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小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候平凡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曲告纳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新理念的今天,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具有知识创新的人,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相对滞后,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景,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产生打破陈旧的想法,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能被3或5整除”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很快就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或5整除,你们不信可以试试看。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出题,老师都回答正确。这时,学生更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探索。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层次性,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信心。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新颖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其探索性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信心。
  三、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在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多交点去看问题,却需要新的想象力。”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敢于向书本提出疑问,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及时评价,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求异,利用多种方法解决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教师应该改变那种给每道题都事先人为地确定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然后进行集中思维,经过比较坚别,选出最佳立意或解法,优化解题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唯书唯上的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学生在探究圆的公式面积的时,我没有照搬教科书,把圆拼成一个长方形,而是让同学大胆想象,大胆动手,拼成另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结果同学们有的拼成、梯形、三角形。这样既沟通了学生各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融汇贯通了所学知识,有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培养和训练了良好的探索精神和思维品质。
  五、展现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称为研究问题的过程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经历“满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励、充实和喜悦的探索过程。”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慢慢的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得荡然无存。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使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的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