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孜比吾村与各坝村的民歌搜集整理与比较研究
【作者】 李志新 呷让拉姆 色 占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藏族的民歌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本文着重搜集和整理了孜比吾村和各坝村的民歌。对该地区民歌含义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引申,并对其进行翻译和对比,从而得出藏族民歌所流露出的藏民族生活习俗以及思想。
关键词:藏族;民歌;鲁体反映;孜比吾村;各坝村
一、民歌流传地简介
(一)孜比吾村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位于其东南部白龙江上游,溯流而上,可达本州迭部县;顺水向东,可通陇南地区的武都,其南与四川省九寨沟接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舟曲县处在安多之边缘,康多之前哨。”素有“藏乡江南”之美称。舟曲的藏民族信奉天、地、山、河,推崇藏传佛教,敬仰三宝;同时,也参合有原始本教的内容,如煨桑祈祷以祭祀等。舟曲的藏民族作为农耕社会形态下的原始采集者,他们的活动方式和过程,促使生命物化认知理念的形成,影响到其文化层面,折射出的多为理性的光辉。这里的民歌内容丰富,语言朴素,渊源悠久,独具特色,人文思想突出,民族色彩浓郁,就如其本县管辖内的拱坝乡孜比吾村的民歌为举。孜比吾村位于离县城隔山相连的东南部,村落居于半山腰,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荞麦等。
(二)各坝村
康定县地处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段,也是川藏线咽喉要道,为藏汉走廊,历史上就是川滇青藏四省区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质散地,是内地和藏区连接的纽带,“茶马互市”之地。还具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之称。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经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响,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藏传佛教的红、黄、花、黑、白五个教派分布全县,而且寺庙建筑堂煌,在藏区有一定的声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民族多元文化对康定民歌的产生、发展、类型、风格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它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就如康定县管辖内的居吉乡各坝村的民歌为举。各坝村位于县城西南面二百多公里,分布在雅砻江下游东岸河坝及半高山地区。南与九龙县毗邻,西与雅江县孜河地区隔江相望,西南与凉山州木里县交接。该村以农业为主,属全县最边远、最偏僻的村庄,无通讯,处于信息闭塞的一种状态。
二、民歌类型比较
民歌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活泼明朗,很多民歌都是配乐起舞。根据内容以及使用场合可以分为山歌、对歌、情歌、颂歌、悲歌、欢歌等。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谐体、鲁体、自由体等。
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类是谐体和鲁体。而谐体民歌主要流传于农业区,一般为四句六言,也有六句、八句或更多的,而这些大多为偶句。表现手法有的通篇比喻,有的喻实结合,也有的直抒胸臆。
鲁体民歌主要流行于牧区,一般都较长,多为三段,每段多为三至六句。表现手法一般前面为设喻,后面为直陈。自由体的音节、句数都不等。
三、民歌歌词内容的比较
(一)四季之歌
我们生活的星球由于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不一样,产生了季节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据史料记载,用音乐最早抒写“四季”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1675—1741)。“茫茫苍穹的万生万物,都有可现的情态。唯有时光——那昼夜平分的岁月,四时更选的季节,却无形地运行着,犹如流云逝水,一去不复归。”节选自《和声与创意的尝试》。
1、各坝村关于四季的民歌
关于“四季”的民歌,在各坝村和孜比吾村的民歌中,人们早就绘出了大自然这块有形的巨大画幅,并无法用文献资料来预定时间。如各坝村搜集来的关于“四季”的民歌里唱到“百只羊群百只羔、百头母牛百头犊、百根茅草百粒果、大小河水结了冰”。相对应的是“不缺棉衣心欢喜、不缺乳品心欢喜、不缺果酒心欢喜、不用脱鞋心欢喜。”从歌词大意上体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待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其歌词优美,前后照应,体现出诗歌的修饰手法。
2、孜比吾村关于四季的民歌
如孜比吾村的民歌里所唱到:春暖花开、柳絮飘飞,预示着人们开始务工。正是印证了古人的“梨花残落堪入境,柳絮飘摇又一春”之说;夏日里花儿遍地,预示着鲜花敬佛,谈及了民俗信仰;秋天果实成熟,预示着喝茶安逸之吉兆;冬天放下一切劳务到处办喜事、喝喜酒,真实唱出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之壮美英姿。
(二)吉祥三宝
