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作者】 齐长斌
【机构】 吉林省梅河口市黑山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公民依法享受平等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公民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关键词:学生择校、原因分析
Abstract: Citizens shall enjoy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school
behavior,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equal education.
Keywords: student school choice, analysis
一、问题提出:
“择校”仍是我国当前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择校”现象越来越严重。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积极涌向城镇学校,趋向民办学校和名望较高的公立学校。造成农村学校学生少,平均班额在十几名,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平均班额七八十名。”择校”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其原因来分析该问题,对解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 问题分析:
1、 办学质量的差异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不光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学科的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无望,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潮流中,农村孩子升学无望,农业收入锐减,就业无路,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经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1)没有建立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2)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形结构体系。(1)硬件差异,农村学校从校舍看多为平房,以火炉取暖为主,学生需要自带引火柴.而城镇学校为教学楼,暖气取暖,教室明亮、温暖。农村学校在教学设备上几乎为零,多为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旧仪器设备,以不适应新课标教材。没有城镇学校的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图书室等。现今学生家长生活水准提高,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要求也提高,导致“择校”问题的出现。(2)师资力量的差异,农村学校教师多数是由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年龄偏高,每位教师需要承担多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小科教学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方法老化。城镇学校每年都有年青教师补充,增加新鲜活力。各个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
2、学校利益的影响,学校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各学校为了增加教学经费,扩大招生来增加学校收入。
3、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学生及家长之所以对“择校”有关,无可比拟的热情,是因为有利益吸引,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拥有的社会地位,所获得的薪酬与其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高“文凭”就能获得高薪、体面职位的通行证。
4、在现实的高考制度下,义务教育阶段进入优质学校,就是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意味着将来有可能进入一个好大学,获得一份好工作。然而,在现阶段城乡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质量差异。按就近入学政策被分配到教育质量较差学校的学生,必然对现状不满,从而想方设法要进入教育质量好的优秀学校,这将直接导致学生“择校”行为。
三、建议:
1、加强薄弱校的建设
几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教育规划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整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在农村中合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的薄弱学校,有些地方的农村,因为农民进城务工,适龄儿童人口越来越少,组不成班级,开不齐学科,教育质量不能保证。因此,国家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了改造。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增加了教育投入,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超过了很多城镇学校。
国家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使得大多数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还要加强一些小科的教学。固定小学科教师,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本学科的教育研究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要进行全面的教师轮岗机制,至少每五六年论调一次,使教师能真正得到交流。
2、规范招生计划
严格规范学区招生计划。按照学校规模,学区适龄儿童人口数,最大班额、学生入学半径、生均建筑面积来控制学校招生。严格招收外学区学生。杜绝城镇学校到农村“抢”学生,杜绝不正当的招生行为。
注重薄弱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教育资源要共享,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因素。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齐长斌 男 1962年出生 中教一级 主任,吉林省梅河口市黑山头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学生择校、原因分析
Abstract: Citizens shall enjoy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school
behavior,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equal education.
Keywords: student school choice, analysis
一、问题提出:
“择校”仍是我国当前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择校”现象越来越严重。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积极涌向城镇学校,趋向民办学校和名望较高的公立学校。造成农村学校学生少,平均班额在十几名,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平均班额七八十名。”择校”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其原因来分析该问题,对解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 问题分析:
1、 办学质量的差异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不光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学科的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无望,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潮流中,农村孩子升学无望,农业收入锐减,就业无路,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经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1)没有建立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2)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形结构体系。(1)硬件差异,农村学校从校舍看多为平房,以火炉取暖为主,学生需要自带引火柴.而城镇学校为教学楼,暖气取暖,教室明亮、温暖。农村学校在教学设备上几乎为零,多为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旧仪器设备,以不适应新课标教材。没有城镇学校的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图书室等。现今学生家长生活水准提高,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要求也提高,导致“择校”问题的出现。(2)师资力量的差异,农村学校教师多数是由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年龄偏高,每位教师需要承担多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小科教学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方法老化。城镇学校每年都有年青教师补充,增加新鲜活力。各个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
2、学校利益的影响,学校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各学校为了增加教学经费,扩大招生来增加学校收入。
3、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学生及家长之所以对“择校”有关,无可比拟的热情,是因为有利益吸引,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拥有的社会地位,所获得的薪酬与其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高“文凭”就能获得高薪、体面职位的通行证。
4、在现实的高考制度下,义务教育阶段进入优质学校,就是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意味着将来有可能进入一个好大学,获得一份好工作。然而,在现阶段城乡间存在着巨大的教育质量差异。按就近入学政策被分配到教育质量较差学校的学生,必然对现状不满,从而想方设法要进入教育质量好的优秀学校,这将直接导致学生“择校”行为。
三、建议:
1、加强薄弱校的建设
几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教育规划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整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在农村中合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的薄弱学校,有些地方的农村,因为农民进城务工,适龄儿童人口越来越少,组不成班级,开不齐学科,教育质量不能保证。因此,国家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了改造。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增加了教育投入,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超过了很多城镇学校。
国家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使得大多数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还要加强一些小科的教学。固定小学科教师,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本学科的教育研究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要进行全面的教师轮岗机制,至少每五六年论调一次,使教师能真正得到交流。
2、规范招生计划
严格规范学区招生计划。按照学校规模,学区适龄儿童人口数,最大班额、学生入学半径、生均建筑面积来控制学校招生。严格招收外学区学生。杜绝城镇学校到农村“抢”学生,杜绝不正当的招生行为。
注重薄弱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教育资源要共享,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因素。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齐长斌 男 1962年出生 中教一级 主任,吉林省梅河口市黑山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