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打牢经济学专业基础
【作者】 乔文瑞
【机构】 河南大学国教院2014届统计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大学生,从铭记初心、抱定梦想,不断激发兴趣、引导偏好、塑造个性、挖掘天赋入手,深钻细研、广学博取,不断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不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领悟和把握,使自己真正学会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切实打牢经济学专业基础。
追求兴趣所在、选择有激情的事业是走向成功的关键。2014年高考,依仗数学方面较好成绩,我选择了河南大学经济统计专业。两年来,我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体验,对一些经济现象和问题思之深、学之急、悟之切,浙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启发好奇心,兴趣是最好老师,兴趣是积极向上的不竭动力。积兴成行,积行成习,积习成性,渐渐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理解和感悟。
铭记初心,抱定梦想,切实把经世济民作为目标起点和志向追求。大学生活是独立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开始。处在定位人生、规划职业十字路口上的我,始终把基于内心的声音和直觉感受当做初心,把学好经济学作为梦想,誓言决不放弃、永不懈怠,决心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一是把目标志向融入兴趣爱好。兴趣是对真心向往、喜欢善长事情的一种超常爱好和坚定执著,它可因爱屋及乌使兴趣由点及面不断扩散,也可因因噎废食导致刚刚产生的兴趣逐渐消退。两年来,我以不忘初心为兴趣原点,找准经济学入口,渐次向相关领域及部分细分专业延伸。学习中,努力从老师讲解中悟出真谛,从教授期盼中点燃激情,从同学们相互激励、你追我赶的氛围中找寻动力,逐渐由专业课学习向读经济学原著、听名家讲座、学专家思维、做调查实践和尝试解读经济现象等方面发展,学会了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维系兴趣常新不退。二是用目标志向引导个人偏好。偏好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倾向。针对经济学专业需要较好数学基础,身为文科生的我,从培养对数字敏感性入手,引导个人偏好,摒弃厌烦情结,克服畏惧心理,自我加压、自我叫劲,横下一条心、跨过这道坎,逐渐由怕学、想学,进而产生偏好。围绕高等数学等专业课程,重点地方反复学,难点地方重点学,切实打牢数学基础。三是为目标志向塑造自我个性。着力培育五种个性品行:独立的精神,力求有独立之思想、独到之见解,决不人云亦云;坚强的意志,坚韧而不失担当,弘毅而不失严谨;乐观的心态,始终保持自信向上、沉稳大度,始终充满和传播正能量;健全的人格,修身立德、全面发展,力争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健康的体魄,以坚持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进一步强化意志、增强自信。重点加强生活自理、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和心理承受五种能力的锤炼与修养,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激情的人、有趣味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四是充分发掘个人天赋。天赋来自自身潜力的深度发挖。闲暇之余总会思考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特长、自己的最爱、自己的未来,假期里,围绕经济专业领域,多次到企业、机关进行有目的地实践体验、感受交流,不断探寻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向,最感兴趣的专业,最有激情的事业,力争把喜好作为今后事业,作为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
深钻细研,广学博取,以良好习惯养成促自身经济素养不断提高。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每一次习惯养成都是战胜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历程,也是增强毅力、提高自控力的自我尝试。习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大学生活须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一是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学会管理和遵守时间。大学是人生新起点的开始,也是堂课教育、灌输教育向自主学习、课下学习转变的开始,面对经济学领域宽、范围广、跨度大、交叉学科多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在努力探寻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同时,重点做好时间管理,计划好每一天,用好每分钟,做到学习条理化,生活规律化,把目标规划落实到每天、每周、每月的计划之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积水成渊、水到渠成。二是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饱览经典原著。经典使心扉大开,读书让心颜常在。看经典原著就是与大师进行深度交流,感悟先贤心路历程和思想脉络的过程。延续初中时养成的喜好读书习惯,近两年来,从通读萨缪尔森、亚当·斯密原著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不断拓展学习空间。本着读懂原理,记住名词,领会要旨,把握脉络,理解思想的原则,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在充分荡涤心灵的同时,让经典原著成为引导走进经济学殿堂的理论工具,去打开现实世界这本大的移动的教科书,不断提高经济素养。三是在生活习惯养成中留意政经大事。大学生活首要是管控好自己、管理好时间,做到紧张而不失活力,充实又富有激情。随着平面媒体、新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时时学习、事事学习成为现实,也为我们提供了随时了解国家大事的条件,平时留意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经济现象,留意知名经济名家最新观点渐成习惯,真正做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集百家智慧,成自家体系。四是在写作习惯养成中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写文章不仅可锻炼文笔、磨练毅力,还能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在虚拟空间还是写日记,爱好并坚持写作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进入大学后,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尤其是对一些经济名家的新观点、新论断,专家学者对生活中的新现象、经济中的新常态等精辟分析以及头脑风爆、思想碰撞后迸发出的灵感火花等,都能及时整理成文,随用随学、常思常悟。写文章也使自己养成了静思习惯,慧从悟中来,悟从静中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力争使自己每天在反思反省、思考改进中不断进步。