1、各坝村的吉祥三宝歌
如各坝村搜集到的民歌旋律流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从歌中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语言被锤炼得愈加完美,节奏自由。有迥然不同的方言特点,也体现了其中的风土人情。歌词大意——日、月、星汇聚天空,鹰儿、雕儿、大鹏相聚岩山,四面八方来的贵宾欢聚在城市。从歌中能够听出人们热情好客、听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并看出千里有缘来相会。
2、孜比吾村的吉祥三宝歌
如孜比吾村的这首民歌是在宴会时屋内对歌,桌上供有猪头、青稞酒等。歌者问来客有关来时路上的一些问题——上须弥山顶祭祀是否见到含苞的三朵花——日、月、星;半山腰呢?浮云、雾和风;山脚三条吉祥线——路、沟、坎。
相同点:
这两个地方的民歌其最大的相同点是绘声绘色,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它摈弃花花绿绿的词藻,杜绝堆砌事实的现象,而是用朴素、明快的线条,深入浅出地描绘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手法上有着共同性,比如形象思维方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朴素洗炼的语言等。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两个地方的民歌有共同的陈述方式和陈述对象,有它独到之处。就如第二首关于四季的民歌里面,“就冬天,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仿佛是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在冬日里的美丽生活。”民歌中所描绘出的冬天是寒冷、萧瑟的,但其中也蕴含了一种对春天的渴望与企盼,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再把这两个地方搜集来的关于吉祥三宝的民歌融为一体的话,仿佛听到月光圆满、星光灿烂、五彩斑斓,与辽远的碧空丽日、挺拔的苍松飞鹰,云雾缭绕、纵横的山脉沟壑、以及海市蜃楼般的城市构成一道和谐、自然、古朴、亮丽的活风景,尤其这两个地方在“吉祥三宝”这首歌中都提到了日、月、星。我们民族的习俗中把日、月、星共同出现在空中的现象视为最吉祥的自然现象,云、雾、风视为变化多端、漂浮不定的生活,路、沟、坎视为人生要经历的坎坎坷坷。
不同点:
从以上的材料总结出不同地方的民歌有不同形式,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民歌的传唱方式以及歌词的内容、思想情操等有直接性的影响。以孜比吾村的民歌为例,其具有传唱诉说相结合的特征。孜比吾的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欣赏民歌的同时又在讲述曲折完整的民间故事。歌与故事融入得恰如其分,把听歌者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神秘梦幻的艺术境界,不仅具有搜集的价值,更凝聚着民歌的精髓。
由于各坝村南与九龙县毗邻,西与雅江县孜河地区隔江相望,西南与凉山州木里县交接,位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民间文化的流传有些混乱,从表现形式来看更加接近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段,固有加工和粉饰的痕迹,有些民歌甚至不具备各坝人们的生活习俗。
四、价值
民歌文字优美、语言精炼,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还能广泛深刻地揭示社会本质,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斗争。在这些民歌中,劳动人民是生活的主人公,有些民歌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激情、阳光的态度,有些民歌反映了对生活极度不满。
民歌是一种“离谱能赏”的文学作品,其歌词具有形式的可谱性、内容的可唱性和语言的可听性等特征。其“文学性”不仅能用语言来反映生活,抒情写意,并且讲究“情韵”,富有“诗意”,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价值。
民歌也是一个整体来欣赏的作品,一方面固然欣赏它的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等,以及演唱者对该民歌的处理、表现的技巧等;另一方面也同时在欣赏它的文辞所创造的艺术意境,能使欣赏者由作品真切、形象、生动的文辞引起联想、想象和感情的共鸣,体现了民歌高雅的语言艺术价值。
从文化的意义上说,民歌应该是乳水、是精血,是一个民族的体温和气息。这就是民歌原生态的价值,任何的加工与粉饰都有悖于它的天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些藏民歌不仅是我们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五、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
(一)现状
民歌既是民间文学,所以从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这个特征来看,全面搜集是个永无终日的事,永远都存在一个全面搜集的问题。它不易保存,是依靠口耳相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老的一代总会过世,如果及时传不到下一代,就会消失。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消失又在加速发生着。比如,由于科技知识的发达和普及,许多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民歌故事将很少被人提及,久而久之就逐渐被人遗忘;随着破迷信活动的开展,某些与宗教掺杂在一起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将不再传给年青一代而日渐消亡;由于有关民俗的改变,也将跟着失传;即使是情歌,现在的年青一代,也大多只能通过书面资料去接触一部分,未变成书的另一部分就不易被听到。
