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作者】 崔洛良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在我们教育行业引起关注的话题,我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最初来自于对自己孩子的苦恼,我女儿小学时活泼开朗,每天到家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是在她上初二的时候,忽然间就感觉她的话语渐渐地少了。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了解,我排除了作业的压力、同学间的交际等一系列问题,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是面对女儿落寞的眼神,我很长一段时间苦无良策。直到后来翻看了很多的青春期话题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著作、文章,并结合所学,尝试“照方抓药”,终于和女儿一起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如今,女儿已“安全”的升入大学,但是回首往事,仍时常心有余悸,所以感觉很有必要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由于自己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当过多年的班主任,尤其是陪伴自己的孩子经历过这么一段特殊时光,所以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思考。我认为现如今的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学习中的压力感: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当的普遍。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荣辱感增强,很多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2、适应性差:由于上小学时父母过多的包办,使得孩子如同温室的花朵,上了初中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对学校的活动产生畏难、怯懦心理。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问、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异常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渐渐失去了上进心。7.心理不平衡感: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已强,一旦产生就很难摆脱,而且看周围事物也容易带上有色、变色眼镜。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观象。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面对以上问题,老师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探索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情感的交流、情绪的疏导等活动化解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这不仅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而且能使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轻松自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拓展了传统德育的范围,而且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1.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2.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处理与异性及他人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
4.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与心理品质。
5.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未来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心理准备。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一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二是对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三是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集体活动,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四是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途径,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等,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3、我们还可以利用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施心理教育,例如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加强科学研究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做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完成“传道”“授业”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健康、安全的渡过青春期有着充分的重视,力争使我们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健康、和谐、合格的公民。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由于自己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当过多年的班主任,尤其是陪伴自己的孩子经历过这么一段特殊时光,所以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思考。我认为现如今的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学习中的压力感: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当的普遍。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荣辱感增强,很多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2、适应性差:由于上小学时父母过多的包办,使得孩子如同温室的花朵,上了初中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对学校的活动产生畏难、怯懦心理。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问、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异常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渐渐失去了上进心。7.心理不平衡感: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已强,一旦产生就很难摆脱,而且看周围事物也容易带上有色、变色眼镜。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观象。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面对以上问题,老师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探索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情感的交流、情绪的疏导等活动化解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这不仅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而且能使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轻松自然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拓展了传统德育的范围,而且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1.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2.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处理与异性及他人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
4.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与心理品质。
5.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未来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心理准备。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 一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二是对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三是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集体活动,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四是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途径,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等,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3、我们还可以利用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施心理教育,例如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加强科学研究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做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完成“传道”“授业”的同时,也必须对学生健康、安全的渡过青春期有着充分的重视,力争使我们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健康、和谐、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