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我见
【作者】 次仁群宗
【机构】 西藏山南市职业技术学校农林牧专业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党中央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扶持农村弱势群体,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培养目标普遍存在严重的离“农”现象。众所周知,农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却忽视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新型农民的需要,一味“迎合”学生、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传统择业理念,培养的学生大多是脱离农民身份的保安、餐饮服务员、数控机床操作员之类的人才,甚至只实行“定单培养”,而忽视了为农村地方经济服务这一根本办学宗旨。广大学生的眼光也只盯着进城打工,缺乏回乡创业的意识。还有不少农村职业高中追随普高办所谓的“课改班”、“音美班”,开设与普高同样的课程,围绕“高考”转,把学校办成了既不像职业教育也不像普通教育的“夹心饼”。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严重“离”农,使大量的优质劳动力流进了城市,流向了沿海地区,农村便成了老幼妇病残的居住地。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农村职业教育得到健康发展,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落实其战略地位
首先,应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全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使其能站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支撑农村的发展;其次,在经费投入、政策法规等方面,确确实实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在目前以农村职业教育建设为重点的重要历史时期,要鼓励农村职业学校办好涉农专业,尤其是示范校,假如每所职校都有项目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不仅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而且也将大大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
二、端正办学方向,突出“农村”特色
众所周知,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办学目标就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人才。所以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者必须牢记和正确把握好这一大方向,立足农村当地,面向农村市场,坚持以职业分析为导向,根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所构架的职业群,利用学校自身优势,设置与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特色的品牌专业,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好就业岗位的准备,而不是单一的为外地区培养和输送技术人才。所谓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就是要选准具有地方特色、能发挥学校优势且能相对稳定的专业。为此,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应由用人单位的专家(如乡镇企业专家等)、学校教师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成员组成“智囊团”,从发展当地农村“一村一品”经济的需要、学校的办学优势以及政府的宏观布局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确立与“一村一品”需求相吻合的一到两个骨干专业即品牌专业,合理设置辅助专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政府要支持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强职业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办学实力,把品牌专业做大做强,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强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
三、深化教学改革,编制口径宽、实践性强的课程模式
强调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适用、够用、会用”原则,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区别。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适用、够用、会用”,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科学地编制口径宽、实践性强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知识覆盖面要广、课时计划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可以考虑按大的学科门类编制课程计划。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岗位也频繁变换。与此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再也不能以具体的岗位定专业,也不能以具体的专业定课程,而应实行“宽口径、强能力、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知识能力符合“适用、够用、会用”的原则。例如,目前设置的农学专业应包括农学、园艺、畜牧、水产等专业内容,实行“宽口径”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再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主攻方向。通过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职教人才,其知识能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与此同时,还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一年级应以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主,适当开设实践技能课;二年级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应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三年级主要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重点是要进行系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
四、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以短促长,良性互动
农村职业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与相关业务部门或乡(镇)村联合,结合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恰当的时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并尽可能送教下乡,组织骨干教师到田间地头现场授课,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农民朋友,提高他们的实战本领,进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目标。这样做不仅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也能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增强招生吸引力,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五、完善就业制度,把“人才”留在农村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改革发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宣传力度,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农村是一片改革的乐土,号召青年人才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空去一展才华,创设优越的政策环境设法把那些思想素质好、学习成绩优良、实践技能过硬的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在农村。一是出台和落实鼓励毕业生留在农村的政策,如无偿提供回乡务农创业平台,发放回乡务农创业补贴,给予不同级别的“乡官、村官、组官”待遇等;二是加强农村中小企业对这些人才的留用力度,如政府部门可以把企业聘用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作为减税和免税的重要指标;三是在经济待遇上将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同等对待,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做到按技能等级付酬,按业务实绩提级,从而真正建立起机制灵活、制度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落实其战略地位
首先,应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高全民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使其能站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支撑农村的发展;其次,在经费投入、政策法规等方面,确确实实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在目前以农村职业教育建设为重点的重要历史时期,要鼓励农村职业学校办好涉农专业,尤其是示范校,假如每所职校都有项目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不仅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而且也将大大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
二、端正办学方向,突出“农村”特色
众所周知,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办学目标就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人才。所以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者必须牢记和正确把握好这一大方向,立足农村当地,面向农村市场,坚持以职业分析为导向,根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所构架的职业群,利用学校自身优势,设置与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特色的品牌专业,为学生未来就业做好就业岗位的准备,而不是单一的为外地区培养和输送技术人才。所谓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就是要选准具有地方特色、能发挥学校优势且能相对稳定的专业。为此,在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应由用人单位的专家(如乡镇企业专家等)、学校教师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成员组成“智囊团”,从发展当地农村“一村一品”经济的需要、学校的办学优势以及政府的宏观布局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确立与“一村一品”需求相吻合的一到两个骨干专业即品牌专业,合理设置辅助专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政府要支持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强职业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办学实力,把品牌专业做大做强,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强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
三、深化教学改革,编制口径宽、实践性强的课程模式
强调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适用、够用、会用”原则,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区别。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适用、够用、会用”,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科学地编制口径宽、实践性强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知识覆盖面要广、课时计划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可以考虑按大的学科门类编制课程计划。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岗位也频繁变换。与此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再也不能以具体的岗位定专业,也不能以具体的专业定课程,而应实行“宽口径、强能力、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知识能力符合“适用、够用、会用”的原则。例如,目前设置的农学专业应包括农学、园艺、畜牧、水产等专业内容,实行“宽口径”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再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主攻方向。通过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职教人才,其知识能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与此同时,还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一年级应以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主,适当开设实践技能课;二年级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应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三年级主要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重点是要进行系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
四、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以短促长,良性互动
农村职业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与相关业务部门或乡(镇)村联合,结合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恰当的时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并尽可能送教下乡,组织骨干教师到田间地头现场授课,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农民朋友,提高他们的实战本领,进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目标。这样做不仅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也能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增强招生吸引力,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五、完善就业制度,把“人才”留在农村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改革发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宣传力度,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农村是一片改革的乐土,号召青年人才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空去一展才华,创设优越的政策环境设法把那些思想素质好、学习成绩优良、实践技能过硬的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在农村。一是出台和落实鼓励毕业生留在农村的政策,如无偿提供回乡务农创业平台,发放回乡务农创业补贴,给予不同级别的“乡官、村官、组官”待遇等;二是加强农村中小企业对这些人才的留用力度,如政府部门可以把企业聘用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作为减税和免税的重要指标;三是在经济待遇上将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同等对待,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做到按技能等级付酬,按业务实绩提级,从而真正建立起机制灵活、制度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