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刘 波

【机构】 贵州省盘县坪地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初中的重要学科,既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又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关键。在新课程的大力倡导下,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终极目的倾向于对初中生进行人格教育、生命教育,进而达到健全人格的最终目的,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入,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也日益明显。思想品德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关注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倡导开放性的评价方式的运用。为了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必须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为此,笔者确定以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策略为研究选题,本着改善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的出发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意识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教师不是流水线的工人师傅,学生也不是机器制造的产品,大小一样,个个如意。学生是社会中的人,是有着思考、有行动的人,在学校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新课程的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学生不是教师表演的观众,而是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向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教学。 
  1、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他的自我认知需要,无外在强制力施加。学生自身不愿意、不认同,教师家长逼他学习,是基于外在诱因和强制。两种情形一比较,我们都希望能让学生变成第一种情况,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变成的学习的主人,那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我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一课时,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能明确,要认真学习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将来为我国加快发展和走向世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其次,要发现学生的独特性,教师要积极做好针对性的教育
  传统教学中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同步富裕”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压制了学生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要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积极开展“手抄报”的形式,在国庆60周年前夕,我结合祖国60年伟大成就,让学生自制反映祖国现代化巨大成就的手抄报,不同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版面设计,不同的标题设计,新颖而独特。手抄报的大量使用,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彰显了个性,而且我还积极组织学生评选和评奖。学生对这种学习的方式非常高兴,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这样做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产生了兴趣,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重视生活联系,回归生活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1、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2、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究创新、活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素质。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生活化的活动,是指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活动本身为学生喜闻乐见。
  三、师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让师生在课堂中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全国所有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自觉自愿的学习者;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室真正成了学生的学堂,最终真正实现了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针对我校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我们准备在以下四个方面力求改进:
  1、减少课堂讲授的时间。
  目前之所以坚决反对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教师的讲授法教学,否定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千万不可把学生只看成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很强,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更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可见,作为教师构建和谐、民主、宽容、充满人性味的课堂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强有力的保证。
  2、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更要注意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注意力、阅读能力、记忆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是所有高级思维活动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应多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多掌握这方面的训练方法,并努力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相信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的改善。 
  总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愉悦其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舒畅地完成教学,这样的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追求和谐课堂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推广,是教学的生命,.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加以解决,为新课程的顺利进行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