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认同中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学效果探究
【作者】 林丽琴
【机构】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一直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最好载体,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同度,就会相应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关注度,德育教育信息的接受性就会越高,当然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关键词:德育教育 认同度 引导 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可否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并对师生各自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纵观学校教育会发现,学生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认同度越高,教师施教的有效性也相应较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信息量增多,个体心智、思维趋于成熟,对教师的评价和要求会发生改变,对教师的认同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学科的认识及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师生关系既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较多知识,较高素质的群体,他们肩负了建设祖国和振兴民族的使命,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的综合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当然过硬的品德素质是关键,而思政课又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角色,思政课教师的个人素质、业务水平、思想意识、责任感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有时这种影响会是终身的。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德育教育,但因种种原因,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让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课程,同仁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笔者想就高校师生关系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思政课教学的接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错综复杂。思政课教师需要花大气力研究学生的接受活动,认识和把握规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对绕不开的话题,教师的个人魅力及讲授方式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受教育者往往先接受教育者,然后才接受他们传递的教育信息。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业务素质、自身的道德修养、责任心、教育态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及教学活动本身的兴趣和信任度,信任度越高,接受性就越高,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及行为的影响就越大,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就越好。教师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最好载体,教师身份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却作用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发挥低耗而高效的功效。要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就要相应提升学生的对教师的认同度。要让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认同,就不能靠简单地说教,更不能用强行令其接受的方式,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言传身教”,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学识丰厚的教师更容易令学生钦佩和认同,这也是教师“学高为师”的外化影响。教师对知识的尊重,会引导学生尊重知识。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充实、整合自身知识,用博学赢得学生的认可。教师对待教书育人职业需要本分,对待知识也应当有老实的态度,能将这种态度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就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鬼谷子云:“言为心声”。教师的言是心的表达,而表达的优劣与方式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直观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掌握吸引学生的语言技巧,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既是自身学识的体现,也是业务素质的体现,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对表达的内容要准确,需要做到“慎言”,表达的不当或失误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评价,也会降低对教师的认同。教师的行是言的具体体现,说得再好,在行动中无从体现,就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示范,尤其在对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等的躬身践行,教师能否做到“言行一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对教师所传递知识的信任度,这也是身教的效果。
高校的思政课仅靠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用学生能接受、愿接受的方式与之沟通和交流,这也是在实践层面提升教师被认同的可行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博客、QQ、微信等学生熟悉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自己的文字,分享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与教师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比面对面的互动更真实,沟通更通畅,这样的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平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位被学生认同的教师一定是一位能理解学生的教师,要做到真正理解受教育者,就需要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大学生是生活于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需要思政课教师熟悉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需要放下“自以为是”的心态,真正实现师生思想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让教育信息在“润物细无声”中被接受,增强德育引导的有效性。
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以整个身心进行的,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不断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抬头率,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和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这既是教师自身修养的体现,也是“身正为范”的外化。一个拥有强烈责任意识的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感召力,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意识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思政课程教学应以自身的学科特点为基础,教师迫切需要改变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角色,不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努力做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有效引导学生解决稳定的教学内容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强化学生意识,解决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矛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其建构自身的价值和信息系统。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用真情、真诚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最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
思政课教师只要做到学问做的真,对课堂付出的真,对学生投入的感情真,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就会转移到课程中去,提升了课程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让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历历 论高校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2卷第一期
[2] 袁银传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阵地意识、问题意识 宣讲家独家评论 2015-02-08
[3] 霍艾湘 徐淑华 李文诠 简爱 邢波 袁秦英 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可接受度的调查与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29期
作者简介:林丽琴 工作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德育教育 认同度 引导 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可否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并对师生各自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纵观学校教育会发现,学生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认同度越高,教师施教的有效性也相应较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信息量增多,个体心智、思维趋于成熟,对教师的评价和要求会发生改变,对教师的认同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学科的认识及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师生关系既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拥有较多知识,较高素质的群体,他们肩负了建设祖国和振兴民族的使命,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劳的综合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当然过硬的品德素质是关键,而思政课又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角色,思政课教师的个人素质、业务水平、思想意识、责任感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有时这种影响会是终身的。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德育教育,但因种种原因,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让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课程,同仁们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笔者想就高校师生关系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思政课教学的接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错综复杂。思政课教师需要花大气力研究学生的接受活动,认识和把握规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对绕不开的话题,教师的个人魅力及讲授方式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受教育者往往先接受教育者,然后才接受他们传递的教育信息。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业务素质、自身的道德修养、责任心、教育态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及教学活动本身的兴趣和信任度,信任度越高,接受性就越高,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及行为的影响就越大,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就越好。教师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最好载体,教师身份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却作用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发挥低耗而高效的功效。要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就要相应提升学生的对教师的认同度。要让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认同,就不能靠简单地说教,更不能用强行令其接受的方式,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言传身教”,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学识丰厚的教师更容易令学生钦佩和认同,这也是教师“学高为师”的外化影响。教师对知识的尊重,会引导学生尊重知识。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充实、整合自身知识,用博学赢得学生的认可。教师对待教书育人职业需要本分,对待知识也应当有老实的态度,能将这种态度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就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鬼谷子云:“言为心声”。教师的言是心的表达,而表达的优劣与方式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直观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掌握吸引学生的语言技巧,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既是自身学识的体现,也是业务素质的体现,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对表达的内容要准确,需要做到“慎言”,表达的不当或失误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评价,也会降低对教师的认同。教师的行是言的具体体现,说得再好,在行动中无从体现,就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示范,尤其在对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等的躬身践行,教师能否做到“言行一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对教师所传递知识的信任度,这也是身教的效果。
高校的思政课仅靠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用学生能接受、愿接受的方式与之沟通和交流,这也是在实践层面提升教师被认同的可行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博客、QQ、微信等学生熟悉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自己的文字,分享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与教师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比面对面的互动更真实,沟通更通畅,这样的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平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位被学生认同的教师一定是一位能理解学生的教师,要做到真正理解受教育者,就需要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大学生是生活于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需要思政课教师熟悉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需要放下“自以为是”的心态,真正实现师生思想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让教育信息在“润物细无声”中被接受,增强德育引导的有效性。
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以整个身心进行的,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不断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抬头率,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和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这既是教师自身修养的体现,也是“身正为范”的外化。一个拥有强烈责任意识的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感召力,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责任意识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思政课程教学应以自身的学科特点为基础,教师迫切需要改变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角色,不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努力做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有效引导学生解决稳定的教学内容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强化学生意识,解决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矛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其建构自身的价值和信息系统。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用真情、真诚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最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
思政课教师只要做到学问做的真,对课堂付出的真,对学生投入的感情真,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就会转移到课程中去,提升了课程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让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历历 论高校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2卷第一期
[2] 袁银传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阵地意识、问题意识 宣讲家独家评论 2015-02-08
[3] 霍艾湘 徐淑华 李文诠 简爱 邢波 袁秦英 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可接受度的调查与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29期
作者简介:林丽琴 工作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