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化阐发与实施
【作者】 董新宁
【机构】 甘肃省庆阳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要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新的课程资源。庆阳一中所处的庆阳这块地方,位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代中原王朝的西北部军事屏障,又是近代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中历史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许多文史工作者对地方史的研究成果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庆阳革命老区所孕育的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的阐发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我党我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庆阳的红色文化植根于庆阳革命和建设的沃土,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发展时期的考验,与中共的先进性一样与时俱进,与中共的风雨历程息息相关,与中国革命精神的先进性息息相通,浸润着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共创造和书写自身历史的精神血脉。庆阳红色文化所包含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等,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庆阳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延安精神,南梁精神,老区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是指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中自觉对学生进行地方史教育,编写有关读物,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庆阳的现实市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环境,决定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情,不能局限于文字讲述,要让学生在轻松娱乐中分享红色文化的幸福。课程资源要丰富,形式要多种多样,课程开设要制度化,长期化。
二、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实施
历史教育工作者利用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已经从教二十多年,很早就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一九九二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县师范学校工作,带领九六届和九七届学生参观宁县博物馆和革命遗址辑宁楼,学生受到了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这些学生大多数现在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骨干。一九九六年调入庆阳一中工作,带领九九届初中四个班学生参观庆阳市博物馆,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特别高,在社会上得到极高的评价。我建议学校每年安排高一级学生参观庆阳市博物馆一次制度化。华池县南梁是陕甘边苏维埃革命政府旧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议学校每年清明节前后安排高一级学生参观南梁革命纪念馆,感受克服困难,坚持斗争,艰苦奋斗,军民大生产的南梁精神。我校青年历史教师李亚鹏和唐元开设的校本课程《庆阳北石窟文化》深受学生欢迎,建议学校把该讲义编印成校本教材。原庆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钊林等人编写的《陇东革命斗争史》(1993年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历史事实丰富,历史线索清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建议学校邀请王钊林同志定期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二0一五年七月,我校暑期培训邀请陇东学院历史学院教授刘治立先生为老师们作了庆阳历史的专题讲座,刘老师知识渊博,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建议学校定期邀请刘老师为学生作地方史专题讲座。原庆阳市政协副主席郭晓霞主编的《庆阳历史文化名人十讲》(2010年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图文并茂,文字优美,讲述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建议学校定期邀请郭女士为学生作庆阳历史名人专题讲座。我校历史教研组师资力量强,向学校教研室建议开设校本课程《庆阳历史》,全组成员分工协作,每人轮流上一节课,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建议学校支持该讲义刊印成校本教材。庆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周人的先祖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百年,为后来西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今天位于庆城县东面山上的周祖陵公园是学生应该去的地方,让学生现场感受庆阳悠久的历史,农耕文明的发达程度,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议我校新开设校本课程剪纸和刺绣,民俗文化典型,简单易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刻不容缓,建议学校定期邀请市委党史办和市委党校的老师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培养学生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无出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就能把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最好。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GS[2015]GHB1281)
一、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的阐发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我党我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庆阳的红色文化植根于庆阳革命和建设的沃土,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和平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发展时期的考验,与中共的先进性一样与时俱进,与中共的风雨历程息息相关,与中国革命精神的先进性息息相通,浸润着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共创造和书写自身历史的精神血脉。庆阳红色文化所包含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等,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庆阳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延安精神,南梁精神,老区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是指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中自觉对学生进行地方史教育,编写有关读物,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庆阳的现实市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环境,决定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情,不能局限于文字讲述,要让学生在轻松娱乐中分享红色文化的幸福。课程资源要丰富,形式要多种多样,课程开设要制度化,长期化。
二、红色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实施
历史教育工作者利用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已经从教二十多年,很早就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一九九二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县师范学校工作,带领九六届和九七届学生参观宁县博物馆和革命遗址辑宁楼,学生受到了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这些学生大多数现在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骨干。一九九六年调入庆阳一中工作,带领九九届初中四个班学生参观庆阳市博物馆,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特别高,在社会上得到极高的评价。我建议学校每年安排高一级学生参观庆阳市博物馆一次制度化。华池县南梁是陕甘边苏维埃革命政府旧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议学校每年清明节前后安排高一级学生参观南梁革命纪念馆,感受克服困难,坚持斗争,艰苦奋斗,军民大生产的南梁精神。我校青年历史教师李亚鹏和唐元开设的校本课程《庆阳北石窟文化》深受学生欢迎,建议学校把该讲义编印成校本教材。原庆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王钊林等人编写的《陇东革命斗争史》(1993年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历史事实丰富,历史线索清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实事求是,建议学校邀请王钊林同志定期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二0一五年七月,我校暑期培训邀请陇东学院历史学院教授刘治立先生为老师们作了庆阳历史的专题讲座,刘老师知识渊博,功底扎实,治学严谨,建议学校定期邀请刘老师为学生作地方史专题讲座。原庆阳市政协副主席郭晓霞主编的《庆阳历史文化名人十讲》(2010年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图文并茂,文字优美,讲述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建议学校定期邀请郭女士为学生作庆阳历史名人专题讲座。我校历史教研组师资力量强,向学校教研室建议开设校本课程《庆阳历史》,全组成员分工协作,每人轮流上一节课,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建议学校支持该讲义刊印成校本教材。庆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周人的先祖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百年,为后来西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今天位于庆城县东面山上的周祖陵公园是学生应该去的地方,让学生现场感受庆阳悠久的历史,农耕文明的发达程度,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议我校新开设校本课程剪纸和刺绣,民俗文化典型,简单易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刻不容缓,建议学校定期邀请市委党史办和市委党校的老师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培养学生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无出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就能把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最好。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GS[2015]GHB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