丰富实践,注重体验,在提高经济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增强自身“软实力”。背会《论语》并不能成为圣人,记住原理并不能成为经济学家。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专业素质,一种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力来自锻炼,经验在于累积,经济学的学习更多体现在书本之外。一是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协作力。协作力就是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同舟共济、互助互补,让所有人都了解你、欣赏你、喜欢你,做到协作而不失个性,宽容而不失原则。寒暑假期间,我参与了几家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申请到香港一金融机构见习体验,收获颇丰、感悟颇多。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工作和学习的差别,更有利于在就业方向、专业发展中选择取舍。二是在经济基础课程学习中提高专注力。专注学习就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担得起责任,专心于某一过程或活动,专心于无我状态。学习中将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原理,每一个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概括总结成自己的体系框架,按照经济学家的思想脉络加以理解记忆,实现对系统知识的科学建构。课下多看讲座、多读论文、多做调查,使学习变得更有条理。三是在社团活动中提高思辨力。本着与志同道合的学长学弟一块培养共同爱好、追求共同理想,我加入了学校经济学会等几个有兴趣的社团。活动中,有时围绕时政话题组织模拟,有时围绕经济话题比拼方略;有时针对哲学话题搞辩论,有时针对历史问题谈看法;有时针对生活中经济现象开展调查,有时针对困难学生呼吁帮扶;有时为弄懂一个问题三五成群围座在图书馆夜以继日查资料,有时为完成一项任务大家你追我赶争第一,自由奔放,丰富充实,每个人都能在不断思辩中共同进步。四是在学术辩论中提高创造力。每一次学术交流都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最易产生灵感,最易激发创造力。学习中,我和几个同学牵头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共谈学术,共话时政,追求尚真求是,力行多思善问,鼓励大胆置疑,提倡“打破沙锅问到底”,共同协作研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使大家都能感受到学习乐趣,最大限度释放自身潜能。五是在爱好拓展中提高亲和力。生活学习只有丰富多彩,人生事业才会色彩斑斓。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软实力”比“硬实力”更给力。为此,坚持做到“四个一”。培养一个爱好:古琴韶乐,上善之音,听则怡情,练则养性。保留一颗爱心:爱师长、爱同学、爱父母,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给生活一份信心。坚持一项运动:以动益智、以体塑型,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健康身心,也能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增添一点风趣:保持一颗童心,播撒一缕阳光,稍带些许幽默,共享生活乐趣。
转变理念,拓宽思维,真正学会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理念比方法重要,思路决定出路。学好经济学首先要摒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定式,学会“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在边际上做选择”的思维方式,以经济学家的理念加强自我修炼,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一是视野要广。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更自由、分工更细化已成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分析经济问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考量国家间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研判行业间政策导向、发展阶段、市场空间、竞争力排名等差异,先宏观、后微观,跨领域、多角度,登高望远观大势、了然于胸显真功。二是思维要“散”。强大思维能力是经济人最高特质。思维要“散”就是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养成,让思维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发散到各个相关方面,生发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活学活用经济原理,对任何现象和问题,不做唯一答案,不做对错选判,尽可能提出各种假设、设想,拿出多种应对措施和推演方案,向最好处努力、做最坏处预案,做到“一题多解”、“一事多措”,不断增强经济思考能力和综合研判能力。三是问题要准。提问题要新、抓问题要准、看问题要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中,强化问题意识,抱定怀疑、求真的态度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做到敢问、想问、会问,掌握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学会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处处留心皆学问。针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调动身体多种感官,留心周围人事物景,边观察边思考边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抓住主要矛盾、扭住关键环节,做到研究问题有穿透力,分析现象有洞察力,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功。四是观点敢新。迸发新观点、涌现新论断首先需革除思想藩篱,打破思维禁锢,以理论为依据,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着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质疑精神。尝试以新的标准看待经济现象和问题,不自见,不盲从,不因循守旧,不偏听偏信,不跟着感觉走、跟着领导走、跟着权威走。善用、用好学术批判武器,尝试从不同角度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批判别人使自己更加严谨,接受批判使自己更加完善。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找教训,从别人教训中找经验,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尽快学会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追求兴趣所在、选择有激情的事业是走向成功的关键。2014年高考,依仗数学方面较好成绩,我选择了河南大学经济统计专业。两年来,我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体验,对一些经济现象和问题思之深、学之急、悟之切,浙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启发好奇心,兴趣是最好老师,兴趣是积极向上的不竭动力。积兴成行,积行成习,积习成性,渐渐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理解和感悟。
