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人格之事业、注重个性之表达
【作者】 德 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第一中学藏文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假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他重视对受教育者“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主张发展个性。这个观点,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那么,在教育中,如何认识“人格之事业”呢?又如何实现“人格之事业”呢?在我看来,“人格之事业”对于初中学生就是学生有自身成长的要求,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有个性的自主性和对自身行为的负责精神,以及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价值认可的追求。从事初中教学以来,我总熟见于我们用集体性、共性取代个性,许多时候老师崇尚“听话教育”,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其人格的独立性被忽略,使其被冲磨成一颗颗无棱无角的“鹅卵石”,缺乏鲜活的个性,缺乏青春的生气。为此,为自己的学生感到无奈和苦楚所以在自身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有意识的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繁琐的工作中,则是以“让学生如何正确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实现学生独立人格的突破口。
一、放下姿态,营造氛围,提倡表达。
生活中,曾经作为老师,很多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是除了家长之外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人,并且也只有自己的关心方式才是明智的。常把口号:“我们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挂在口上,致使生活中管得太严、太细、太死、甚至因管得不当而适得其反。比如在管理我们会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系于教师身上,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选择能力和敢于作为的进取心;有时还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不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人看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人格,使学生对老师望而生畏,体会不到师生之间的关怀、温暖,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压抑、郁闷、怯懦、虚伪甚至仇恨的心理;甚至由于制定过多、过细的规定和限制,使学生产生不满、逆反和对抗情绪等等。在那样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不曾听到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因而在后来的工作中我逐渐淡化教师角色意识,放下姿态,在与学生一起时,以一个倾听者、分享者、引导者自居。并且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着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愉悦课堂氛围,倡导学生大胆的表达。
二、尊重为先、创造条件、乐于表达。
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执行者,在工作中也能明确的认识到: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还曾听过这样的故事: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学校的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和他谈了一次话。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20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因此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会使学生更加自尊,学生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与学生相处更应该尊重每位学生,重视学生的不同差异;并创造一切机会,实现学生表达的愿望。
落实到工作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班级,而班委除由学生民主选举出来承担班级固定事务外,班委还要轮流担当值周班长,根据班级当周情况与班主任协商、制定本周班会主题,负责主持班会,班会的形式也可自定。他们制定的“我们一起来做学习的主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做生活的两面派”、“集体与个人”等等主题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样形式的班会上,学生是导演,确定主题,很有针对性,同时形式可也根据学生自己的喜欢展开,此外班会的主持者还是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彼此更了解,就更善于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而且在表达中学生们更能发现彼此的优点,同学精彩的发言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提出的有好的建议还可以被采纳。就这样学生乐于表达自己,学生得到尊重,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三、认识自我、坦诚面对、善于表达。
在成长过程中,最关心孩子的永远是他们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怎样才最快乐,怎样才更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他确实没有成人的社会经验,但他有学习的本能,有生长的力量,有自我矫正的能力,有勃勃的生机。只是,在他们的成长中,我们总是把我们认为“最好”方法和途径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依照我们的心理实现我们认为的“最好”,就此不希望学生犯错,从我们自身就排斥学生犯错,觉得学生犯错处理起来是一件麻烦的事,因而学生在我们的成人社会中获取经验,不愿犯错,即使犯错,也遮遮掩掩,希望让我们看到更好的自己。其实就这一点,我们更应该教会自己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并不总是有害的,那正是成长的代价和动力,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步骤。青少年时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不是致命的,或者说还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只有在不断的试探、犯错中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自我,才能够真诚的面对失败的结果。为自己的独立进行斗争、与大人的意志有所冲突时,他就是在学习自觉地为自己的决定、行为负责,矫正自己的行为,进而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有了学生对自身的很好的认识,并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基础,还要在乐于表达上有一个提升,那就是还要善于表达,因为学生表达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我们不仅希望看到学生有独立的人格,还更希望学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格是一个大家愿意接纳的,能既和好的表达自己,又能实现表达的意志与愿望。被社会的公共道德认可、喜欢的,能融入到生活的本身的人格。这样的要求就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让学生学会换位,还就前面的那个例子接着说,在那罚抄事件的第二天早晨的语文课上,我请同学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下当时的我,看谁细节描写最细腻,并能通过细节揣摩人物的内心。同学们表现积极,说出了当时我窘迫、尴尬,还有不好意思。这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再或者身边的朋友,出现错误时,你们更愿意用什么方式表达或什么方式你们更愿意接受,答案不言而喻。学生们通过一件小事,明白了:在“大胆的表达”的同时还需要“善于表达”。
