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的运用

【作者】 张粉霞

【机构】 陕西神木县中鸡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案例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寓教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课堂实效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案例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探究、解决案例问题,注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实效有着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论性强,单凭教师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正、反面的典型案例,生动、真实、风趣、幽默的各类案例,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讲《交友的智慧》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江湖义气”与“哥们义气”的危害,我选用了学生在学校打架受到处分的案例。这案例来源于生活,形象、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且所引发的问题具有思辨性,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有利于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思路开阔,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讲《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我引用了入秋以来,我们当地出现雾霾天气的案例,提出了三个问题:(1)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2)大城市等地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这个问题,国家和公民应怎么做?让学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与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案例的编写、分析、情景问题的设置、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协调及归纳总结,这些都促使教师去查找信息,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并能及时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境等,这促进了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和分析案例,师生的相互交流,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受到启发,提高了教学水平。学生在探究案例中,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案例教学沟通了师生感情,加强了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归纳、整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选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案例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案例必须来源于生活,要生动有趣,通俗化,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第三,案例内容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理念、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另外,案例描述要尽量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具有适度的复杂性、多元观点的包容性和一定的探究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即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要做到“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真正做到案例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2.展示案例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灵活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开启思路之门。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教材;教师或学生形象生动地口述表达;利用多媒体动画手段呈现案例,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将案例编成剧本,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辨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利用课堂突发事件临时创设案例等,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在“活中学”。但不管使用何种展示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3.集体交流与讨论 
  集体交流与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非常重要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一环节是通过师生互动,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理论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要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使得教学案例及教学内容不断延伸、扩展、迁移、升华,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如上法律知识时,我设计了如下案例:八年级学生李明,父母非常溺爱,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经常出入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由于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开始了小偷小摸,被学校警告处分。毕业后,恶性不改,又染上毒瘾,先后盗窃、抢劫人民币3万多元,在一次严打中被抓,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而增强法律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人。 
  4.总结点评 
  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对学生探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点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及自身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5.温习巩固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如写出讨论总结,撰写相关的小论文,组织演讲比赛,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资料,参观、调查研究,做综合性练习,预习等,以达到消化知识、加深印象、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还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出发,布置些难度适中的研究性小课题,引导学生课下研究热点、难点,形成课上课下良性互动。 
  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而且有助于创造个性,突出情感体验,培养交流和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感悟道理,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简介:本人张粉霞,2011年毕业于延安大学,2011年8月至今在神木县中鸡初级中学任教,并一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教学中努力进取,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县“教坛新秀”等成绩。思想积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