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王世兴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等务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因此,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一、教学观念创新
创新思维培养必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教学观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观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洋务运动的时候,在向学生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的同时,重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单纯的知识教学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掌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从灌输知识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的四大发明这部分内容时,我在首先肯定四大发明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自豪的同时,要同学们认真思考鲁迅在《电的利弊》中所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并分小组讨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与什么?为什么曾经强大的古代中国到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美国等这些国家?这些问题一提出,就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思考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对学生的答案,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并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就能保证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素质,提高了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
1、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师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问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生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稳定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及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努力进取的学习精神,这是一份自觉的、主动的、活跃的学习动机。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精美的图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而历史的鲜活性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特征决定的。
3、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突出表现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渠道,即由教师主讲,从头到尾,一讲到底,“满堂灌”、“一言堂”,真正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只能是听话听话再听话,被动地接受知识,服从地听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一节课下来,教师满以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却晕晕乎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束缚,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多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精心布置,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互相合作,在互动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
一、教学观念创新
创新思维培养必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教学观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观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洋务运动的时候,在向学生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的同时,重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单纯的知识教学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掌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从灌输知识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的四大发明这部分内容时,我在首先肯定四大发明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自豪的同时,要同学们认真思考鲁迅在《电的利弊》中所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并分小组讨论,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与什么?为什么曾经强大的古代中国到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美国等这些国家?这些问题一提出,就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思考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对学生的答案,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并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就能保证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素质,提高了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
1、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师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问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生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稳定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及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努力进取的学习精神,这是一份自觉的、主动的、活跃的学习动机。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精美的图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而历史的鲜活性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特征决定的。
3、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突出表现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渠道,即由教师主讲,从头到尾,一讲到底,“满堂灌”、“一言堂”,真正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只能是听话听话再听话,被动地接受知识,服从地听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一节课下来,教师满以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却晕晕乎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束缚,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多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精心布置,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互相合作,在互动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