那么,在教育中,如何认识“人格之事业”呢?又如何实现“人格之事业”呢?在我看来,“人格之事业”对于初中学生就是学生有自身成长的要求,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有个性的自主性和对自身行为的负责精神,以及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价值认可的追求。从事初中教学以来,我总熟见于我们用集体性、共性取代个性,许多时候老师崇尚“听话教育”,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其人格的独立性被忽略,使其被冲磨成一颗颗无棱无角的“鹅卵石”,缺乏鲜活的个性,缺乏青春的生气。为此,为自己的学生感到无奈和苦楚所以在自身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有意识的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繁琐的工作中,则是以“让学生如何正确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实现学生独立人格的突破口。
一、放下姿态,营造氛围,提倡表达。
生活中,曾经作为老师,很多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是除了家长之外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人,并且也只有自己的关心方式才是明智的。常把口号:“我们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挂在口上,致使生活中管得太严、太细、太死、甚至因管得不当而适得其反。比如在管理我们会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系于教师身上,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选择能力和敢于作为的进取心;有时还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不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人看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人格,使学生对老师望而生畏,体会不到师生之间的关怀、温暖,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压抑、郁闷、怯懦、虚伪甚至仇恨的心理;甚至由于制定过多、过细的规定和限制,使学生产生不满、逆反和对抗情绪等等。在那样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不曾听到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因而在后来的工作中我逐渐淡化教师角色意识,放下姿态,在与学生一起时,以一个倾听者、分享者、引导者自居。并且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着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愉悦课堂氛围,倡导学生大胆的表达。
二、尊重为先、创造条件、乐于表达。
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执行者,在工作中也能明确的认识到: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还曾听过这样的故事: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学校的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和他谈了一次话。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20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因此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会使学生更加自尊,学生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与学生相处更应该尊重每位学生,重视学生的不同差异;并创造一切机会,实现学生表达的愿望。
落实到工作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班级,而班委除由学生民主选举出来承担班级固定事务外,班委还要轮流担当值周班长,根据班级当周情况与班主任协商、制定本周班会主题,负责主持班会,班会的形式也可自定。他们制定的“我们一起来做学习的主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做生活的两面派”、“集体与个人”等等主题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样形式的班会上,学生是导演,确定主题,很有针对性,同时形式可也根据学生自己的喜欢展开,此外班会的主持者还是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彼此更了解,就更善于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而且在表达中学生们更能发现彼此的优点,同学精彩的发言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提出的有好的建议还可以被采纳。就这样学生乐于表达自己,学生得到尊重,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三、认识自我、坦诚面对、善于表达。
在成长过程中,最关心孩子的永远是他们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怎样才最快乐,怎样才更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他确实没有成人的社会经验,但他有学习的本能,有生长的力量,有自我矫正的能力,有勃勃的生机。只是,在他们的成长中,我们总是把我们认为“最好”方法和途径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依照我们的心理实现我们认为的“最好”,就此不希望学生犯错,从我们自身就排斥学生犯错,觉得学生犯错处理起来是一件麻烦的事,因而学生在我们的成人社会中获取经验,不愿犯错,即使犯错,也遮遮掩掩,希望让我们看到更好的自己。其实就这一点,我们更应该教会自己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并不总是有害的,那正是成长的代价和动力,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步骤。青少年时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不是致命的,或者说还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只有在不断的试探、犯错中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自我,才能够真诚的面对失败的结果。为自己的独立进行斗争、与大人的意志有所冲突时,他就是在学习自觉地为自己的决定、行为负责,矫正自己的行为,进而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有了学生对自身的很好的认识,并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基础,还要在乐于表达上有一个提升,那就是还要善于表达,因为学生表达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我们不仅希望看到学生有独立的人格,还更希望学生的富有个性的人格是一个大家愿意接纳的,能既和好的表达自己,又能实现表达的意志与愿望。被社会的公共道德认可、喜欢的,能融入到生活的本身的人格。这样的要求就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让学生学会换位,还就前面的那个例子接着说,在那罚抄事件的第二天早晨的语文课上,我请同学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下当时的我,看谁细节描写最细腻,并能通过细节揣摩人物的内心。同学们表现积极,说出了当时我窘迫、尴尬,还有不好意思。这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再或者身边的朋友,出现错误时,你们更愿意用什么方式表达或什么方式你们更愿意接受,答案不言而喻。学生们通过一件小事,明白了:在“大胆的表达”的同时还需要“善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