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盘活 激活 活学 活用——浅析我的“活”字品社课堂教学法
【作者】 徐春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涵盖社会生活、地理人文、历史渊源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整体内容的架构与编排源自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基于此认识,我在教学中,力求盘活课堂,激活思维,活学教材,并活用于生活,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活力四射、魅力十足的品社学习。
一、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活”学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把它作为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一个案例,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现行品社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为主题,体现了生活化和综合性。三、四年级侧重以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五、六年级侧重祖国和世界。主题中各个要素交互作用,或从小到大,或从现实生活到未来生活,或从家乡到祖国、到世界,以开放的视角,发散式的、立体式的思维方式,灵活多样的选择素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整体认识,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在教材使用上,我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的敏感度会是怎样?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能理解到什么深度?可能提出什么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更能让他们接受和认同?
在六年级上册《刘公岛上的沉思》一课中,我的预学案对孩子们提出了如下要求:(1)结合教材内容,对照中国版图,圈出我国自鸦片战争开始,被侵略者掠走的七个城市,听一听《七子之歌》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的交响曲,孩子们很难投入到当时的历史史实中,去理解中华民族所经受的屈辱的过去。我从孩子们日常喜欢做的事情——听歌曲、看视频入手,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感染力和对情绪的冲击力来让孩子们走近那段历史,理解和感受那段屈辱的过去。之后,随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的逐步深入,抛给孩子们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一定要我们割地、赔款?这时,孩子们一定会主动去寻求答案。不管得到的答案对与不对,至少孩子们已经学会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而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要培养的终极目标。
二、巧抓随机事件,捕捉动态资源,盘“活”课堂
品社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课堂教学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这也是我一直在品社教学中所追求的。由此,就经常会因为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而导致教学出现一些“意外”,或者说 “麻烦”。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而成了欢乐的源头。
记得在讲解五年级上册“来到黄河岸边”一课中,课前我请孩子们说一说,你最想跟大家分享哪些关于黄河的知识?同学们竟然都想到了一首古诗——刘禹锡的《浪淘沙》,说着说着,竟不约而同的集体大背诵起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灵机一动,“我们这节课就从这首诗谈起吧!这首诗中,包含了黄河最主要的几大地理特征,仔细思考一下,看能不能发现?” 品社课从一首古诗说起这件事,同学们觉得很新鲜,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最后我们归结了五条:(1)“九曲黄河”——说明黄河河道弯曲(呈大“几”字形);(2)“万里沙”——说明黄河水含沙量很高(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为“地上河”);(3)“浪淘风簸”——说明黄河水流很急(落差大,近4000米,“壶口”瀑布,建有发电站);(4)“自天涯”——说明黄河很长,(全长5000多米,我国第二长河);“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写意手法,黄河和天空连在一起,一是说明黄河很长,二是说明发源地很高(源头来自于海拔很高的青藏高原)……
我们对一首意境颇美的古诗进行了如此“理性”的分析,将它的文学色彩瓦解得支离破碎!但是,从一首古诗中能够发现如此之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令孩子们兴奋异常,整堂课就在不断发现与惊喜中度过。从一首诗引发的教学契机,成果非常丰厚,而且是“手到擒来”,这样偶然生成的课程资源直到现在都令自己回味不已,并屡次在课堂上上演。是呵,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我何不迎“风”而上呢?
三、以“拓展”延伸,激“活”学生思维
品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能够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广征博引,开阔学生视野,消除思维“盲点”,发展思维空间。同时,在一个又一个的设疑愤悱、质疑解惑过程中,留出余地,鼓励自学,激发学生于课外巩固旧知、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内在要求。再者,品社又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离开了社会生活的沃土,品社课堂教学这株小苗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因而,品社教师要确立“大品社”的教育观念,突出品社学科“人文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特点,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生活,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渗溶、互相作用的互动机制。
四、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解决问题,活学“活”用
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2011版品社课标中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所以说,品社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知识因贴近生活而有趣。生活是宝库,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品社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可以从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等时时处处观察、体验和感受自己身边的天文地理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品社学习的素材。
我们在学“做聪明的消费者”一单元时,我们探讨了许多关于购物和消费的问题。我鼓励孩子们回家跟爸爸妈妈“要权、要钱”,掌管家中一周的生活支出。首先,要做好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选择购物方式、地点;再次,掌握好所购物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通过一周的生活实践,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生活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强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真实一举两得的事。
一、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活”学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把它作为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一个案例,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现行品社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为主题,体现了生活化和综合性。三、四年级侧重以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五、六年级侧重祖国和世界。主题中各个要素交互作用,或从小到大,或从现实生活到未来生活,或从家乡到祖国、到世界,以开放的视角,发散式的、立体式的思维方式,灵活多样的选择素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整体认识,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在教材使用上,我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的敏感度会是怎样?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能理解到什么深度?可能提出什么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更能让他们接受和认同?
