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堂因学生的展示而精彩——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者】 陈金建

【机构】 福建省仙游县金石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面对课堂教学改革,良知告诉我们:观念没有更新,教学不会进步;而目无学生,无视学生个性,教育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一切课堂教学改革都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课程改革才是有效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一句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展示”是最本质的;没有学生的展示,课堂不会精彩。
  Abstract:Fac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conscience tells us: the concept is not updated, the teaching will not progress; and ignoring the student, ignoring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water without a source, and a tree without roots. So everything had to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reality of students, came from students to students. Only with the students welcome and support, curriculum reform is effective, it is viable. In short,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ents "show" is the most essential; students' display, classroom is not wonderful.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接受美学 学生 展示 精彩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Reception Aesthetics, Student, Display, Wonderful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得好,教学主张一定要进行实践研究,即行动研究。这种把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实现“共生互补”的“入地”研究,很好地把普遍印象中的理论研究——“上天”研究拉回到现实,这一定会使教学主张充满生气,充满意义。
  (一)思考: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有没有模式?如果有模式,那么这样的模式能否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我的语文主张相契合呢?在武夷山培训的几天,我听了,也想了,收获了不少。课改怎么走,教学目的是什么,课堂模式要不要,教学主张好不好……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的教学和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我们都知道,新课改的精髓即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而非人道的教育,则漠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把学生视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体,将学生的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不顾其内心要求,不讲情感交流。”①真是“一语点破梦中人”啊!语文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心灵之约的殿堂,而不是机械加工的工厂。因为只有学生异彩纷呈的质疑和探究,才会诞生丰满圆润的智慧和生机盎然的心灵。所以,我认为语文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学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展示”是最本质的;没有学生的展示,课堂不会精彩。
  (二)回顾:传统课堂的问题在哪里
  传统课堂的以教定学方式被绝对化,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1.师生关系错位,学生主体无法体现。教师满堂灌,垄断话语权,唱独角戏。
  2.教学针对性缺乏,教学效率低。教师讲,学生听,信息单向流动,缺乏互动;没有思维碰撞,缺乏实效性。
  3.课外作业负担过重,学生被困在题海。学生没有思考,没有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学生成为作业机器和学习奴隶的客观原因。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理论依据: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和接受研究,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五名文艺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它的最大贡献在于突出了“第三方”即“接受者”的作用。这种美学主张,颠覆了我国传统的一些观念,冲击了我们几百年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学改革影响很大,值得借鉴。
  以此为理论依据,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实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标,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稽之谈了。
其实,追源溯古,几千年前,我们的孔老先生就已经基于学生的独立意识提出了“因材施教”思想、基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了“学思结合”方法、基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启发、善诱”原则、基于学生的“胜于蓝”潜力提出了“教学相长”理念等等。真的,看看我们今天的教学,想想孔老先生的教导,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难道不觉得汗颜,羞赧吗?
  所以,不管是发展“接受美学”,还是遵循“孔子理念”,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观念都要与时俱进,追逐时代,弘扬个性,让学生这个“第三者”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彰显作用,创造美丽。一句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只有接受者,才有新课堂。
  (四)实践证明:只有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教育理论认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就是“先学后教、自主互动”的教学原则。②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课堂有效教学”子课题《“自主探究、巩固提升”语文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的实质是:学生展示,彰显自我;小组合作,展现精神;质疑探究,提升素质。
  “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③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一个“大写”的人,他们个性的张扬、才华的脱颖、人格的锻造等等,都需要老师和同学真情的浇灌、深情的抚慰和宽厚的理解。总之,在新时代的课堂里,学生特别需要人性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从学生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立足课改,着眼未来,实现大语文的目标。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④因为只有实施这种人性的教育,才会有异彩纷呈的求知和探究,才会诞生丰满圆润的智慧和生机盎然的心灵,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得学生者得课堂。
  (五)结论:课堂因学生的展示而精彩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是“经过了读者主观的润色、加工与改造,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取决于学生的“展示”是否有效,而有效的展示就构成了充满生机的“第二文本”。所以课堂教学改革要收到实效,昂然前进,就必须让学生亲近课堂、融入课堂。可以说,只有学生的参与和展示,课堂才会有生机,才能精彩亮丽。
  展示是什么?就是展现,显示,摆出来让人看。在今天这种“开放”的社会氛围里,人的“展示”尤其重要和必须。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地位绝对不能逊于教师,他们必须是整个“课堂剧”的主角。他们的真情流露和倾情演绎,展示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个人胆识和语文魅力,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品位和精神素养。这样“铸造”出来的学生,我相信必定是有“钙质”的“中国的脊梁”。
  课堂中学生参与和展示的具体环节如下:
  1.思:此环节要求学生对课前和课中所有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学生展示的前提,是学生进入最佳状态的证明,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有效突围的利器。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同样道理,未经个性化思考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课前的预习问题、课中的预设或生成的问题,如果没有了学生个人的思考,积极思维的参与,而是人云亦云,表面互和,这样学习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思是学的本质,思是自主学习的灵魂,思是有效展示的首要环节。
  2.说:此环节包括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和交流后代表的反馈。其实,说,就是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所以,这个“说”的环节,是学生“思”的问题呈现的必经过程,是学生合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个人能力外显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没有说,或不会说,真的会很难堪,既难显魅力,更难有影响力。说,是一个人与社会对接的第一因子。
  3.析:析,就是分析,指的是学生对已知问题和未知问题的理解、辨析和推断。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人生境界。因为分析能力,检测的是逻辑的严谨性和思维的缜密性。没有这种能力,文科走不远,理科钻不深;没有这种能力,眼界宽不了,眼光锐不了。所以,对一个学生的教育,关键就在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辨析和推断的能力。有这样能力的学生,不怕没知识,更不担心没饭吃。
  4.写:写,指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它包括听写、答题和写作。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不管是课后作业还是课堂练习,书写都要工整,且有条理。这个“写”,不仅能检测学生的书写基本功,更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这个环节不可少,理应给予合理的时间和空间。
  其中“思”和“析”二环节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内含的思维密度,而“说”和“写”是学生外显的表达质量。后者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在这个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现实素养。
  余文森教授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学生要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1.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2.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3.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我想,语文的教学能体现教育的人性化,语文的课堂能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余教授对学生提出的这三种能力,就指日可待了。
  我相信,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如果能真正让学生本色的表演,出色的展示,它必定会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最爱。那么,新课堂必将因为他们的润色、加工和改造而魅力四射、精彩万分,新时代教育期待达到的目的——个性发展——一定能够实现。
  课堂教学改革必将因学生的展示而奏出深沉激越的旋律。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育个性化》
  ②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③《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第1集
  ④ 转引自程少堂《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⑤ 王万民《接受美学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