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作者】 多吉欧珠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达孜乡雪莲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是数学教师着重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一、设置教学情境 使学生主动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十的加减一课时,我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计算方法,而是把这一课制作成有趣的多媒体动画,多媒体演示小白兔买铅笔遇到了难题,10-7=?哪位聪明的小朋友愿意帮助它。通过小白兔买铅笔这一教学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帮助小白兔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情境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二、增强直观教学 使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比较抽象,特别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的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直观形象性,帮助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和习惯。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设计形象有趣的教学过程,引导小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其中,特别有必要强调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直观教学法,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教学。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亲自感知各类物体的特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摸一摸各种物体,真正感知各类物体形状的差异。让学生自由感知,学生自己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比记忆的知识要扎实,教给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己学会才是重要的。通过亲自感知,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能在头脑中再现已有的空间模型,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出更深一层的知识。
  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主动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参与性,体现了教育的规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需要。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独立感知、观察、思考、想象的机会,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锻炼才能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积极参与的本质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增强参与性,反映了当前数学探究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学生广泛地参与学习,他们的主体地位才有保证,他们的主体作用才得以发挥。
  四、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五、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中科院王梓坤院士说,对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结果,那些逐步抛弃的中间假设则从不公布,是很可惜的,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