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儿童阅读中的戏剧教学法
【作者】 朱湘云
【机构】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人艺系,福建 厦门)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经验,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欣赏、理解、评估和沟通的能力。因此儿童阅读对儿童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创作性戏剧的介入,可以帮助儿童学习阅读,并进而让儿童透过阅读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戏剧 儿童 阅读
儿童阅读对儿童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有效创建儿童与文本之间的阅读互动,我们发现,在戏剧运作下的儿童阅读反应非常活跃,每个孩子都能自然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并积极贡献自己的意见,他们会用他们熟悉的叙事符码来形塑或重塑故事内容(讨论、创编及表演),并用它们来理解故事的内涵,甚至将之延伸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这里所说的“戏剧”是指创作性戏剧。所谓的创作性戏剧是“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以过程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在其中,参与者在领导者的引导下,去想象、实作并反映出人们的经验……创作性戏剧的主要目的是在促进参与者人格的成长与有效的学习,而不是在训练舞台的演员。”⑴现在就从暖身和过程这两个方面的实例来谈谈如何儿童阅读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一、阅读前的暖身准备
许多孩子在阅读之初会受到先前外界的影响,精神不容易集中。同时有些性格保守含蓄的孩子也会在团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紧张的状态。而创造性戏剧的暖身活动正好有助于参与者心态放松,并集中注意力,比如简单的肢体动作、发声练习、专注练习或团体游戏等创造性戏剧的暖身活动,这些活动都很不错,但是前提是不论是怎样的暖身准备,它设计一定要与接下来进行的阅读活动有联系,这样才能让整个阅读活动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儿童也更容易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进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如民间故事《过猴山》,讲述的是卖帽子的老爷爷如何智斗猴群的故事。故事的暖身可以根据儿童热爱模仿的天性配搭“谁是国王”或“照镜子”的肢体模仿训练来调动孩子的情绪(图1和图2);如绘本《手套》,通过“报纸岛”的游戏让孩子尝试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一张报纸)学会容纳更多人的挑战(图3和图4);如数学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可以在故事开始前让孩子肢体构形游戏,通过控制身体来表现不同形状的东西(图5和图6)。
此外,暖身活动还可以是听背景音乐做冥想练习、默剧及即兴模仿等。这些阅读前的戏剧暖身活动都能让孩子迅速放松并排除外界的干扰,不知不觉地进入到阅读和戏剧扮演活动中,也能为后继阅读活动的成功开展打下基础。
二、阅读中的即兴互动
阅读的过程是让孩子与文本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个“化学反应”是孩子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融入到故事情境,并理解故事内容,同时经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尽力丰富阅读教学的环节,引入创造性戏剧,让孩子充分地享受阅读的愉悦。
什么样的即兴互动通常要根据具体的阅读内容来决定。但是,许多教师过于注重问题的提问而忽略了儿童自我内化的主动性。所以要观察儿童对文本的反应,得到他们此时此刻的想法,就要以即兴互动的方式让儿童适时抽离文本并在戏剧情境中得到表达的机会。比如绘本《你很特别》属于心理认知的故事。故事讲述微美克村的一群木头人整天以互相贴贴纸为乐。因此,故事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微美克村村长的身份向孩子分发星星及灰点贴纸,让他们互相展示自己最厉害或最能干的方面来获取周围同伴的贴纸(图9)。这是个有趣的即兴戏剧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孩子展示的是自己平时在才艺班学习的才艺,而少数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有爱心,或者会做鬼脸等“不入格”的本事,而周围的孩子在聆听和自我判断中做出应贴什么类型贴纸的决定。
以这样的即兴互动的方式可以使得孩子对阅读的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切都源于在阅读中引入了创造性戏剧的方式。因为创造性戏剧的天然亲和力,所以它才能成功地被融入到儿童的生活中,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助力。同时,孩子在即兴互动中表达出来的言语或行为正是最本真的情况。教师根据这样的情况,可以对孩子在绘本阅读中的效果进行评估。
三、阅读中的表演游戏
儿童对故事的阅读体验,除了在故事过程中的即兴互动,更需要引入戏剧的形式让儿童来玩一玩故事,让儿童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更深更广的思维拓展。这个思维拓展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它融入了儿童的阅读想法,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想象冒险历程。