铭记初心,抱定梦想,切实把经世济民作为目标起点和志向追求。大学生活是独立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开始。处在定位人生、规划职业十字路口上的我,始终把基于内心的声音和直觉感受当做初心,把学好经济学作为梦想,誓言决不放弃、永不懈怠,决心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一是把目标志向融入兴趣爱好。兴趣是对真心向往、喜欢善长事情的一种超常爱好和坚定执著,它可因爱屋及乌使兴趣由点及面不断扩散,也可因因噎废食导致刚刚产生的兴趣逐渐消退。两年来,我以不忘初心为兴趣原点,找准经济学入口,渐次向相关领域及部分细分专业延伸。学习中,努力从老师讲解中悟出真谛,从教授期盼中点燃激情,从同学们相互激励、你追我赶的氛围中找寻动力,逐渐由专业课学习向读经济学原著、听名家讲座、学专家思维、做调查实践和尝试解读经济现象等方面发展,学会了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维系兴趣常新不退。二是用目标志向引导个人偏好。偏好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倾向。针对经济学专业需要较好数学基础,身为文科生的我,从培养对数字敏感性入手,引导个人偏好,摒弃厌烦情结,克服畏惧心理,自我加压、自我叫劲,横下一条心、跨过这道坎,逐渐由怕学、想学,进而产生偏好。围绕高等数学等专业课程,重点地方反复学,难点地方重点学,切实打牢数学基础。三是为目标志向塑造自我个性。着力培育五种个性品行:独立的精神,力求有独立之思想、独到之见解,决不人云亦云;坚强的意志,坚韧而不失担当,弘毅而不失严谨;乐观的心态,始终保持自信向上、沉稳大度,始终充满和传播正能量;健全的人格,修身立德、全面发展,力争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健康的体魄,以坚持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进一步强化意志、增强自信。重点加强生活自理、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和心理承受五种能力的锤炼与修养,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激情的人、有趣味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四是充分发掘个人天赋。天赋来自自身潜力的深度发挖。闲暇之余总会思考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特长、自己的最爱、自己的未来,假期里,围绕经济专业领域,多次到企业、机关进行有目的地实践体验、感受交流,不断探寻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向,最感兴趣的专业,最有激情的事业,力争把喜好作为今后事业,作为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
深钻细研,广学博取,以良好习惯养成促自身经济素养不断提高。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每一次习惯养成都是战胜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历程,也是增强毅力、提高自控力的自我尝试。习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大学生活须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一是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学会管理和遵守时间。大学是人生新起点的开始,也是堂课教育、灌输教育向自主学习、课下学习转变的开始,面对经济学领域宽、范围广、跨度大、交叉学科多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在努力探寻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同时,重点做好时间管理,计划好每一天,用好每分钟,做到学习条理化,生活规律化,把目标规划落实到每天、每周、每月的计划之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积水成渊、水到渠成。二是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饱览经典原著。经典使心扉大开,读书让心颜常在。看经典原著就是与大师进行深度交流,感悟先贤心路历程和思想脉络的过程。延续初中时养成的喜好读书习惯,近两年来,从通读萨缪尔森、亚当·斯密原著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不断拓展学习空间。本着读懂原理,记住名词,领会要旨,把握脉络,理解思想的原则,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在充分荡涤心灵的同时,让经典原著成为引导走进经济学殿堂的理论工具,去打开现实世界这本大的移动的教科书,不断提高经济素养。三是在生活习惯养成中留意政经大事。大学生活首要是管控好自己、管理好时间,做到紧张而不失活力,充实又富有激情。随着平面媒体、新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时时学习、事事学习成为现实,也为我们提供了随时了解国家大事的条件,平时留意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经济现象,留意知名经济名家最新观点渐成习惯,真正做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集百家智慧,成自家体系。四是在写作习惯养成中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写文章不仅可锻炼文笔、磨练毅力,还能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在虚拟空间还是写日记,爱好并坚持写作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进入大学后,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尤其是对一些经济名家的新观点、新论断,专家学者对生活中的新现象、经济中的新常态等精辟分析以及头脑风爆、思想碰撞后迸发出的灵感火花等,都能及时整理成文,随用随学、常思常悟。写文章也使自己养成了静思习惯,慧从悟中来,悟从静中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力争使自己每天在反思反省、思考改进中不断进步。