在六年级上册《刘公岛上的沉思》一课中,我的预学案对孩子们提出了如下要求:(1)结合教材内容,对照中国版图,圈出我国自鸦片战争开始,被侵略者掠走的七个城市,听一听《七子之歌》的诗歌朗诵、歌曲演唱;(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的交响曲,孩子们很难投入到当时的历史史实中,去理解中华民族所经受的屈辱的过去。我从孩子们日常喜欢做的事情——听歌曲、看视频入手,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感染力和对情绪的冲击力来让孩子们走近那段历史,理解和感受那段屈辱的过去。之后,随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的逐步深入,抛给孩子们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一定要我们割地、赔款?这时,孩子们一定会主动去寻求答案。不管得到的答案对与不对,至少孩子们已经学会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而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要培养的终极目标。
二、巧抓随机事件,捕捉动态资源,盘“活”课堂
品社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课堂教学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这也是我一直在品社教学中所追求的。由此,就经常会因为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而导致教学出现一些“意外”,或者说 “麻烦”。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而成了欢乐的源头。
记得在讲解五年级上册“来到黄河岸边”一课中,课前我请孩子们说一说,你最想跟大家分享哪些关于黄河的知识?同学们竟然都想到了一首古诗——刘禹锡的《浪淘沙》,说着说着,竟不约而同的集体大背诵起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灵机一动,“我们这节课就从这首诗谈起吧!这首诗中,包含了黄河最主要的几大地理特征,仔细思考一下,看能不能发现?” 品社课从一首古诗说起这件事,同学们觉得很新鲜,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最后我们归结了五条:(1)“九曲黄河”——说明黄河河道弯曲(呈大“几”字形);(2)“万里沙”——说明黄河水含沙量很高(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为“地上河”);(3)“浪淘风簸”——说明黄河水流很急(落差大,近4000米,“壶口”瀑布,建有发电站);(4)“自天涯”——说明黄河很长,(全长5000多米,我国第二长河);“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写意手法,黄河和天空连在一起,一是说明黄河很长,二是说明发源地很高(源头来自于海拔很高的青藏高原)……
我们对一首意境颇美的古诗进行了如此“理性”的分析,将它的文学色彩瓦解得支离破碎!但是,从一首古诗中能够发现如此之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令孩子们兴奋异常,整堂课就在不断发现与惊喜中度过。从一首诗引发的教学契机,成果非常丰厚,而且是“手到擒来”,这样偶然生成的课程资源直到现在都令自己回味不已,并屡次在课堂上上演。是呵,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我何不迎“风”而上呢?
三、以“拓展”延伸,激“活”学生思维
品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能够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广征博引,开阔学生视野,消除思维“盲点”,发展思维空间。同时,在一个又一个的设疑愤悱、质疑解惑过程中,留出余地,鼓励自学,激发学生于课外巩固旧知、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内在要求。再者,品社又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离开了社会生活的沃土,品社课堂教学这株小苗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因而,品社教师要确立“大品社”的教育观念,突出品社学科“人文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特点,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生活,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渗溶、互相作用的互动机制。
四、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解决问题,活学“活”用
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2011版品社课标中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所以说,品社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知识因贴近生活而有趣。生活是宝库,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品社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可以从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等时时处处观察、体验和感受自己身边的天文地理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品社学习的素材。
我们在学“做聪明的消费者”一单元时,我们探讨了许多关于购物和消费的问题。我鼓励孩子们回家跟爸爸妈妈“要权、要钱”,掌管家中一周的生活支出。首先,要做好规划,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选择购物方式、地点;再次,掌握好所购物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通过一周的生活实践,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生活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强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真实一举两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