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实证主义”在仲景学术传承教育中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 周 全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证主义在仲景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好的表现和推动作用,仲景学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灵魂和根本,如何传承仲景学术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要做好仲景学术传承教育,必须回归到仲景学术的精神内涵,立足实证主义,注重学用结合,重视对学生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关键词:仲景学术传承;实证主义;中医药教育;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由其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更是中医药学传承千年的生命力之所在。我校在高度重视对仲景学术传承的同时,基于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弘扬中医药学,在具体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实质的变革,将传统的中医药学师承教育和现代院校教育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于2009年开办以“精英教育,小班上课,突出经典,注重传承,强调临床,德术并重”为宗旨的仲景学术传承班[1],紧紧依托河南是仲景故乡的资源优势,将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医药传承人才综合培养模式定为河南中医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笔者作为仲景学术传承班的中医内科学老师,立足于对《伤寒论》整体思想的理解,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经验,深深体会到“实证主义”在仲景学术传承教育中的重要性。
1.实证主义与《伤寒杂病论》
实证主义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2]提出,包括实证精神、实证科学和实证原则。实证精神作为实证主义的本质,就是按照实证词义的要求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审慎镇密的考察,以实证的、真实的事实为依据,找出其发展规律,究其根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实证原则可看作实证科学的核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经验资料,对某些问题进行高度的理论化研究,且研究的目的在于创立、检验和发展理论,使科学理论拥有坚实的经验基础,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实证主义者认为:(1)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2)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3)唯有确实根据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自古就不乏实证主义者的影子,明代李时珍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编纂了《本草纲目》。清代王清任敢于解剖尸体,求证人体之构造,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张仲景作为实证精神的先行者之一,在实证精神指导下著就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继承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的果实,作为仲景学术思想在文字上的体现和传承,《伤寒杂病论》所研究的疾病,大多是可以被观察或基于经验检验基础上的既定事实,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创立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在记录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验与现象的客观性,经验积累、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完美的结合性,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体系,都是实证主义的具体表现。
2.实证主义在仲景学术教育中的应用
实证主义认为“理论和事实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观察离不开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任何观察只有经过理论的指导和解释才是有效的。”张仲景创建的辨证论治体系使得临床诊治变得明晰和有章可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体现于具体的临床诊治的事实描述之中,将医学理论附载具体治法之中,体现出仲景的医学理论与临床施治的紧密结合[3]。
2.1经典条文与临床实践结合,形成辨证论治思维
《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都是有据可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大体的辨证思路来看,辨症定病,再辨证,病证结合分析病机,抓住疾病一般普遍规律,重视病人特殊个体因差异,综合得出一个最符合临床施治的具体治疗方案,如《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等等诸多条文描述均为病症治一体,有很强的临床整体性。
在临床上要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就必须经过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自古名医大家在传统的中医学传承教育之下,必自幼熟读经典古籍,正所谓说“观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信息化日益加深,电脑逐渐取代人脑的今天,要对仲景学术传承有实质性的进展,更应该在用脑背诵的方面回归到最初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诵背经典的能力,在日积月累的经典诵读中形成中医临床思维。
另外,还应在后期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中医经典教学[4],比如在一次门诊中,一位患者诉“发热,怕冷,四肢酸痛”,脉象为弦脉,处方为“柴胡桂枝汤加减”,事后学生问为什么开这个方子,我反问他《伤寒论》中“柴胡桂枝汤”条文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我就让他下去自己翻书查,明天来告诉我,并告诉我他对这一条文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在临床中学经典,学生就不再觉得那些经典只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陈规旧律,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和主动性。日久天长,从理论到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历资料,再从临床回归理论,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辨病和辨证,循环往复,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也就建立起来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由此来看前期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对于后期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只会是利大于弊,事倍功半。
