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 星香芬

【机构】 青海省互助县台子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数和形等)相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现代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既是对学生数学基本功的强化,又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数学思维可根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较公认的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其中形象思维具备思维的各种特点,主要心理因素有联想、表象、想象和情感。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数学或其它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它与形象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数学中的形象思维激励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常常导致重要的数学发现。当然形象思维不是独立的,它与逻辑思维在数学发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数学的创新活动。现我就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夯实基础、落实双基
  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活动结果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显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规律,更重要的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的纵深发展,使其思维有深刻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心理换位”,即把自己设想是学生,设想学生思维的障碍;在课堂教学时要合理安排讲与练的时间,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教师要时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计划地让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可启发全班同学讨论,把他们的正确或错误的回答,变为全班同学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对看图画图能力的培养,要读读画画,画画说说,讲练结合。几何是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学科,因而学几何就离不开识图、画图,解应用题都要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形”的认识,画“形”的动手能力,对“形”的思维都离不开最开始的识图、画图的基本功。我的教学实践是:①耐心细致,每画一个点、一条线,一个角时教师都要边讲边画,使学生看到,认识到图形形成的全过程。②从模仿入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而后让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画出图形,再把图形变为几何语言,反复练习。③教会学生把复杂图形逐步分解,运用“标准”、“变式”和“复合”三种图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分解图形的能力。落实双基,训练好学生的基本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好数学的目的和归宿,但是基本功训练过程与能力的培养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阶梯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这种间接性是由于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而且是随着知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必须与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如辨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小学高年级有了初步的意识,但还是雏形,水平较低,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1.概括能力的培养。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都是概括的过程,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在概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教学情境,明确概括路线,引导学生猜想,发现。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首先应当在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揭示知识间本质联系这个目的,安排猜想过程,促使学生发现内在规律;其次应当分析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同化模式,从而确定猜想的主要内容;再有应设计多种启发路线,在关键步骤上放手让学生猜想,使学生的思维真正经历概括过程。
  2.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显示思维过程即培养学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的能力,实际数学中表现为重视基础概念,重视定理公式的附加条件,避免将问题弄错了还不知所措,解题时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能发现和抓住问题的特殊性,能迅速看出隐条件中潜在的含义,找出最有价值的因素,从而迅速确定解题策略。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的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本质往往一致,通过适当的数学变换,可以把它们归结为同一个问题,这就是“变式”。“变式”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批判性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的创新思维不单看到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思维中是否有创造性的态度,老师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迷信老师的讲法,去努力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
  总之,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通过数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通过一些数学思维方式或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有一种“数学头脑”,来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才真正对人有实效,提高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光达;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4年01期 
  2.陆庆章;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7年03期 
  3.高俊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年11期 
  4.梁其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J];新教育;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