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校企合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作者】 吕 磊 王景明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齐鲁工业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发展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望。结合其现状与趋势,引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思考,得到一些启示,方便高校教育的稳步推进,为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机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创新
校企合作将社会需求这一市场导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相融合,通过采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的方式,实现着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不断提升[1]。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2]。在我国,校企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反馈出一些综合素质问题,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大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融合,培养社会岗位需要人才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发诸多启示。
1 强化素质教育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机制[3]。大学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拥有着独特的优势。要做事先做人,正如青啤的标语“好人酿好酒”一样,学校教育也要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综合性人才,做到“好人成大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这些往往来源于书本和教材。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启示我们过程中应突出岗位规范和职业要求,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效对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建设一支新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提高内在素质出发,借助大数据下的网络平台,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此项工作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借助讲座、活动等方式进行充实,力争达到高校学子素质层次让企业满意,让社会放心的目的。
2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4]。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有利于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又有益于企业、社会的发展进步。这已经是一个科技取代人力的时代,考察过程中发现:诸如造纸车间、酿造车间等工艺厂房,只见机器在不停的旋转工作,操作人员在开有空调的监控操作室里统筹大局,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感叹知识的力量。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迫在眉睫[5],企业对技术有需求,社会发展对知识有渴望,学校教育肩负的责任不言而喻。在这个最具创造力的年纪,我们更应该提供给学生们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科技创新”、“挑战杯”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要在学校生活中不断贯彻落实,真真正正的将此作为平台,切切实实的执行完善,统筹好组织环节,为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开拓思路保驾护航。
3 提升专业水平
工厂里的师傅们学历参次不齐,而面对新人,几乎每个人都能称得上真正的师傅,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吧。他们能很快的缕清管道布局,他们能迅速的判断出指标的差异,而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刚入职的学生们很难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还是专业功底不扎实,理论知识相对匮乏,见得少,做的少[6]。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专业水平是必要的环节。专业基础是根基,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选手,学校的基础理论历练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此,在以后的辅导员工作中,应加强学生们的学业监督,不定时的查课,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构建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班级配备专业老师作为专业班主任,依据学生特点,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定期组织活动和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督促大家打好专业基础,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同时,加强企业导师的联系沟通,理论联系实际,协同把好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关。
4 加强校企联系
企业与院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能促进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但与校方角度不同之处在于,企方的研究更直接明确地指出,校企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合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7]。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模式,依托企业需求和市场导向,适时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道,力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局面。基础固然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必然需要实践的支撑。几乎每个企业都有共同的声音:“现在的学生们眼高手低”,要解决这种现状,企业提供的平台成为一种有利的保障。平时注重与相关企业的联系沟通,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们到一线去,到实践中,让理论与实际生产碰撞,从而更有效的消化理论知识,反馈实际问题,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生产中能够游刃有余。
5 砥砺拼搏意识
迈出第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坚持走下去需要更大的毅力。很多企业领导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很多学生半途而废,坚持不下来,经受不住前期的艰苦考验[8]。都是被公司看中的同学,在面对基层考验的时候,有的在车间一个周放弃了,有的打扫卫生区域坚持住了三个月。结果可想而知,放弃的在企业没有走远,坚持了的至少做到了公司中层。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面对这种现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与责任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生们的毅力培养,学校不应该培养温室的花朵,而是要培育历经风霜的大树!在这个前提下,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必然要顺理成章的展开:励志讲座,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等。切实的让同学们感受到只有非常努力才能做起来毫不费力,将这种顽强拼搏的意识和坚持的理念贯穿于心,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种适应当代市场需求,联结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鉴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模式,多途径多渠道的发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走出去,引进来。校企合作模式下产生的结果引发了太多启示,让我们看到了优势,也认识到了不足。教育工作,必应以此为契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优势互补,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职工作做细做实,更上一个台阶,让高校学子在政策制度的引领下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吴菱蓉.浅析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企业导报,2015(11):98-99.
[2]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2):36-41.
[3]王敏,陈文斌.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6-118.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71-74.
[5] 周娉.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J].华夏教师,2012(8):86.
[6]黄斐,高姗姗. 校企合作模式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2):63-64.
[7]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改革与开放,2009(9):139-141.