(二)保护措施
通过我们搜集和整理些许民歌,总结出最理想的保护措施有以下几点:
1.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歌都要搜集;
2.与舞蹈及宗教仪式相结合的原始歌谣,开天辟地的神话民歌都要搜集;
3.不同内容的、歌颂性的和暴露性的民歌都要搜集;
4.正面的和反面的作品都要搜集。
总之,只要是民歌,凡是还没有人搜集过的,或虽有人搜集过但有着不同成分的,都要搜集到手。在此,希望民族文献信息部门在思想上重视,通过出版图书、报刊和网络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及推广。最主要的是要出台相应的措施法来对所搜集到的民歌进行保护。
六、结语
以上这些便是我们项目组在各坝村和孜比(下转第42页)(上接第7页)吾村搜集来的民歌,根据我们对这些民歌加以整理之后大致分归类为“四季之歌”“吉祥三宝”来进行对比。把相隔千里的两个地方民歌进行搜集之后进行对比的几乎没有,这恰好成为我们项目组的一个亮点和创新点。可是,在整个项目结束之后,我们发觉虽然搜集了一些民歌,但好像类似于挖金时只挖到皮面一样。我们的工作虽然在此告一段落,但我们对民歌的热爱不会变。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凌立著.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3]包惠南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李薇主编.唐诗三百首[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备注:该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硕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X2015SZ119)研究成果,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课题组成员:李志新,呷让拉姆,色占;指导老师:仁青措(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教授),土登彭措(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李志新(1987—),男,藏族,甘肃舟曲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呷让拉姆(1979—),女,藏族,四川康定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色占(1986—),女,藏族,四川德格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
关键词:藏族;民歌;鲁体反映;孜比吾村;各坝村
一、民歌流传地简介
(一)孜比吾村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位于其东南部白龙江上游,溯流而上,可达本州迭部县;顺水向东,可通陇南地区的武都,其南与四川省九寨沟接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舟曲县处在安多之边缘,康多之前哨。”素有“藏乡江南”之美称。舟曲的藏民族信奉天、地、山、河,推崇藏传佛教,敬仰三宝;同时,也参合有原始本教的内容,如煨桑祈祷以祭祀等。舟曲的藏民族作为农耕社会形态下的原始采集者,他们的活动方式和过程,促使生命物化认知理念的形成,影响到其文化层面,折射出的多为理性的光辉。这里的民歌内容丰富,语言朴素,渊源悠久,独具特色,人文思想突出,民族色彩浓郁,就如其本县管辖内的拱坝乡孜比吾村的民歌为举。孜比吾村位于离县城隔山相连的东南部,村落居于半山腰,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荞麦等。
(二)各坝村
康定县地处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段,也是川藏线咽喉要道,为藏汉走廊,历史上就是川滇青藏四省区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质散地,是内地和藏区连接的纽带,“茶马互市”之地。还具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之称。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经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响,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藏传佛教的红、黄、花、黑、白五个教派分布全县,而且寺庙建筑堂煌,在藏区有一定的声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民族多元文化对康定民歌的产生、发展、类型、风格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它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就如康定县管辖内的居吉乡各坝村的民歌为举。各坝村位于县城西南面二百多公里,分布在雅砻江下游东岸河坝及半高山地区。南与九龙县毗邻,西与雅江县孜河地区隔江相望,西南与凉山州木里县交接。该村以农业为主,属全县最边远、最偏僻的村庄,无通讯,处于信息闭塞的一种状态。
