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道佛[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