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性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者】 普琼次仁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自主探究活动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真正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以适应未来终身发展的需求,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生动的、有价值的、充满浓郁“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层挖掘,巧妙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入令学生喜欢、惊奇的情境之中,引发其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其思维,在亲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
  例如,在讲分式方程时,我呈现给学生一个与他们已有认识相互矛盾的证明“2=1”,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证明:2=1
  设:x=y
  用x去乘等式两边得x2=xy
  两边同时减去y2得x2-y2=xy-y2
  即(x+y)(x-y)=y(x-y)
  用(x-y)除等式两边得x+y=y
  又∵x=y ∴2y=y
  两边再同除y得2=1
  “2=1”学生感到惊讶,到底问题出在哪? 虽然有的学生认为这个证明有点怪怪的,可问题到底怪在哪里,他们又一时说不出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活跃了思维,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
  二、联系生活,拓展空间,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发挥创造性,从而有效催化课堂生成。
  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时,我从生活实例中引入:小明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图略)如果照原样到店里配一块,应采取什么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有的认为带①去,有的认为带②去,有的说应该带③去。究竟哪一块能确定原来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这样,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数学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而且使使枯燥的“角边角”概念变成了一个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三、类比联想,突出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灵活性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合理的类比和科学的想象是探究活动的基础。一些数学新概念、新规律、新理论的发现常常借助于类比推理的方法。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包罗整个宇宙。”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类比和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开阔新视野,培养思维,灵活地探究和获取新知,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创造新方法,品尝探究成功的喜悦。
  如,梯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有相似之处,都是连结两边中点所成的线段,位置形状也极为相似。因此,在梯形中位线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对比、猜想,二者之间是否有相似的性质呢?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后,大胆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究:①三角形的中位线EF图,是如何证明 EF=2BC 的?②我们是否可以在梯形中类似的构造一个三角形把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呢?学生通过类比探究,不仅很容易就能得出梯形的中位线性质,还可以揭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只是底乘以高而不除以”2”的道理。
  四、尝误纠错,去伪存真,发展学生探究的严谨性
  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具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顽强意志是深化思维、提高能力的有力保证。”受挫和尝误就是磨练意志的有效方法。世界科学史上许多充公的范例往往就始于失败。一方面错误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错”有时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通过受挫和尝误,冷静分析原因,调整策略,是探究活动更加严谨。
  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出示:“如何计算2a3·3a2?”结果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答案:2a3.3a2=5a5,2a3.3a2=6a5,2a3.3a2=6a6。“同一道题目为什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结果呢?”疑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他们通过联想多项式乘法、有理数乘法、有理数乘方等知识,有依据、有步骤地逐一剖析验证,从不同角度去探求问题的答案。通过剖析错因,“去伪存真”,使学生对同底数幂的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展学生探究的严谨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潜在的教学价值,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建构有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提升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