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作者】 姚焕银

【机构】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刘集联合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老师造就的。
  我曾细细看过许多比赛获奖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他们多数采用多层并进,快乐交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同时在教学形式方面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快乐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乍看上去,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把宝贵的经验总结成几个原则的条目,在课堂上按步就班地实施,几个条目清晰可见,让人感到很生硬。你不能不说它好,因为那些原则都很好,而且每一条都做到了;但是,总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因为它不自然,是从外面套上去的,强加给课堂、强加给教学、强加给学生的。
  直到今天,多少人还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为了上好一堂数学研究课,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教案,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讲完课堂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总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我们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小步子乒乓式问答,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
  然而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一切都是一种自然地发生的事情,没有一点造作,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形式原则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一点形式化、模式化的痕迹。是一种根本的、整体的、从内部生发出来的东西。就象一位高明的演奏家的演奏一样,在不经意间把人带入一种境界,显得真实、朴素,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学生是在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教师不应受各种理论的束缚,为了上一节好课,硬贴上几个标签,什么课都套用模式。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考虑完美,但要考虑有特色。加上数学本身对培养人的理性精神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数学老师都不能理性思考自己的教学,那么,这样的数学教学能留给学生什么呢?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伽利略说的好,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对大自然及社会关系的感受是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最初经验,它比一切思想、观点都能更直接的被我们感受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这便是最好的素材!教师应设法使数学知识游弋在生活的河流中,取材于自然,以身边最平常、最朴素的事物来揭示它最本质的规律和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把握实质,教学过程就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造就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不是老师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老师规定学生的发展,不是老师编好框框把学生禁锢在老师的框框里面。恰恰相反,它意味着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这往往使我们始料不及。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