2.2 围绕经典医案分析,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内容
医案例分析是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之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实际的病例或者是经过加工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对于病例的选择,尽可能鼓励从经典古籍中选取,或是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条文自己设计,如张老太,夏至以来,多自汗出,至8月偶感风寒感冒,并见头痛、鼻塞、纳差之症。自服感冒药,终未解除。延至9月9日,诸症加重,骤发寒颤,后转为发热,身如热灼火燎,继则四肢抽搐。老伴急将其送至医院。入院后测得体温40.2℃,诊断意见“发热待查”,予退热及抗惊厥处理,并给补液。经治疗惊厥解除,后体温寒热交错,待至13日晚始邀余诊。证见恶寒发热而先寒后热;动辄汗出;口中苦甚;两胁痞胀不舒,常欲以手相揉;频作呕恶,发热至此已四天,前两日食后即吐去,近两日连连泛恶不吐;胃纳甚差,不思谷食。脉则两关滑大,两尺寸俱浮,苔薄微黄而干。并测得体温38.2℃。(据此证情,乃伤寒少阳病无疑,小柴胡汤主之)。可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甚至情景扮演丁老太、老伴、医生护士等角色,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亲身接触临床病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实际情况下对理论有直观的认识,运用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方法,选择最佳方案,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出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完整过程。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仍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对于病例来说,无论是从理论经验还是临床实践来说,老师都比学生更为丰富,能够给予学生最切实际的指导,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走向。
3.小结
《伤寒杂病论》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张仲景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以客观事实作为认识的起点,有选择地融合前人的理论研究,构建的较为完善的中医临床思维体系,其辨症、辨病、辨证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实证精神。辨证论治所强调皆有客观事实,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对辨证论治思路体现出的实证精神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地指导仲景学术的传承和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在实证精神的指导下,不仅仅能培养出临床大家,还能对存的问题进行有实证精神特点的思考研究,得到科学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王振亮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0(1);
[2]谢向阳,淦家辉,什么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孔德实证主义体系的再认识,[J],医学探索,2005(2);
[3]刘刚,从辨证论治思路看张仲景的实证精神,[D],北京中医药大学
[4]莫春梅,史伟,荣震,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J ]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 6) :939-940
作者简介:周全,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要从事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教育。
关键词:仲景学术传承;实证主义;中医药教育;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由其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更是中医药学传承千年的生命力之所在。我校在高度重视对仲景学术传承的同时,基于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弘扬中医药学,在具体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实质的变革,将传统的中医药学师承教育和现代院校教育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于2009年开办以“精英教育,小班上课,突出经典,注重传承,强调临床,德术并重”为宗旨的仲景学术传承班[1],紧紧依托河南是仲景故乡的资源优势,将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医药传承人才综合培养模式定为河南中医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笔者作为仲景学术传承班的中医内科学老师,立足于对《伤寒论》整体思想的理解,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经验,深深体会到“实证主义”在仲景学术传承教育中的重要性。
1.实证主义与《伤寒杂病论》
实证主义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2]提出,包括实证精神、实证科学和实证原则。实证精神作为实证主义的本质,就是按照实证词义的要求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审慎镇密的考察,以实证的、真实的事实为依据,找出其发展规律,究其根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实证原则可看作实证科学的核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经验资料,对某些问题进行高度的理论化研究,且研究的目的在于创立、检验和发展理论,使科学理论拥有坚实的经验基础,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实证主义者认为:(1)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2)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3)唯有确实根据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自古就不乏实证主义者的影子,明代李时珍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编纂了《本草纲目》。清代王清任敢于解剖尸体,求证人体之构造,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张仲景作为实证精神的先行者之一,在实证精神指导下著就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继承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的果实,作为仲景学术思想在文字上的体现和传承,《伤寒杂病论》所研究的疾病,大多是可以被观察或基于经验检验基础上的既定事实,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创立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在记录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验与现象的客观性,经验积累、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完美的结合性,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体系,都是实证主义的具体表现。
