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作者】 石守久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教育局机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把自己在课上所学到的生物知识真正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为今后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农村正可以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生物科学环境。作为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有效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
关键词:农村资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提高,给农村生物学科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广大农村中学,还存在诸如试验设备不足,器材短缺,电化教育不健全等现象,在加上中考不考生物等诸多因素造成生物学科的试验教学难以开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应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农村特有的资源的挖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做好农村生物试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一、因地制宜,开发自然资源。
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城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学习优势,那就是他们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小生活在山水田野之间,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亲情,对大自然的认识也就远远胜过城里孩子。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等都可以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具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我们的生物试验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内容时,教材安排的是一节调查课。目的要求:1、了解校园、社区、农田的生物,并记录所看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2、尝试对调查生物的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做好学生调查记录。这是一节很好的课外试验活动课,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外出有危险,不外出调查或简单地在校内调查一下就算了,其实这样抹杀了学生活泼好动、探求知识的天性。我大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范围地调查。一切准备就绪,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在校内、河边、农田进行认真的调查。因为学校旁边就有小河和农田,所以学生半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调查,回校后我又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对调查到的生物归类。这节课效率很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调查的基本方法,同时又能使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
二、活学活用,开发家庭资源。
如果说农村是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那么家庭资源就是这宝库里的一颗明珠。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花草飘香、树木繁茂,从学生自家的农田、菜园、圈舍里,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试验教学的巨大潜力。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传粉、除草施肥到果实的成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到宰杀后内脏的解剖观察,可以说应有尽有。如果我们把这些资源灵活的运用到试验教学中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开发媒体资源。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走进广大的农村中学。在原具有一定生物设备的基础上,无疑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将对农村中学的理科实验教学实现质的飞跃。许多无法实现的生物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实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农村的媒体资源主要有幻灯、投影、挂图、模型、CAI课件等,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或几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如在教《人的生殖》内容时,男女生殖系统不一样,结构比较复杂,可先让学生观察模型,然后看挂图,最后在书上标出各名称,这样就使学社从立体到平面,从复杂到简单了。而“生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学生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感,因为他们很想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的?针对这一点,我用大屏幕演示了“排卵、受精和怀孕”和“胎儿的成长、发育到分娩”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母亲的生育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的。在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时,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先设计以下问题: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原因有哪些?2、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应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最后每人写了一篇小论文,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四、新颖独特,开发特色资源。
特色教学资源是指其他地方没有或很少的生物教学资源,它独具地方得色,乡土气息较浓,完全符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比如:组织学生参观苗木基地,可以了解节水农业;参观当地蔬菜大棚,可以了解温室作用,真正体会全球变暖带来的可怕后果;参观养猪场,不但可以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而且可以体验到现代化科学的养殖技术;可以参观养鸡场、养牛场、无土栽培农业基地、鱼塘、蛙池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农业活动,比如:播种、育苗、栽培、管理、扦插、嫁接、插秧、剪枝、人工授粉等。发挥农村孩子爱劳动的优势,不但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生动、开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这几年,我县一些乡镇兴建了“食用菌养殖基地”,主要是培育灰平菇,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蘑菇。在教《真菌》这节内容是,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学生只是抽象的记忆,很难理解。我去买了一些蘑菇组织学生制作孢子印,学生就会对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作用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去蘑菇大棚参观调查,学生从大棚的建设、菌种选择、养殖材料的准备、装袋、热蒸消毒、发菌、管理到出菇与销售,还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该菌种的生活环境和养殖技术,而且使他们更加体会到生物、科学与养殖的关系,非常有利于他们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缩小农村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这样,农村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学校之间生物资源的共享和城市之间的互补,交流与合作,就会使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走出困境,走向良性循环,跟上素质教育的时代步伐!
关键词:农村资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提高,给农村生物学科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广大农村中学,还存在诸如试验设备不足,器材短缺,电化教育不健全等现象,在加上中考不考生物等诸多因素造成生物学科的试验教学难以开展。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应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农村特有的资源的挖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做好农村生物试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一、因地制宜,开发自然资源。
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城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学习优势,那就是他们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小生活在山水田野之间,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亲情,对大自然的认识也就远远胜过城里孩子。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等都可以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具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我们的生物试验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内容时,教材安排的是一节调查课。目的要求:1、了解校园、社区、农田的生物,并记录所看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2、尝试对调查生物的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做好学生调查记录。这是一节很好的课外试验活动课,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外出有危险,不外出调查或简单地在校内调查一下就算了,其实这样抹杀了学生活泼好动、探求知识的天性。我大胆地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范围地调查。一切准备就绪,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在校内、河边、农田进行认真的调查。因为学校旁边就有小河和农田,所以学生半个小时左右就完成了调查,回校后我又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对调查到的生物归类。这节课效率很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调查的基本方法,同时又能使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
二、活学活用,开发家庭资源。
如果说农村是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宝库,那么家庭资源就是这宝库里的一颗明珠。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花草飘香、树木繁茂,从学生自家的农田、菜园、圈舍里,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试验教学的巨大潜力。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传粉、除草施肥到果实的成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到宰杀后内脏的解剖观察,可以说应有尽有。如果我们把这些资源灵活的运用到试验教学中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开发媒体资源。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走进广大的农村中学。在原具有一定生物设备的基础上,无疑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将对农村中学的理科实验教学实现质的飞跃。许多无法实现的生物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实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农村的媒体资源主要有幻灯、投影、挂图、模型、CAI课件等,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或几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如在教《人的生殖》内容时,男女生殖系统不一样,结构比较复杂,可先让学生观察模型,然后看挂图,最后在书上标出各名称,这样就使学社从立体到平面,从复杂到简单了。而“生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学生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感,因为他们很想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的?针对这一点,我用大屏幕演示了“排卵、受精和怀孕”和“胎儿的成长、发育到分娩”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母亲的生育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的。在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时,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先设计以下问题: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原因有哪些?2、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应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最后每人写了一篇小论文,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四、新颖独特,开发特色资源。
特色教学资源是指其他地方没有或很少的生物教学资源,它独具地方得色,乡土气息较浓,完全符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比如:组织学生参观苗木基地,可以了解节水农业;参观当地蔬菜大棚,可以了解温室作用,真正体会全球变暖带来的可怕后果;参观养猪场,不但可以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而且可以体验到现代化科学的养殖技术;可以参观养鸡场、养牛场、无土栽培农业基地、鱼塘、蛙池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农业活动,比如:播种、育苗、栽培、管理、扦插、嫁接、插秧、剪枝、人工授粉等。发挥农村孩子爱劳动的优势,不但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生动、开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这几年,我县一些乡镇兴建了“食用菌养殖基地”,主要是培育灰平菇,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蘑菇。在教《真菌》这节内容是,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学生只是抽象的记忆,很难理解。我去买了一些蘑菇组织学生制作孢子印,学生就会对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作用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去蘑菇大棚参观调查,学生从大棚的建设、菌种选择、养殖材料的准备、装袋、热蒸消毒、发菌、管理到出菇与销售,还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该菌种的生活环境和养殖技术,而且使他们更加体会到生物、科学与养殖的关系,非常有利于他们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缩小农村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这样,农村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学校之间生物资源的共享和城市之间的互补,交流与合作,就会使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走出困境,走向良性循环,跟上素质教育的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