[8]江红梅. 浅谈校企合作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J].艺术科技,2013(10):377.
关键词: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创新
校企合作将社会需求这一市场导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相融合,通过采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的方式,实现着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不断提升[1]。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2]。在我国,校企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反馈出一些综合素质问题,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校企合作大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融合,培养社会岗位需要人才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发诸多启示。
1 强化素质教育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机制[3]。大学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拥有着独特的优势。要做事先做人,正如青啤的标语“好人酿好酒”一样,学校教育也要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综合性人才,做到“好人成大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这些往往来源于书本和教材。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启示我们过程中应突出岗位规范和职业要求,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效对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建设一支新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提高内在素质出发,借助大数据下的网络平台,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此项工作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借助讲座、活动等方式进行充实,力争达到高校学子素质层次让企业满意,让社会放心的目的。
2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4]。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有利于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又有益于企业、社会的发展进步。这已经是一个科技取代人力的时代,考察过程中发现:诸如造纸车间、酿造车间等工艺厂房,只见机器在不停的旋转工作,操作人员在开有空调的监控操作室里统筹大局,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感叹知识的力量。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迫在眉睫[5],企业对技术有需求,社会发展对知识有渴望,学校教育肩负的责任不言而喻。在这个最具创造力的年纪,我们更应该提供给学生们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科技创新”、“挑战杯”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要在学校生活中不断贯彻落实,真真正正的将此作为平台,切切实实的执行完善,统筹好组织环节,为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开拓思路保驾护航。
3 提升专业水平
工厂里的师傅们学历参次不齐,而面对新人,几乎每个人都能称得上真正的师傅,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吧。他们能很快的缕清管道布局,他们能迅速的判断出指标的差异,而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刚入职的学生们很难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还是专业功底不扎实,理论知识相对匮乏,见得少,做的少[6]。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专业水平是必要的环节。专业基础是根基,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选手,学校的基础理论历练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此,在以后的辅导员工作中,应加强学生们的学业监督,不定时的查课,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有针对性的构建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班级配备专业老师作为专业班主任,依据学生特点,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定期组织活动和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督促大家打好专业基础,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同时,加强企业导师的联系沟通,理论联系实际,协同把好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关。
4 加强校企联系
企业与院校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能促进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但与校方角度不同之处在于,企方的研究更直接明确地指出,校企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合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7]。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模式,依托企业需求和市场导向,适时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道,力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局面。基础固然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必然需要实践的支撑。几乎每个企业都有共同的声音:“现在的学生们眼高手低”,要解决这种现状,企业提供的平台成为一种有利的保障。平时注重与相关企业的联系沟通,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们到一线去,到实践中,让理论与实际生产碰撞,从而更有效的消化理论知识,反馈实际问题,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生产中能够游刃有余。
5 砥砺拼搏意识
迈出第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坚持走下去需要更大的毅力。很多企业领导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很多学生半途而废,坚持不下来,经受不住前期的艰苦考验[8]。都是被公司看中的同学,在面对基层考验的时候,有的在车间一个周放弃了,有的打扫卫生区域坚持住了三个月。结果可想而知,放弃的在企业没有走远,坚持了的至少做到了公司中层。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面对这种现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与责任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生们的毅力培养,学校不应该培养温室的花朵,而是要培育历经风霜的大树!在这个前提下,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必然要顺理成章的展开:励志讲座,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等。切实的让同学们感受到只有非常努力才能做起来毫不费力,将这种顽强拼搏的意识和坚持的理念贯穿于心,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种适应当代市场需求,联结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鉴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模式,多途径多渠道的发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走出去,引进来。校企合作模式下产生的结果引发了太多启示,让我们看到了优势,也认识到了不足。教育工作,必应以此为契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优势互补,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职工作做细做实,更上一个台阶,让高校学子在政策制度的引领下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吴菱蓉.浅析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企业导报,2015(11):98-99.
[2]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2):36-41.
[3]王敏,陈文斌.校企合作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6-118.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71-74.
[5] 周娉.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J].华夏教师,2012(8):86.
[6]黄斐,高姗姗. 校企合作模式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2):63-64.
[7]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改革与开放,2009(9):139-141.
[8]江红梅. 浅谈校企合作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J].艺术科技,2013(1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