2.实证主义在仲景学术教育中的应用
实证主义认为“理论和事实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观察离不开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任何观察只有经过理论的指导和解释才是有效的。”张仲景创建的辨证论治体系使得临床诊治变得明晰和有章可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体现于具体的临床诊治的事实描述之中,将医学理论附载具体治法之中,体现出仲景的医学理论与临床施治的紧密结合[3]。
2.1经典条文与临床实践结合,形成辨证论治思维
《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都是有据可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大体的辨证思路来看,辨症定病,再辨证,病证结合分析病机,抓住疾病一般普遍规律,重视病人特殊个体因差异,综合得出一个最符合临床施治的具体治疗方案,如《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等等诸多条文描述均为病症治一体,有很强的临床整体性。
在临床上要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就必须经过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自古名医大家在传统的中医学传承教育之下,必自幼熟读经典古籍,正所谓说“观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信息化日益加深,电脑逐渐取代人脑的今天,要对仲景学术传承有实质性的进展,更应该在用脑背诵的方面回归到最初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诵背经典的能力,在日积月累的经典诵读中形成中医临床思维。
另外,还应在后期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中医经典教学[4],比如在一次门诊中,一位患者诉“发热,怕冷,四肢酸痛”,脉象为弦脉,处方为“柴胡桂枝汤加减”,事后学生问为什么开这个方子,我反问他《伤寒论》中“柴胡桂枝汤”条文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我就让他下去自己翻书查,明天来告诉我,并告诉我他对这一条文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在临床中学经典,学生就不再觉得那些经典只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陈规旧律,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和主动性。日久天长,从理论到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历资料,再从临床回归理论,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辨病和辨证,循环往复,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也就建立起来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由此来看前期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对于后期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只会是利大于弊,事倍功半。
2.2 围绕经典医案分析,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内容
医案例分析是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之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实际的病例或者是经过加工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对于病例的选择,尽可能鼓励从经典古籍中选取,或是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条文自己设计,如张老太,夏至以来,多自汗出,至8月偶感风寒感冒,并见头痛、鼻塞、纳差之症。自服感冒药,终未解除。延至9月9日,诸症加重,骤发寒颤,后转为发热,身如热灼火燎,继则四肢抽搐。老伴急将其送至医院。入院后测得体温40.2℃,诊断意见“发热待查”,予退热及抗惊厥处理,并给补液。经治疗惊厥解除,后体温寒热交错,待至13日晚始邀余诊。证见恶寒发热而先寒后热;动辄汗出;口中苦甚;两胁痞胀不舒,常欲以手相揉;频作呕恶,发热至此已四天,前两日食后即吐去,近两日连连泛恶不吐;胃纳甚差,不思谷食。脉则两关滑大,两尺寸俱浮,苔薄微黄而干。并测得体温38.2℃。(据此证情,乃伤寒少阳病无疑,小柴胡汤主之)。可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甚至情景扮演丁老太、老伴、医生护士等角色,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亲身接触临床病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实际情况下对理论有直观的认识,运用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方法,选择最佳方案,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出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完整过程。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仍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对于病例来说,无论是从理论经验还是临床实践来说,老师都比学生更为丰富,能够给予学生最切实际的指导,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走向。
3.小结
《伤寒杂病论》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张仲景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以客观事实作为认识的起点,有选择地融合前人的理论研究,构建的较为完善的中医临床思维体系,其辨症、辨病、辨证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实证精神。辨证论治所强调皆有客观事实,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对辨证论治思路体现出的实证精神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地指导仲景学术的传承和教学实践,学以致用。在实证精神的指导下,不仅仅能培养出临床大家,还能对存的问题进行有实证精神特点的思考研究,得到科学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王振亮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0(1);
[2]谢向阳,淦家辉,什么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孔德实证主义体系的再认识,[J],医学探索,2005(2);
[3]刘刚,从辨证论治思路看张仲景的实证精神,[D],北京中医药大学
[4]莫春梅,史伟,荣震,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J ]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 6) :939-940
作者简介:周全,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要从事中医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