阅读后的表演游戏大致可以分为复述性表演和创编性表演两种类型。复述性表演是指让孩子重温故事进行表演或挑选故事里最让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表演,这比较适合学龄前的孩子。创编故事适合学龄的孩子,因为他们对故事是否有不一样的结局或者情节更有自己的想法并能用戏剧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年龄层的不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做安排。但是无论怎样,都不应该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文中角色的台词。只有当孩子真正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且能由自身经验出发去理解并再创造时,他们所表达的台词才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会发现,因为孩子在戏剧形式的激发下他们的表演会不断创新,比发如《真假孙悟空》,我们让孩子将故事里的人物放在“当下”,并提出“如果是在你的生活中,你将如何辨别真假孙悟空?”一个小组的剧本显示:通过真假孙悟空在三件事中的不同道德行为表现,来判断谁真谁假。孩子们的思考让我们惊叹。当他们能抛弃高科技冷冰冰的测谎仪器,改从人性的层面(道德)上来设计测试项目,可见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真”和“假”已不是停留在外貌和事情的表面,而是能用“善”和“恶”来理解孙悟空的真假之分,来品味故事所蕴含的更深刻的内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有这样一条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则格言反映了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只有亲身体验或实践,儿童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接触的事物。创作性戏剧与儿童阅读的关系正譬如乳酸菌与牛乳,只要合适的温度,健康美味的酸奶就可呈现于眼前。在创作性戏剧的推动下,而这个过程特别有助于成人了解孩子的世界以及他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方式。成人可经由这个过程准确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孩子阅读反应,并帮助孩子成为敏锐的阅读者,一个善于“捕捉文字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儿童阅读中的运用了戏剧这样一种能够激发孩子无限潜能的技巧,无疑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造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上海:上海书店,2011.
作者简介:朱湘云(1976- ),女,湖南双峰人,文学博士,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儿童阅读推广与儿童戏剧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戏剧 儿童 阅读
儿童阅读对儿童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有效创建儿童与文本之间的阅读互动,我们发现,在戏剧运作下的儿童阅读反应非常活跃,每个孩子都能自然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并积极贡献自己的意见,他们会用他们熟悉的叙事符码来形塑或重塑故事内容(讨论、创编及表演),并用它们来理解故事的内涵,甚至将之延伸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这里所说的“戏剧”是指创作性戏剧。所谓的创作性戏剧是“一种即兴、非正式展演,且以过程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在其中,参与者在领导者的引导下,去想象、实作并反映出人们的经验……创作性戏剧的主要目的是在促进参与者人格的成长与有效的学习,而不是在训练舞台的演员。”⑴现在就从暖身和过程这两个方面的实例来谈谈如何儿童阅读中戏剧教学法的运用。
一、阅读前的暖身准备
许多孩子在阅读之初会受到先前外界的影响,精神不容易集中。同时有些性格保守含蓄的孩子也会在团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紧张的状态。而创造性戏剧的暖身活动正好有助于参与者心态放松,并集中注意力,比如简单的肢体动作、发声练习、专注练习或团体游戏等创造性戏剧的暖身活动,这些活动都很不错,但是前提是不论是怎样的暖身准备,它设计一定要与接下来进行的阅读活动有联系,这样才能让整个阅读活动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儿童也更容易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进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如民间故事《过猴山》,讲述的是卖帽子的老爷爷如何智斗猴群的故事。故事的暖身可以根据儿童热爱模仿的天性配搭“谁是国王”或“照镜子”的肢体模仿训练来调动孩子的情绪(图1和图2);如绘本《手套》,通过“报纸岛”的游戏让孩子尝试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一张报纸)学会容纳更多人的挑战(图3和图4);如数学绘本《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可以在故事开始前让孩子肢体构形游戏,通过控制身体来表现不同形状的东西(图5和图6)。