二、民歌类型比较
民歌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活泼明朗,很多民歌都是配乐起舞。根据内容以及使用场合可以分为山歌、对歌、情歌、颂歌、悲歌、欢歌等。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谐体、鲁体、自由体等。
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类是谐体和鲁体。而谐体民歌主要流传于农业区,一般为四句六言,也有六句、八句或更多的,而这些大多为偶句。表现手法有的通篇比喻,有的喻实结合,也有的直抒胸臆。
鲁体民歌主要流行于牧区,一般都较长,多为三段,每段多为三至六句。表现手法一般前面为设喻,后面为直陈。自由体的音节、句数都不等。
三、民歌歌词内容的比较
(一)四季之歌
我们生活的星球由于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不一样,产生了季节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据史料记载,用音乐最早抒写“四季”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1675—1741)。“茫茫苍穹的万生万物,都有可现的情态。唯有时光——那昼夜平分的岁月,四时更选的季节,却无形地运行着,犹如流云逝水,一去不复归。”节选自《和声与创意的尝试》。
1、各坝村关于四季的民歌
关于“四季”的民歌,在各坝村和孜比吾村的民歌中,人们早就绘出了大自然这块有形的巨大画幅,并无法用文献资料来预定时间。如各坝村搜集来的关于“四季”的民歌里唱到“百只羊群百只羔、百头母牛百头犊、百根茅草百粒果、大小河水结了冰”。相对应的是“不缺棉衣心欢喜、不缺乳品心欢喜、不缺果酒心欢喜、不用脱鞋心欢喜。”从歌词大意上体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待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其歌词优美,前后照应,体现出诗歌的修饰手法。
2、孜比吾村关于四季的民歌
如孜比吾村的民歌里所唱到:春暖花开、柳絮飘飞,预示着人们开始务工。正是印证了古人的“梨花残落堪入境,柳絮飘摇又一春”之说;夏日里花儿遍地,预示着鲜花敬佛,谈及了民俗信仰;秋天果实成熟,预示着喝茶安逸之吉兆;冬天放下一切劳务到处办喜事、喝喜酒,真实唱出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之壮美英姿。
(二)吉祥三宝
1、各坝村的吉祥三宝歌
如各坝村搜集到的民歌旋律流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从歌中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语言被锤炼得愈加完美,节奏自由。有迥然不同的方言特点,也体现了其中的风土人情。歌词大意——日、月、星汇聚天空,鹰儿、雕儿、大鹏相聚岩山,四面八方来的贵宾欢聚在城市。从歌中能够听出人们热情好客、听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并看出千里有缘来相会。
2、孜比吾村的吉祥三宝歌
如孜比吾村的这首民歌是在宴会时屋内对歌,桌上供有猪头、青稞酒等。歌者问来客有关来时路上的一些问题——上须弥山顶祭祀是否见到含苞的三朵花——日、月、星;半山腰呢?浮云、雾和风;山脚三条吉祥线——路、沟、坎。
相同点:
这两个地方的民歌其最大的相同点是绘声绘色,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它摈弃花花绿绿的词藻,杜绝堆砌事实的现象,而是用朴素、明快的线条,深入浅出地描绘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手法上有着共同性,比如形象思维方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朴素洗炼的语言等。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两个地方的民歌有共同的陈述方式和陈述对象,有它独到之处。就如第二首关于四季的民歌里面,“就冬天,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仿佛是辛劳了一年的人们在冬日里的美丽生活。”民歌中所描绘出的冬天是寒冷、萧瑟的,但其中也蕴含了一种对春天的渴望与企盼,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再把这两个地方搜集来的关于吉祥三宝的民歌融为一体的话,仿佛听到月光圆满、星光灿烂、五彩斑斓,与辽远的碧空丽日、挺拔的苍松飞鹰,云雾缭绕、纵横的山脉沟壑、以及海市蜃楼般的城市构成一道和谐、自然、古朴、亮丽的活风景,尤其这两个地方在“吉祥三宝”这首歌中都提到了日、月、星。我们民族的习俗中把日、月、星共同出现在空中的现象视为最吉祥的自然现象,云、雾、风视为变化多端、漂浮不定的生活,路、沟、坎视为人生要经历的坎坎坷坷。
不同点:
从以上的材料总结出不同地方的民歌有不同形式,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民歌的传唱方式以及歌词的内容、思想情操等有直接性的影响。以孜比吾村的民歌为例,其具有传唱诉说相结合的特征。孜比吾的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欣赏民歌的同时又在讲述曲折完整的民间故事。歌与故事融入得恰如其分,把听歌者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神秘梦幻的艺术境界,不仅具有搜集的价值,更凝聚着民歌的精髓。
