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作者】 刘香兰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巴燕镇李家庄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方向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巳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呢?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们共勉。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个体在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高,参与意识强烈的情况下,创新教育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组织者、合作者。是课堂创新的营造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责任重大。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讲长方体时,我用一萝卜形象地切出一个长方体,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又如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认识中,我举出一个生活动中的例子:“一页信纸究竞是不是长方体”的疑问可以使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讨论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相互碰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还可以通过激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举出大量的数字,让学生去判断,在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判断或难以判断出来时,我却很快判断出来了。这就激励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迫切想掌握这种简便的方法,便会去积极探索、创新。
二、用新颖奇异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性
在教学中,创新性就是要冲破思维和教学模式,用新颖和奇异、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识来培养学生创新。在讲到体积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接触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发出数学中的体积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最后能喝到水。学生从这个问题中,就会意识到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多种方法培养创新。如利用课件制作来讲《比较分数的大小》。小学生喜欢动画片,可以利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过长时间跋涉又累又渴的情况下,找来一个西瓜,分别为唐僧、沙和尚各分西瓜的,八戒吃西瓜,悟空吃西瓜的,八戒不乐意这种分法,让学生讨论,到底谁吃的西瓜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知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
没有思维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活教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解放他们的双手、大脑、嘴巴、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想象,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敢于突破旧框框,善于标新立异,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敢于动手,敢于动口,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新思维,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化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的智力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积,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要求学生口述:“我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四、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菜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际参与中,遇到并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通过圆柱的体积来认识圆锥的体积。做实验,准备空心圆柱与圆锥,圆锥准备多个,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各一个,做“盛沙”实验,看看各圆锥与该圆柱的关系如何。发现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该圆柱有关,这时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另外,我还经常拿卡片来进行游戏活动。如在讲授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或口算时都可以进行该项活动。
通过活动教学,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都大大的提高。而且在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学生易于理解,学生也乐于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探索与创新能力。
五、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中让学生产生疑问,通过所处的情境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也有要求:第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层次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第二,只设计出问题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教师创设的情境还应是一个具有民主氛围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如在讲“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是请一同学在讲台前面对大家唱歌,选几位同学做评委评分,来讲授平均数的问题。
除上述这些主要方面外,还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如:多媒体的使用,评价体系的完善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就会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多种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深化素质教育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法上要创新,学生在学法上也要创新。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个体在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高,参与意识强烈的情况下,创新教育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组织者、合作者。是课堂创新的营造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责任重大。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讲长方体时,我用一萝卜形象地切出一个长方体,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又如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认识中,我举出一个生活动中的例子:“一页信纸究竞是不是长方体”的疑问可以使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讨论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相互碰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还可以通过激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举出大量的数字,让学生去判断,在学生花大量时间去判断或难以判断出来时,我却很快判断出来了。这就激励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迫切想掌握这种简便的方法,便会去积极探索、创新。
二、用新颖奇异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性
在教学中,创新性就是要冲破思维和教学模式,用新颖和奇异、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识来培养学生创新。在讲到体积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接触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发出数学中的体积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最后能喝到水。学生从这个问题中,就会意识到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多种方法培养创新。如利用课件制作来讲《比较分数的大小》。小学生喜欢动画片,可以利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过长时间跋涉又累又渴的情况下,找来一个西瓜,分别为唐僧、沙和尚各分西瓜的,八戒吃西瓜,悟空吃西瓜的,八戒不乐意这种分法,让学生讨论,到底谁吃的西瓜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知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
没有思维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活教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解放他们的双手、大脑、嘴巴、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想象,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敢于突破旧框框,善于标新立异,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敢于动手,敢于动口,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新思维,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化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的智力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积,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要求学生口述:“我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四、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菜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际参与中,遇到并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通过圆柱的体积来认识圆锥的体积。做实验,准备空心圆柱与圆锥,圆锥准备多个,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各一个,做“盛沙”实验,看看各圆锥与该圆柱的关系如何。发现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该圆柱有关,这时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另外,我还经常拿卡片来进行游戏活动。如在讲授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或口算时都可以进行该项活动。
通过活动教学,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都大大的提高。而且在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学生易于理解,学生也乐于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探索与创新能力。
五、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中让学生产生疑问,通过所处的情境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也有要求:第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层次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第二,只设计出问题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教师创设的情境还应是一个具有民主氛围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如在讲“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是请一同学在讲台前面对大家唱歌,选几位同学做评委评分,来讲授平均数的问题。
除上述这些主要方面外,还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如:多媒体的使用,评价体系的完善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就会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多种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深化素质教育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法上要创新,学生在学法上也要创新。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