此外,暖身活动还可以是听背景音乐做冥想练习、默剧及即兴模仿等。这些阅读前的戏剧暖身活动都能让孩子迅速放松并排除外界的干扰,不知不觉地进入到阅读和戏剧扮演活动中,也能为后继阅读活动的成功开展打下基础。
二、阅读中的即兴互动
阅读的过程是让孩子与文本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个“化学反应”是孩子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融入到故事情境,并理解故事内容,同时经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尽力丰富阅读教学的环节,引入创造性戏剧,让孩子充分地享受阅读的愉悦。
什么样的即兴互动通常要根据具体的阅读内容来决定。但是,许多教师过于注重问题的提问而忽略了儿童自我内化的主动性。所以要观察儿童对文本的反应,得到他们此时此刻的想法,就要以即兴互动的方式让儿童适时抽离文本并在戏剧情境中得到表达的机会。比如绘本《你很特别》属于心理认知的故事。故事讲述微美克村的一群木头人整天以互相贴贴纸为乐。因此,故事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微美克村村长的身份向孩子分发星星及灰点贴纸,让他们互相展示自己最厉害或最能干的方面来获取周围同伴的贴纸(图9)。这是个有趣的即兴戏剧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孩子展示的是自己平时在才艺班学习的才艺,而少数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有爱心,或者会做鬼脸等“不入格”的本事,而周围的孩子在聆听和自我判断中做出应贴什么类型贴纸的决定。
以这样的即兴互动的方式可以使得孩子对阅读的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切都源于在阅读中引入了创造性戏剧的方式。因为创造性戏剧的天然亲和力,所以它才能成功地被融入到儿童的生活中,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助力。同时,孩子在即兴互动中表达出来的言语或行为正是最本真的情况。教师根据这样的情况,可以对孩子在绘本阅读中的效果进行评估。
三、阅读中的表演游戏
儿童对故事的阅读体验,除了在故事过程中的即兴互动,更需要引入戏剧的形式让儿童来玩一玩故事,让儿童对所阅读的内容做更深更广的思维拓展。这个思维拓展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它融入了儿童的阅读想法,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想象冒险历程。
阅读后的表演游戏大致可以分为复述性表演和创编性表演两种类型。复述性表演是指让孩子重温故事进行表演或挑选故事里最让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表演,这比较适合学龄前的孩子。创编故事适合学龄的孩子,因为他们对故事是否有不一样的结局或者情节更有自己的想法并能用戏剧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年龄层的不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做安排。但是无论怎样,都不应该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文中角色的台词。只有当孩子真正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且能由自身经验出发去理解并再创造时,他们所表达的台词才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会发现,因为孩子在戏剧形式的激发下他们的表演会不断创新,比发如《真假孙悟空》,我们让孩子将故事里的人物放在“当下”,并提出“如果是在你的生活中,你将如何辨别真假孙悟空?”一个小组的剧本显示:通过真假孙悟空在三件事中的不同道德行为表现,来判断谁真谁假。孩子们的思考让我们惊叹。当他们能抛弃高科技冷冰冰的测谎仪器,改从人性的层面(道德)上来设计测试项目,可见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真”和“假”已不是停留在外貌和事情的表面,而是能用“善”和“恶”来理解孙悟空的真假之分,来品味故事所蕴含的更深刻的内涵。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有这样一条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则格言反映了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只有亲身体验或实践,儿童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接触的事物。创作性戏剧与儿童阅读的关系正譬如乳酸菌与牛乳,只要合适的温度,健康美味的酸奶就可呈现于眼前。在创作性戏剧的推动下,而这个过程特别有助于成人了解孩子的世界以及他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方式。成人可经由这个过程准确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孩子阅读反应,并帮助孩子成为敏锐的阅读者,一个善于“捕捉文字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儿童阅读中的运用了戏剧这样一种能够激发孩子无限潜能的技巧,无疑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造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上海:上海书店,2011.
作者简介:朱湘云(1976- ),女,湖南双峰人,文学博士,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儿童阅读推广与儿童戏剧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