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职食品类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温慧颖

【机构】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对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食品企业生产、检验、品控、销售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研究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该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思路及项目设计方法,进而为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及实践导向。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在国家级示范院校的带动下,专业建设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其中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是高职的特色专业,主要面向食品生产操作与品质控制等岗位,培养有在玉米深加工、发酵乳制品、啤酒生产等领域或企业从事产品生产及品质控制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但从现实来看,高职食品类专业多年来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模式,实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双线并行,课堂、校内实训、校外基地三点一线,其特征是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知识、技能学习分散,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适应性不强。因此,要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就必须使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专业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课程建设做起,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一、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现代食品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量亦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化技术不断地被运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现代化的特征将集中的体现在生产工业化、服务规范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等方面。而体现“标准化”特点的生产工业化是现在食品行业在产品生产上最本质的特征。食品行业中的“标准化”既体现在产品制作对质量的要求,也将落实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影响我国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的诸多因素中,人才问题一直是一个主要因素。食品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例不断扩大,但目前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本科生、研究生比例和基础操作层工人比例过大,中间层即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食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企业对人才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中指出,要加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真实应用为导向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真实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推动教学流程改革,真实反映实际生产服务的业务流程[1];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实践、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产生的真实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各级职业院校要建立教学案例库,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复合技术技能培训,避免在实训教学中进行简单重复的单一技能训练;引入企业真实课题和项目,推动学习者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显然,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已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与教法的现实情况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主要是有的教材更新过慢,跟不上食品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造成教材不符合教学所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陈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使职业教育没有从普教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因此,无法完全地体现自身的教学特色。例如:《基础化学》这门课中的许多分子式、反应式、原理等等总让许多学生云里雾里弄不清楚,动手操作时就不知从何入手,结果造成教师竭尽全力的教学,达到的效果却事倍功半。
  2.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原则。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原则[2]。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才能学会学习,终身学习,避免死记硬背,教师只有从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上进行创新,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考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不够雄厚,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本专业与化学学科相关性高,有些学生只是在初中接触一些初浅的化学知识,在高中学的又是文科,没有接触过高中化学,有的理科生化学学的也较差,总的来说,本专业学生生源对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对比较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兴趣低,觉得理论课程枯燥乏味、难理解,与他们想要的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差较大。
  (三)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不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要努力培养大批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教育类型特点的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
  但从现实来看,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多年来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课程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知识、技能学习分散,难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相互渗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到岗位后适应性不强。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现行课程体系的反思,实践者们逐渐认识到高职学科性课程体系和高职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对现有高职课程模式的批判越来越强烈,因此开始改造“三段式”课程模式,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一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模式,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这种模式已完全不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的需要,然而新的设计模式和路径的寻找,却又面临诸多困难。
  当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师资、场地、校企合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其项化目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还不理想,人才培养质量仍待提高。
  二、以项目课程为主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
  岗位定位是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只有准确、清晰地表达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才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四平金士百啤酒有限公司,广泽乳业有限公司、可口可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观点的汇总,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主要有:生产一线操作工、化验员、品控员、销售员、产品研发员,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在这些岗位的就业分布情况,最终确定该专业所应面向的岗位是食品企业一线操作工、品控员、销售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吉林省的啤酒酿造、发酵乳制品生产及玉米深加工等企业服务。
  (二)实施工作任务分析。
  首先制订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采取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头脑风暴等方式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其中,专家聘请的是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班组长、车间主任,他们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对每项工作任务的需求程度和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赋值,通过统计分析,按需求和重要性对任务排序。概括出食品企业一线操作工、化验员、销售员的工作任务,具体如表1:
  表1
































  


  (三) 根据岗位描述和任职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
  1.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项目设计思路
  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品控员”岗位群为例,根据确定的品控员岗位群的“岗位描述和任职要求”,以能力点为主线,列出达到该岗位群职业能力所需完成的150个项目,将其中20个项目整合成一门课程——食品品控技术。(表2内容是食品品控课程项目设计。)
  表2:
  











  项目化课程体系能够将专业知识贯穿食品类课程的始终,把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形成融为一体,两者相互促进,使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入角色,满足企业一线岗位需求。
  2.整合课程。在课程模块基础上,对模块所含课程重新组合。我们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生物化学》纳入《微生物基础》课程,其中营养知识部分进行整合,形成《生化与微生物基础》一门课程;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以工作流程为向导,将《现代食品生物技术》课程内容整合到《食品生产技术》中,使学生在项目完成中获取食品生产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表3内容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模块承载的课程名称。)
  表3:
















  3.增设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除设置学院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增加了职业素质训练系列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该课程模块融教育、教学为一体,课内、课外为一体,包括演讲比赛、创新大赛、篮球和足球比赛、歌唱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
  4.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的需要,把在工作过程中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进行合理的归并。结合项目对工作领域进行拆分,有些工作领域可能要拆分为几门课程。从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入手,考虑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和平行课程的设置及关系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排序,构建基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表4内容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表4: 
  















  (四)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支撑文件。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施,离不开系列教学文件的支撑。这些支撑文件包括: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项目教学方案。
  三、结论
  通过以上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看出,项目化课程体系所设计的项目要覆盖整个工作领域,要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其结果要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
另外,项目化课程体系不是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编排课程,而是遵循工作过程设置课程结构,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按完成项目的需要来组织知识,使学生将各种专业知识融会贯通。高职食品类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曾红,李臻颖.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12).
  [3]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7).
  [4]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5]韩云波.项目化改革的思路与实践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4).
  作者简介:温慧颖(1973-),女,汉族,吉林辉南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质量工程师。
  基金项目: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高职食品类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SH-039),主持人:温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