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研究
【作者】 吴支兰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还是课程设置、目标,都注重体现和突出人文性,蕴涵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表现与理念相差甚远,应试教育和功利工具的痕迹却处处显现,因而需要以语文教育为载体,注重人文性教育的研究。本文从高中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定义、现状及策略进行阐述,以彰显人文性教学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教学策略
社会进步的同时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协调,而引领社会发展的航标非人文精神莫属,然而当今社会过分的强调科学精神和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致使人文精神的一落千丈甚至缺失,当下如何传承、弘扬、重建人文精神以成为基础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高中阶段为人生中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承载人文精神最为厚重的语文学科,应当当仁不让的成为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一、人文性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现实意义
人文性教学是指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塑造和提升学生的人格,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高中是学生的关键时期,有许多学生由此迈入成人期,虽然不是小学初中时的天真无知,但距像成年人那样辨别是非还有一定距离。这一时期也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态度的黄金时期,高中的语文课程在这时应着力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性的教育,培养人文性精神,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1、过度放大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包含丰富的人文内容,但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其工具性被过度放大,文本用字、词、句、段落、语法、修辞、逻辑来分析,意境、情境被强制剥离,语文教学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致使学生为考试而考试,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2、人文教育出现泛化倾向。
语文学科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基本属性,然而在一些教学中,其人文性矫枉过正,人文教育出现泛化的倾向,工具性被弱化,文本自身的意境、情感、韵律全部被忽略,人文主题被过度放大,语文课变成了人文课。
3、人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
以前的语文教育非常注重“文以载道”,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上课习惯向学生强制性地灌输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脱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变成了政治思想的释义甚至是传声筒。
4、人文教育与文本实际相脱离。
现今课堂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文本的形象性、情感性、内在韵律、审美境界、作家人格操守以及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被人为忽略,使得脱离了语言和文本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三、高中语文人文性渗透的教学策略
1 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利用试卷形式来反映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情况。在这种考核方式下,经常存在抄袭、作弊现象,同时也具有片面性,会失去公平,不能够全方面地了解每位学生掌握情况。从人文性的教学上来讲,其重点是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因为学生分数低而区别对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阻碍了个性发展,严重影响到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
2 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采用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认真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以及课后背诵很多课本知识。这种模式,压缩的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人文性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采用发现与探索的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人文性教学的本质是人本精神,而人本精神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所学习的大部分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在人本性教学中,老师要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便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外,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氛围,要求老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加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人文精神。
4、构建完善的人文评价制度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的大多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即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知识全都不重要。这种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和提高,阻碍了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更新。而要构建的新的人文评价机制就是要打破传统,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更加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化发展,为人文性的构建提供可靠保证。
作为当今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实践教学中重视人文主义精神与教学的结合,不断增加提高人文性教学意识,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孙计廉.浅论高中诗歌教学人文性渗透的误区和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2] 温志刚.高中语文数学中的人文性教学初探[J].创新
教育,2015(31):121—121.
[3] 刘晓霞.论高中语文数学中的任性教学[J].教育教
学,2014(3):204—20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教学策略
社会进步的同时离不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协调,而引领社会发展的航标非人文精神莫属,然而当今社会过分的强调科学精神和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致使人文精神的一落千丈甚至缺失,当下如何传承、弘扬、重建人文精神以成为基础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高中阶段为人生中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承载人文精神最为厚重的语文学科,应当当仁不让的成为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一、人文性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现实意义
人文性教学是指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塑造和提升学生的人格,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高中是学生的关键时期,有许多学生由此迈入成人期,虽然不是小学初中时的天真无知,但距像成年人那样辨别是非还有一定距离。这一时期也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生活态度的黄金时期,高中的语文课程在这时应着力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性的教育,培养人文性精神,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1、过度放大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包含丰富的人文内容,但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其工具性被过度放大,文本用字、词、句、段落、语法、修辞、逻辑来分析,意境、情境被强制剥离,语文教学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致使学生为考试而考试,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2、人文教育出现泛化倾向。
语文学科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基本属性,然而在一些教学中,其人文性矫枉过正,人文教育出现泛化的倾向,工具性被弱化,文本自身的意境、情感、韵律全部被忽略,人文主题被过度放大,语文课变成了人文课。
3、人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划等号。
以前的语文教育非常注重“文以载道”,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上课习惯向学生强制性地灌输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脱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变成了政治思想的释义甚至是传声筒。
4、人文教育与文本实际相脱离。
现今课堂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文本的形象性、情感性、内在韵律、审美境界、作家人格操守以及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被人为忽略,使得脱离了语言和文本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三、高中语文人文性渗透的教学策略
1 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利用试卷形式来反映学生对课本的掌握情况。在这种考核方式下,经常存在抄袭、作弊现象,同时也具有片面性,会失去公平,不能够全方面地了解每位学生掌握情况。从人文性的教学上来讲,其重点是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因为学生分数低而区别对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阻碍了个性发展,严重影响到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
2 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采用的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认真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以及课后背诵很多课本知识。这种模式,压缩的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人文性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采用发现与探索的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人文性教学的本质是人本精神,而人本精神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所学习的大部分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在人本性教学中,老师要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便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外,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知识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氛围,要求老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加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人文精神。
4、构建完善的人文评价制度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的大多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即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知识全都不重要。这种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和提高,阻碍了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更新。而要构建的新的人文评价机制就是要打破传统,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更加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化发展,为人文性的构建提供可靠保证。
作为当今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实践教学中重视人文主义精神与教学的结合,不断增加提高人文性教学意识,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孙计廉.浅论高中诗歌教学人文性渗透的误区和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2] 温志刚.高中语文数学中的人文性教学初探[J].创新
教育,2015(31):121—121.
[3] 刘晓霞.论高中语文数学中的任性教学[J].教育教
学,2014(3):2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