丰富实践,注重体验,在提高经济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的同时增强自身“软实力”。背会《论语》并不能成为圣人,记住原理并不能成为经济学家。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专业素质,一种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力来自锻炼,经验在于累积,经济学的学习更多体现在书本之外。一是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协作力。协作力就是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同舟共济、互助互补,让所有人都了解你、欣赏你、喜欢你,做到协作而不失个性,宽容而不失原则。寒暑假期间,我参与了几家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实践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申请到香港一金融机构见习体验,收获颇丰、感悟颇多。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工作和学习的差别,更有利于在就业方向、专业发展中选择取舍。二是在经济基础课程学习中提高专注力。专注学习就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担得起责任,专心于某一过程或活动,专心于无我状态。学习中将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原理,每一个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概括总结成自己的体系框架,按照经济学家的思想脉络加以理解记忆,实现对系统知识的科学建构。课下多看讲座、多读论文、多做调查,使学习变得更有条理。三是在社团活动中提高思辨力。本着与志同道合的学长学弟一块培养共同爱好、追求共同理想,我加入了学校经济学会等几个有兴趣的社团。活动中,有时围绕时政话题组织模拟,有时围绕经济话题比拼方略;有时针对哲学话题搞辩论,有时针对历史问题谈看法;有时针对生活中经济现象开展调查,有时针对困难学生呼吁帮扶;有时为弄懂一个问题三五成群围座在图书馆夜以继日查资料,有时为完成一项任务大家你追我赶争第一,自由奔放,丰富充实,每个人都能在不断思辩中共同进步。四是在学术辩论中提高创造力。每一次学术交流都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最易产生灵感,最易激发创造力。学习中,我和几个同学牵头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共谈学术,共话时政,追求尚真求是,力行多思善问,鼓励大胆置疑,提倡“打破沙锅问到底”,共同协作研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使大家都能感受到学习乐趣,最大限度释放自身潜能。五是在爱好拓展中提高亲和力。生活学习只有丰富多彩,人生事业才会色彩斑斓。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软实力”比“硬实力”更给力。为此,坚持做到“四个一”。培养一个爱好:古琴韶乐,上善之音,听则怡情,练则养性。保留一颗爱心:爱师长、爱同学、爱父母,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给生活一份信心。坚持一项运动:以动益智、以体塑型,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健康身心,也能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增添一点风趣:保持一颗童心,播撒一缕阳光,稍带些许幽默,共享生活乐趣。
转变理念,拓宽思维,真正学会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理念比方法重要,思路决定出路。学好经济学首先要摒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定式,学会“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在边际上做选择”的思维方式,以经济学家的理念加强自我修炼,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一是视野要广。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更自由、分工更细化已成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分析经济问题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考量国家间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研判行业间政策导向、发展阶段、市场空间、竞争力排名等差异,先宏观、后微观,跨领域、多角度,登高望远观大势、了然于胸显真功。二是思维要“散”。强大思维能力是经济人最高特质。思维要“散”就是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养成,让思维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发散到各个相关方面,生发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活学活用经济原理,对任何现象和问题,不做唯一答案,不做对错选判,尽可能提出各种假设、设想,拿出多种应对措施和推演方案,向最好处努力、做最坏处预案,做到“一题多解”、“一事多措”,不断增强经济思考能力和综合研判能力。三是问题要准。提问题要新、抓问题要准、看问题要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中,强化问题意识,抱定怀疑、求真的态度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做到敢问、想问、会问,掌握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学会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处处留心皆学问。针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调动身体多种感官,留心周围人事物景,边观察边思考边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抓住主要矛盾、扭住关键环节,做到研究问题有穿透力,分析现象有洞察力,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功。四是观点敢新。迸发新观点、涌现新论断首先需革除思想藩篱,打破思维禁锢,以理论为依据,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着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质疑精神。尝试以新的标准看待经济现象和问题,不自见,不盲从,不因循守旧,不偏听偏信,不跟着感觉走、跟着领导走、跟着权威走。善用、用好学术批判武器,尝试从不同角度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批判别人使自己更加严谨,接受批判使自己更加完善。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找教训,从别人教训中找经验,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尽快学会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