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非预设生成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对一节难忘的生物课堂教学案例的思考

【作者】 杨恩惠

【机构】 甘肃省永靖县移民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键词:课堂生成 非预设性 教学案例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教学的最大挑战是它的不可预知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当学生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必须对"预设"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通过即时有效的"非预设性"提问,把课堂中动态的各类"资源"进行引导、解构、点拨和重建,把灵动的教学智慧融入我们的课堂,实现对文本的领悟、优化和拓展,学生才能回报我们超越"预设"的精彩。创新、思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笔者想从亲身经历过的一堂课谈谈自己对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
  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2,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环节一:情景创设,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教学环节二: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事实,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环节三: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流程是:问题诱发、探究引领→分析推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领悟假说----演绎)→实验验证→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在引导学生明确假说仅仅只是一种推理,并不等于事实,假说要成为事实,还必须经实验的验证之后,我简单介绍了科学家摩尔根著名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果蝇。 通过雌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解:引导学生识别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分析比较区别,总结概述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概念。请学生关注XY的差异(意在强化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第一个假设)。 然后出示摩尔根的红白眼果蝇杂交实验:




引导学生用假设解释摩尔根的实验:如果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白眼雄),则假设成立。此时笔者想引用课本中的"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这句话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
  突然有一位同学很激动的站起来说:"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都有,也会出现这一结果。"(第二个假设)
  这时全班同学都面面相觑,开始交头接耳,当时我也一震,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立即否定该同学的观点,而是请他到讲台上将自己是思路板书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其他同学按照该同学的假设写出遗传图解来求证:






  如果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w(白眼雄)则该假设真的成立。此时全班同学都陷入了积极地思考,我趁势提出:两个假设中肯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如何验证?经过学生讨论提出用测交:F1红眼雌果蝇与最初的白眼雄果蝇杂交。紧接着学生们很快写相应的的预测结果。
  根据第一个假设:F1红眼雌与白眼雄交配时,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
  根据第二个假设:F1红眼雌与白眼雄交配时,子代雌蝇和雄蝇中,红眼和白眼各占一半。 
  显然仅仅利用F1红眼雌与白眼雄交配(测交)仍然无法确定基因的位置,笔者又趁势提出:那么两个假设真的都合理吗?怎样才能进一步验证假说呢?
  此时学生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膨胀到了极点,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经过全班的努力,提出来许多方案,经过大家的评价,最后一位同学提出的实验:将上述测交实验所得的白眼雌蝇和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纯种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了肯定。 
  依据两个假设分别演绎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杂交,其后代可能的结果:
  根据第一个假设: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时,子代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根据第二个假设: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时,子代中雌蝇都是红眼,雄蝇也是红眼。 
  笔者展示摩尔根的白眼雌蝇与纯种红眼雄蝇交配的实验结果:子代的雌果蝇全是红眼,雄果蝇全是白眼。并引导学生与预测结果比较,结果第二个假设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符。第一个假设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证明第一个假设是正确的。这样,摩尔根就把决定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上。这部分内容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没有明确呈现摩尔根的整个研究过程。但通过学生的这种生成,使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
  学生们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回想这节课,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教学预设,而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深切的感受到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成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一个不经意的提问、一个不出众的学生让我们认识到在课堂中必须"催化生成",应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用我们的真诚赏识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当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课堂生成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参考文献:
  罗祖兵. 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
  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