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初探
【作者】 王景明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道坪谷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而语文课堂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教师在语文学科中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关键词:渗透法律知识 遵纪守法 挖掘教材 开展活动
学校是对小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过程。正如江总书记所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同时,既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古人云:“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小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密度,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预防小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法律知识和它在人们实际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开展实践活动,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舞台,而实践活动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它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个性、特性的发展。《新课程》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命的联系,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动与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上完一单元的课后,教师就要举办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会、手抄报、黑板报、“模拟法庭”的现场会等活动,并要求学生收集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事件,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学到法律知识,受到法制教育。
二、利用课文内容,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而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遵循这一学科的规律,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合理的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并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把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就寓于知识之中,教师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所以,教师只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渗透法律知识,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制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搞活作文教学,规范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习作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写日记就是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常言道:“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能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因为学生写日记说的是真心话,是心里话,能起到促人求真的作用。而且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还能规劝别人改过。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回眸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情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要通过批阅,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而且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来诱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比较、总结,用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四、拓展课外阅读,融入法制教育。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不仅能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净化心灵,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与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帮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丰富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上、报刊上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思考产生这些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的转化他们对法律规则的认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规,懂得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他们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总之,要教育好下一代,不光要让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理念,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资源网---2014.12.21---社旗县实验小学---徐清磊《制教育》
关键词:渗透法律知识 遵纪守法 挖掘教材 开展活动
学校是对小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过程。正如江总书记所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同时,既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古人云:“言之无为,行而不远。”“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古以来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小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密度,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预防小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法律知识和它在人们实际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开展实践活动,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舞台,而实践活动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它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个性、特性的发展。《新课程》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命的联系,并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动与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上完一单元的课后,教师就要举办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会、手抄报、黑板报、“模拟法庭”的现场会等活动,并要求学生收集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事件,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学到法律知识,受到法制教育。
二、利用课文内容,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而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遵循这一学科的规律,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合理的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并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把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就寓于知识之中,教师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所以,教师只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渗透法律知识,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制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搞活作文教学,规范法制行为。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习作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写日记就是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常言道:“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能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因为学生写日记说的是真心话,是心里话,能起到促人求真的作用。而且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还能规劝别人改过。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回眸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情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要通过批阅,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而且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来诱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比较、总结,用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四、拓展课外阅读,融入法制教育。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不仅能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净化心灵,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与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帮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丰富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上、报刊上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思考产生这些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的转化他们对法律规则的认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规,懂得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他们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总之,要教育好下一代,不光要让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理念,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资源网---2014.12.21---社旗县实验小学---徐清磊《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