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作者】 宋 靖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兴趣 生活化 参与 问题 竞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人类积极地进行认知活动或探索世界的认识倾向,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地落到是实际行动中,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数学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学生也是把数学学习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整日忙碌于公式的记忆、定理的推导,在题海中反复练习,苦不堪言。因此,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乐学,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现对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略谈一二。
一、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书本知识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的认知局限在抽象思维中,与学生的感性认知存在距离,会产生认知障碍,自然会让学生们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难免丧失学习的兴趣。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出发,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感性知识的统一,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去补充讲解。比如,让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沿街的建筑物都是什么形状,告诉他们一些图形之间的验算联系;设置生活中的问题,如储蓄利率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物价涨跌问题、最佳决策问题、买卖股票问题等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学生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让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同时我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做到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三、以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专家提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具体学情与教学内容提出富有探索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如在学习“余弦定理”时,我提问学生:直角三角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道:c2=a2+b2。然后再提出:那么非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呢?能否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变化来表示呢?这样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期顺利地解决问题。
四、开展适当的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处理课堂活动环节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看谁算得快又对”、“大显身手”等比赛。在比赛中,教师还可以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表扬知识丰富的同学,评他们为“智慧标兵”等。这样,通过小小的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思。
总之,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则在学习数学中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兴趣 生活化 参与 问题 竞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人类积极地进行认知活动或探索世界的认识倾向,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地落到是实际行动中,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数学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学生也是把数学学习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整日忙碌于公式的记忆、定理的推导,在题海中反复练习,苦不堪言。因此,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乐学,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现对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略谈一二。
一、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书本知识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的认知局限在抽象思维中,与学生的感性认知存在距离,会产生认知障碍,自然会让学生们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难免丧失学习的兴趣。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出发,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感性知识的统一,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去补充讲解。比如,让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沿街的建筑物都是什么形状,告诉他们一些图形之间的验算联系;设置生活中的问题,如储蓄利率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物价涨跌问题、最佳决策问题、买卖股票问题等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学生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让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同时我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做到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三、以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专家提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具体学情与教学内容提出富有探索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如在学习“余弦定理”时,我提问学生:直角三角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道:c2=a2+b2。然后再提出:那么非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呢?能否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变化来表示呢?这样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期顺利地解决问题。
四、开展适当的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处理课堂活动环节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看谁算得快又对”、“大显身手”等比赛。在比赛中,教师还可以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表扬知识丰富的同学,评他们为“智慧标兵”等。这样,通过小小的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思。
总之,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则在学习数学中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