由于各坝村南与九龙县毗邻,西与雅江县孜河地区隔江相望,西南与凉山州木里县交接,位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民间文化的流传有些混乱,从表现形式来看更加接近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段,固有加工和粉饰的痕迹,有些民歌甚至不具备各坝人们的生活习俗。
四、价值
民歌文字优美、语言精炼,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还能广泛深刻地揭示社会本质,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斗争。在这些民歌中,劳动人民是生活的主人公,有些民歌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激情、阳光的态度,有些民歌反映了对生活极度不满。
民歌是一种“离谱能赏”的文学作品,其歌词具有形式的可谱性、内容的可唱性和语言的可听性等特征。其“文学性”不仅能用语言来反映生活,抒情写意,并且讲究“情韵”,富有“诗意”,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价值。
民歌也是一个整体来欣赏的作品,一方面固然欣赏它的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等,以及演唱者对该民歌的处理、表现的技巧等;另一方面也同时在欣赏它的文辞所创造的艺术意境,能使欣赏者由作品真切、形象、生动的文辞引起联想、想象和感情的共鸣,体现了民歌高雅的语言艺术价值。
从文化的意义上说,民歌应该是乳水、是精血,是一个民族的体温和气息。这就是民歌原生态的价值,任何的加工与粉饰都有悖于它的天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些藏民歌不仅是我们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五、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
(一)现状
民歌既是民间文学,所以从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这个特征来看,全面搜集是个永无终日的事,永远都存在一个全面搜集的问题。它不易保存,是依靠口耳相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老的一代总会过世,如果及时传不到下一代,就会消失。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消失又在加速发生着。比如,由于科技知识的发达和普及,许多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民歌故事将很少被人提及,久而久之就逐渐被人遗忘;随着破迷信活动的开展,某些与宗教掺杂在一起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将不再传给年青一代而日渐消亡;由于有关民俗的改变,也将跟着失传;即使是情歌,现在的年青一代,也大多只能通过书面资料去接触一部分,未变成书的另一部分就不易被听到。
(二)保护措施
通过我们搜集和整理些许民歌,总结出最理想的保护措施有以下几点:
1.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歌都要搜集;
2.与舞蹈及宗教仪式相结合的原始歌谣,开天辟地的神话民歌都要搜集;
3.不同内容的、歌颂性的和暴露性的民歌都要搜集;
4.正面的和反面的作品都要搜集。
总之,只要是民歌,凡是还没有人搜集过的,或虽有人搜集过但有着不同成分的,都要搜集到手。在此,希望民族文献信息部门在思想上重视,通过出版图书、报刊和网络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及推广。最主要的是要出台相应的措施法来对所搜集到的民歌进行保护。
六、结语
以上这些便是我们项目组在各坝村和孜比(下转第42页)(上接第7页)吾村搜集来的民歌,根据我们对这些民歌加以整理之后大致分归类为“四季之歌”“吉祥三宝”来进行对比。把相隔千里的两个地方民歌进行搜集之后进行对比的几乎没有,这恰好成为我们项目组的一个亮点和创新点。可是,在整个项目结束之后,我们发觉虽然搜集了一些民歌,但好像类似于挖金时只挖到皮面一样。我们的工作虽然在此告一段落,但我们对民歌的热爱不会变。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凌立著.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3]包惠南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李薇主编.唐诗三百首[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备注:该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硕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X2015SZ119)研究成果,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课题组成员:李志新,呷让拉姆,色占;指导老师:仁青措(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教授),土登彭措(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李志新(1987—),男,藏族,甘肃舟曲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呷让拉姆(1979—),女,藏族,四川康定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色占(1986—),女,藏族,四川德格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