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大学生群体传统伦理道德缺失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作者】 秦桂芬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大学生因其受过系统的教育,而被社会赋予较高的期望值。他们的形象实际上代表了国家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否,与大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悠久,伦理道德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人们的具体行为,后者是精神指导力量。如何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促成伦理道德的再现与贯彻,是摆在大学生群体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没有对伦理道德的传承,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确立。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highly system of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gave  high expectations by the society. Their image actually represents the spirit of the country. Socialism core values to carry out or not, and college students can practice a lot in actual life.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ethics is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values is on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so the tw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 former is the specific behavior of people, the latter is the strength of spirit to guide. In today's cultural pluralism, how to contribute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ethics and implemented,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front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out the ethical and moral heritage, there is no real to establish socialist core values.
  关键字:伦理道德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治 法治
  key words:ethic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ule of man  by the rule of law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即使在强调制度建设的今天,道德建设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邓小平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那时,在改革开放十年后,中国的从高层领导到基层群众都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知道很多问题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所不能解决的。二十一世纪,世界形势变得更加复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式外来文化以汹涌的姿势涌入中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各个群体。使中国的改革攻坚任务变得更加棘手。
  大学生群体是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受过系统的教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能够做出更多的成绩。因此对于中国的复兴之梦和强国之梦来说,大学生身上肩负着重任。中共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综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而提炼出来的重要理论。从大学生的教育背景来说,他们理应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和最积极的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传统教育的缺失,反而没有使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对传统伦理认识的误区
  伦理道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但伦理道德因其现实当中的可操作性,往往与政治挂钩,成为上层建筑的在民间实施的一种统治手段。解放前,统治阶级用它来巩固巩固统治地位。必要的时候,统治阶级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解放后一段时间内,它都被当做文化的对立面予以消除。在目前的学校课堂中,除了相关专业的学科设置外,在高校里绝大多数学生很难接受到系统的传统伦理教育。因此很多学生对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认识不深,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的简单教学中。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以前和现在对伦理道德存在的认识误区。
  第一、解放后到文革结束把伦理道德等同于封建落后思想。伦理道德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它是抽象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国民的日常行为活动的展现。伴随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伦理道德在中国也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在法治不健全的年代里,它曾经是维持中国民间秩序的重要手段,与法律一起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建国后一段时间,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也影响了文化领域。“三反”、“五反”等运动完全颠覆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把伦理道德置于封建落后思想的范围加以剿灭。十年文革更是造成了伦理道德的全面沦丧。十年文革彻底摧毁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明和伦理体系,更严重的是它泯灭了人性的良善面,激发出人性自私邪恶的一面。
  第二,把传统伦理道德等同于儒家文化。中国伦理思想产生于殷周时期,其中儒家伦理思想是整个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其影响力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1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汉代时,在董仲舒的倡导和皇帝的推动下,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法家、道家等文化仍然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在回顾中国历史时,除专业人士外,很多人把儒家文化等同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调控民间秩序的伦理道德等同于儒家文化。
  新加坡模式取得成功之后,儒家文化大行其道,这股风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很多人也希望把儒家文化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手段。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问题的层出不穷,很多人又对儒家文化产生质疑。因为文化的抽象性,人们把指责更多的对准了作为人们行为模式的传统伦理道德。认为传统伦理道德束缚了天性,压制了人们个性的发展,与时代潮流不符。
  第三,把传统伦理道德与民主法治对立起来。在“人治”还是“法治”这个命题上,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曾经有过非常激烈的讨论。人治包括政治家的威权政治和民间用传统伦理道德维持的秩序,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人治贯穿始终,因此中国知识界对“人治”普遍有厌恶情绪。法治在民国时期被知识分子所推崇,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倡,时至今日,建设民主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之一。伦理道德与民主法治实际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类似于上世纪邓小平提出来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民主法治不是治国理政的万能良药,传统的伦理道德也不是一无是处,如何在全球化席卷全世界的今天,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才是根本。
  二、大学生群体伦理道德的缺失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群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他们的贯彻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鉴定标准。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大面积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一切都给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冲击。如何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第一,大学生群体对伦理道德相当冷漠。伦理道德在中国社会的进程中一再的被添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建国后对伦理道德一味打压使人们再一次的扭曲了对伦理道德理解。所以现在即使是大学生群体也并真正不理解传统伦理道德的实质性意义。
  第二,“泛道德主义”使思想自有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对传统伦理道德避之三舍。以德待人、以德服人、以德治人等理念曾经是中国这个“人治”国家治世标准,但同时也造成了法律的缺位。后人在反思这一现象时,无不把指责的源头集中在传统伦理道德的身上。国人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缺乏全面的反思,在现代社会,当利益主体和价值评判标准均已走向多元化之时,再站在道德制高点,用道德标准绑架一些处世行为,成为网络上和现实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股力量带来的不是社会的正能量,而是人们对道德的厌恶。
  第三,社会伦理道德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过分关注经济的发展就会导致对文化关注力的下降。虽然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但是现阶段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全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下滑。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极易迷失方向,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流于形式。
  三、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据时代要求提炼出来的理性精神,它源于传统文化又高于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具体行为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休戚与共。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传统伦理道德如何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
  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完善的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内在统一。但是现如今,年轻人道德观的缺失使他们缺乏自律的内在推动力。没有对道德的敬畏,道德防线很容易一触即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指导,实际上就是道德自律在社会层面的展现。年轻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抵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现今的高校已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它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场所。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大学生与网络联系密切,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上的错误观念和消极思想都会影响到校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结果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失德行为的低成本现象。甚至在一些监管严重缺位的领域,失德行为还可以带来短暂的高收益。社会观念和生活的现实、失德行为的低成本处罚甚至高收益让大学对道德产生怀疑。其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按自我意愿行事。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推崇投机取巧,对讲原则持贬低态度。这些年道德的权威性和地位一直呈现下滑趋势,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断降低。十八大之后,政府根据社会现实问题,提出适当放慢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推广。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道德失衡问题。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转精神文明建设,才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四、结语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的贯彻到社会现实中去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精神指导力量。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接受的教育应成为他们回报社会的有效手段。只有这个群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面貌,才会让整个社会在文化领域里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世界民族之林,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突出其重要性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做经济大国,还要做文化强国,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争取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正确认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树立健康的道德观,既是身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职责所在,也是时代赋予这个群体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苏梦媛《传统伦理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作用》 [ J ]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07-20  
  2王莹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J ]教育界2013年25期
  作者简介:秦桂芬 女 讲师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 《大学生群体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课题编号:2014C07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